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地塞米松对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地塞米松对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利用地塞米松建立仔猪肠道损伤模型的可行性,以期为今后研究其他糖皮质类激素引起的肠道损伤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试验选用断奶1周的健康仔猪30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试验Ⅰ、Ⅱ、Ⅲ组分别注射地塞米松1、2、3 ml,对照Ⅰ、Ⅱ、Ⅲ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2、3 mL;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ELISA检测法分别测定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杯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6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地塞米松能抑制仔猪肠绒毛生长,使隐窝深度变深,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降低,杯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目和sIgA含量均减少,且剂量越大以上变化越明显。综合上述结果,地塞米松会影响肠绒毛的发育和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破坏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庆大霉素和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对仔猪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60头刚出生的0日龄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仔猪,随机分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10头(雌雄均有),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和4种不同剂量的“乳猪壮”,试验期为7d.结果显示,4 mL“乳猪壮”显著促进仔猪生长,对仔猪小肠黏膜结构及仔猪体重增长方面的影响表现最佳,肠绒毛长度最长、隐窝深度最深、V/C比值最大.因此,4 mL“乳猪壮”对改善和增强仔猪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仔猪体重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6,(2):77-81
为了检测日粮氮营养素水平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和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25日龄仔猪12头,分别饲喂17.09%(低蛋白质组)和20.05%(NRC标准)的粗蛋白水平日粮,饲养至第25天采样。结果显示:低蛋白组和标准日粮组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以及细胞连接蛋白(claudin-1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和绒毛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时,低蛋白日粮组中回肠Ig A分泌细胞的面积和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数量与高蛋白日粮组一致。结果表明:在NRC标准日粮基础上适当降低粗蛋白水平,不影响断奶仔猪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黏膜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断奶腹泻仔猪小肠病变,以期为临床防治断奶仔猪腹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断奶腹泻仔猪及健康仔猪各4头,处死后观察小肠病变及通过显微测微尺测定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1)腹泻仔猪小肠发生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腹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小肠绒毛出血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3)腹泻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极显著小于健康组(P<0.01).结论:断奶仔猪腹泻造成小肠严重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地塞米松对仔猪肠道黏膜的影响,选用福州周边某猪场30日龄仔猪30头,随机分为6组,3组为试验组,3组为对照组,试验Ⅰ、Ⅱ、Ⅲ组分别肌肉注射1 mL、2 mL、3 m L地塞米松,对照组Ⅰ、Ⅱ、Ⅲ组分别肌肉注射1 mL、2 m L、3 mL生理盐水;药物试验7 d后,取十二指肠固定、脱水、包埋、切片,经HE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雪夫(AB-PAS)染色,检测地塞米松对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黏液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过量注射地塞米松抑制肠绒毛生长,显著降低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比值,显著性降低仔猪十二指肠上皮酸性黏多糖阳性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可见,持续过量注射地塞米松将影响十二指肠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益生素对肉仔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空场、回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黏膜厚度和肠壁厚度等。结果表明:0.3%益生素对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最佳,肠绒毛长度最长,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最大,黏膜厚度和肠壁厚度最厚。说明0.3%益生素对改善和增强肉鸡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6,(4):70-75
通过口服血浆蛋白粉以及表达和传递表皮生长因子(EGF)的乳酸球菌(EGF-LL),以检验在断奶关键期重组猪EGF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增殖活性、改善胃肠道形态、降低肠绒毛萎缩的可行性,探讨EGF-LL替代血浆蛋白粉的可能性。选取21日龄体重相近的仔猪108头分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4个处理组按2×2分组设计,即高质量饲料+EGF-LL组(HE)、高质量饲料组(HM)、低质量饲料+EGFLL组(LE)和低质量饲料组(LM),以组织学方法测试各组小肠绒毛和隐窝长度以及绒毛和隐窝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结果:前3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LM组(P0.05),单独添加血浆蛋白粉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小肠隐窝深度的影响,则是添加EGF-LL较不添加的深度显著变小(P0.05),单独添加血浆蛋白粉对其影响不大。添加EGF-LL使得小肠隐窝PCNA含量显著增加,却使得小肠绒毛上皮PCNA含量显著下降。单独添加血浆蛋白粉显著促进小肠隐窝PCNA含量,但对于小肠绒毛上皮PCN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以乳酸球菌为载体向早期断奶仔猪胃肠道传递EGF,可以促进早期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的发育和上皮细胞的分化,增强小肠上皮干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血浆蛋白粉也有上述作用,饲料添加EGF-LL可以替代血浆蛋白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5):859-863
选取妊娠第45天民猪母猪1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L-精氨酸。采取初生仔猪小肠,制作切片,进行小肠形态学观察,并测定小肠IL-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组初生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微绒毛长度均有升高的趋势,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显著升高,隐窝深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空肠绒毛宽度以及微绒毛长度均有升高趋势,而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和隐窝深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升高22.89%、64.15%和降低37.12%(P0.05)。回肠绒毛宽度以及微绒毛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及隐窝深度较对照组分别极显著增加34.38%、86.75%及降低40.63%(P0.01);试验组初生仔猪十二指肠IL-2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IL-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回肠该基因表达量呈现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妊娠母猪饲粮中添加精氨酸能够有效提高初生仔猪的肠道免疫力及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断奶仔猪肠黏膜屏障变化及其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21日龄"杜×长×大"仔猪12窝,每窝选取2~3头平均体重为(5.8±0.4)kg的仔猪断奶,为断奶组,每窝剩下的仔猪不断奶继续哺乳至35日龄,为哺乳组,分别于仔猪22、24、28和35日龄屠宰取样,每次每组6头。