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浙江省温黄平原麦区稻板大麦高产栽培的函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量、有机肥与N,P,K肥用量对稻板大麦产量的影响,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选优,结合考虑经济效益,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350 kg/mu并具有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播种量7.5kg/mu(基本苗15万/mu),有机肥(厩肥)1500 kg/mu,化学氮肥(N)8.05 kg/mu,磷肥(P_2O_5)2 kg/mu,钾肥(K_20)12 kg/mu,文中对上述农艺因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水地胡麻密肥高产栽培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宁夏半干旱地区立地条件下,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水地胡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的密肥因素对胡麻产量的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氮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播种粒数、磷肥施用量,并通过模拟选优,确定了水地胡麻籽粒产量高于1 950.00 kg/hm2的优化农艺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镁肥和硫肥用量对直播油菜出苗、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在赣北地区采用大区设计开展了硫镁肥施用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镁肥处理在MgCl2 40.0 kg/亩时,各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达到184.30 kg/亩;而硫肥处理在Na2SO4 10.7 kg/亩时,各农艺性状表现最佳,产量达到176.71 kg/亩。  相似文献   

4.
通过播种期、密度和拔节肥用量的不同处理,对小麦新品种云麦47的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全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分蘖和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拔节肥用量的影响较小.播种期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拔节肥用量则主要影响穗粒数.就处理而言,10月21日播种、300×104/ hm2密度和180 kg/ 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高,为8213 kg/ h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差异达5 %显著水平;10月21日播种、150×104/ hm2密度和255 kg/ 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838 kg/ 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找到优质小麦贵农18 号的最优栽培措施组合,选择对优质小麦贵农18 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 大的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追肥施用量和微肥施用量为试验处理因素,分别设置3 个水平,采用4 因素3 水平的正 交试验设计方案,开展主要栽培措施对优质小麦贵农18 号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A2B3C3D1处理即播种 量120 kg/hm2、基肥施用量120 kg/hm2、追肥施用量90 kg/hm2、锌肥施用量7.5 kg/hm2的各项农艺性状指标综合表现 最好,产量最高,品质最优,是适合贵农18 号小麦生产的最优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纤维亚麻秋播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里亚娜(Ariane)在秋播条件下的播种量、氮、磷、钾肥施用量及氮肥施用方法5个主要可控栽培因子与原茎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及其数学模型。获得3125套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优选出目标原茎单产8250~10 500 kg/hm23个档次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每公顷播种126.3~144.0 kg、施尿素404.0~472.4 kg、施普钙405.6~532.4 kg、施硫酸钾268.8~332.9 kg,尿素施用方法为底肥70%、蕾肥30%,或底肥50%、枞形肥30%、蕾肥20%。  相似文献   

7.
不同配方肥对聊麦19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品种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配方肥对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本试验通过比较缓控释肥、配方施肥、常规施肥等5种不同配方肥对聊麦19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试图找出生产上聊麦19最佳的施肥配方和施肥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划分区组的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同最地区影响小麦产量较大的4个主要栽培因子-基因苗及P,K,N肥用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起关于产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贵阳地区小麦不同途径高产的农艺方案,翌年进行田间验证,证明贵阳地区小高产是多途径的,发蘖成穗为主,茎蘖并重穗,主茎成穗为主均可获得6350kg/hm^2以上的产量。提出了贵阳地区小麦多途径高产的观点和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在沿淮淮北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技术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提出‘隆平206’在黄淮海南片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为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对2011—2013年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应用,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为:收获株数60000~75000株/hm2;每穗500~650粒,千粒重350~360 g,平均穗行数15,行粒数33~35,单穗粒重160~220 g,穗长16~18 cm。‘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栽培技术方案:产量9750~10725 kg/hm2,要求纯氮施用量为247.5~306 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 kg/hm2,折合尿素540 kg/hm2,K2SO4 450 kg/hm2。本规程规定了‘隆平206’品种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技术路线、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提出了75000~11250 kg/hm2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具体农艺方案:确定适宜的生态播种时期→条深旋种、肥一体化机播技术→中高密度→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适时晚收。  相似文献   

10.
强筋小麦综合农艺措施与产量及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强筋小麦不同种植密度、种肥N、种肥P2O5、种肥K2O、追肥N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建立了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4个目标性状的教学模型。采用“贡献率法”求得产量、品质等4个目标性状的各因素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追肥N〉密度〉种肥N〉种肥P2O5〉种肥K2O。并分析了各单项因子效应和因子阀的互作效应。明确了实现75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品质指标迭国家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638.7万~658.35万苗/hm2,种肥氮(N)量17.20~18.38kg/hm ^2,种肥磷(P2O5)量107.04~117.96kg/hm^2,肥钾(K2O)量88.69~94.73kg/hm^2。追肥氮(N)量171.42~179.04kg/hm。。  相似文献   

11.
旱肥地施氮肥饱和量试验,单施氮、磷及氮磷配比试验,不同生育期喷施尿素液试验表明:小麦高产与优质同步提高的施氮范围为亩施0~9kg;亩施氮量<7.5kg时,作返青肥效益>基肥;增施氮肥对产量与品质均具良好效果,磷肥对产量有利,对品质影响不大;开花期喷施3%尿素液对提高品质最佳。据此提出了亩产400~450kg,品质达1~2级优质小麦标准的合理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相似文献   

13.
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在临汾市乔李村采用大田调查与小区试验相结合的4因素3水平正交法,研究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4种限制因素的效应次序为:施氮时期及比例>施纯氮肥量>基本苗>播期。3年大田调查,晚播小麦在合理施