结果表明:与哺乳组相比,断奶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在22、24和28日龄均显著降低(P<0.05),隐窝深度均显著提高(P<0.05),35日龄上述指标断奶组与哺乳组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组在断奶后的不同时间肠形态发生了变化,断奶仔猪24和28日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22日龄(P<0.05),35日龄断奶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22、24和28日龄(P<0.05)。与哺乳组相比,血浆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在断奶后不同时间均显著提高(P<0.05),35日龄断奶组仍显著高于哺乳组(P<0.05)。与22日龄断奶仔猪相比,24日龄p38 MAPK磷酸化水平与总水平的比值显著增加(P<0.05),并达到高峰,随后此比值随着日龄的延长逐渐降低。结果提示,21日龄仔猪断奶后肠形态和肠黏膜屏障受损,在35日龄肠形态基本恢复,但是肠道通透性仍未恢复,仔猪断奶后肠道通透性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重建,断奶应激激活了p38 MAP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牦牛小肠形态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小肠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肌层最厚;空肠绒毛最高、隐窝最深;3段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和肌层厚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极显著(P<0.01),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也逐渐减少,而浆细胞数量则由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递增,且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表明,牦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连接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半桥连接,细胞游离面微绒毛丰富;上皮内淋巴细胞核大、胞质较少;杯状细胞呈典型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质中有丰富的内质网;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电子密度极强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成年牦牛小肠结构特点能大大地提高了对高寒草地牧草的消化和吸收效率;而小肠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显示牦牛小肠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评估鞣酸添加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绒毛形态、血清抗氧化及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8.42kg的25d断奶仔猪28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各组分别在基础日粮添加0、50、100和200 mg/kg鞣酸。仔猪在断奶后21d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腹腔注射脂多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鞣酸组显著降低了仔猪断奶后1~10d、11~21d及1~21d腹泻率(P 0.05),同时50 mg/kg鞣酸组显著降低了11~21d腹泻率(P 0.05)。日粮添加50~200 mg/kg鞣酸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 0.05)。此外,100和200 mg/kg鞣酸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空肠隐窝深度(P 0.05),而50 mg/kg鞣酸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及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 0.05)。脂多糖应激后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丙二醛含量和回肠黏膜IgA、IgM浓度(P 0.05),但日粮鞣酸添加水平对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 0.05)。结论 :日粮添加200 mg/kg鞣酸可以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发生率,改善肠道绒毛形态。日粮鞣酸添加水平对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回肠黏膜sIgA含量。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通过乳酸球菌表达和传递表皮生长因子(EGF)到早期断奶仔猪胃肠道内,以检验在断奶关键期重组猪EGF改善胃肠道形态,降低肠绒毛萎缩的可行性.选取21日龄表皮生长因子体重相近的仔猪108头分4个处理组,按2×2分组设计,即高质量+ EGF组(HE)、高质量组(HM)、低质量+EGF组(LE)和低质量组(LM).测试各组平均日增重以及小肠绒毛 和隐窝长度.HE组,HM组和LE组在整个试验期中的平均日增重(ADG)均高于LM组,其中LE组显著高于LM组(P<0.05).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前3组均极显著高于LM组(P<0.01),空肠的绒毛高度和腺窝深度前3组的也都极显著高于LM组(P<0.01).结果表明,重组猪EGF可以促进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促进小肠绒毛和隐窝的发育,同时,饲料营养水平也可显著影响早期断奶仔猪肠黏膜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21日龄断奶对仔猪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组别(哺乳组、断奶组)和日龄(22、24和28日龄)为2个主效应。选取6窝体况相近的健康大白仔猪,每窝选取6头平均体重为(6.1±0.2)kg的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断奶组和哺乳组,每组18头,分别于22、24和28日龄时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结果表明:1)28日龄时,断奶组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2)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哺乳组(P0.01),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哺乳组28日龄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22和24日龄时(P0.01),24日龄时的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1)。3)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黏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黏膜DAO活性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4)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闭锁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空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哺乳组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5);与哺乳组相比,断奶组回肠黏膜ZO-1、occludin和24日龄时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4日龄时回肠黏膜ZO-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5)。5)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24和28日龄时空肠黏膜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哺乳组(P0.05),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综上所述,哺乳仔猪22~28日龄时肠道发育趋于成熟,而断奶会破坏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引起肠道绒毛变短和脱落、肠道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降低平均日增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同源益生素对21日龄肉仔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1日龄AA肉仔鸡1 5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设10个重复组,每重复组30只(雌雄各半),分别饲喂含5种不同剂量同源益生素的日粮,每天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为21 d。采用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21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空场、回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黏膜厚度和肠壁厚度等数值。结果显示,0.3%益生素对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表现最佳,肠绒毛长度最长、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最大、黏膜厚度和肠壁厚度最厚,0.3%益生素对改善和增强肉鸡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乙酸(ACA)刺激仔猪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肠道黏膜生长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似且体况健康的仔猪1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ACA组和NAC组,其中前两组饲喂基础饲粮,NA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NAC,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第15天对ACA组和NAC组仔猪直肠灌注10 m L10%的乙酸,对照组灌注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第21天灌服D-木糖溶液后采集前腔静脉血样,深度麻醉后屠宰,取小肠黏膜样品待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CA组仔猪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分别提高了94.80%、14.31%、8.14%(P0.05);十二指肠DAO活性降低了17.95%(P0.05),空肠绒毛高度、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表面积,及回肠RNA/DNA比值和TP/DNA比值分别降低了14.03%、26.72%、14.97%、12.40%、37.11%、38.91%、26.35%(P0.05)。饲粮中添加NAC可以缓解以上这些负面影响。此外,相较于ACA组,NAC血浆中D-木糖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以及回肠中EGF m RNA水平提高了17.29%、26.20%、34.03%(P0.05)。综上所述,NAC能够改善ACA刺激造成的仔猪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NAC可能是通过提高EGF含量以及EGF m RNA水平,促进细胞生长,修复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ZEA)对断奶母仔猪血清酶、代谢产物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28日龄平均体重为(14.01±0.86)kg、健康的三元杂交(杜×长×大)雌性断奶仔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5、1.0和1.5 mg/kg ZEA。预试期10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2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3组血清尿素氮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都显著增大(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都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明显增大且排列疏松无序,小肠腺数量减少,黏膜厚度变薄。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增大,小肠腺数量减少,并且试验2组和试验3组空肠上皮脱落固有层裸露。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回肠绒毛高度增大且黏膜下层内弥散淋巴细胞增多。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ZEA(0.5~1.5 mg/kg)改变了断奶母仔猪的肝脏代谢和肠道的形态结构,进而影响断奶母仔猪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7.
补料日龄对哺乳期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补料日龄对哺乳期仔猪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母猪分娩时间相差在48 h之内、泌乳性能良好、产仔数接近的12窝仔猪,分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于仔猪出生后7、10、15日龄和21日龄开始补料。结果表明:28日龄断奶时,7日龄与10日龄补料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和空肠后段部位小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10日龄补料组回肠部位绒毛高度最高(P<0.05)。7日龄与10日龄补料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前段隐窝深度显著低于15日龄与21日龄补料组(P<0.05),而空肠后段和回肠部位的隐窝深度以10日龄最低(P<0.05)。除十二指肠外,补料日龄对小肠不同部位肠壁厚度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仔猪出生后10日龄补料对断奶时仔猪小肠绒毛形态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三丁酸酯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1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空白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和0.20%的葡萄糖三丁酸酯。试验期32 d。结果显示:1)1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2)28日龄时,高剂量组腿肌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腿肌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3)28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42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TP和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4)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和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低和高剂量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葡萄糖三丁酸酯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并改善肠道黏膜形态,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脂多糖(LPS)对肠道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28±3)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LPS组按体重注射100μg/kgLPS,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3小时时,屠宰仔猪后取小肠样品,观察肠道形态,测定小肠黏膜细胞增殖率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结果表明:(1)LPS刺激加深了仔猪十二指肠、空肠的隐窝深度(P0.05),降低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0.05);(2)LPS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黏膜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3)LPS刺激明显提高了仔猪十二指肠(P0.05)和回肠(P0.10)间质以及空肠绒毛(P0.05)iNOS的表达;(4)LPS刺激降低了十二指肠和回肠上皮、空肠和回肠间质PPARγ的表达(P0.05)。说明LPS刺激可导致仔猪肠道结构损伤,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促炎基因(iNOS)和抑制抗炎基因(PPARγ)的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山药多糖对断奶仔猪免疫性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8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90头,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01%、0.05%、0.10%、0.20%的山药多糖,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测定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IgA、IgG和IgM水平,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10%山药多糖组血清IL-2、IL-6、IFN-γ、IgA、IgG、IgM浓度,小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小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 < 0.05),而小肠隐窝深度则显著下降(P < 0.05)。结果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适当剂量的山药多糖(0.10%)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结构与增强消化酶活性的作用。 [关键词] 山药多糖|断奶仔猪|免疫性能|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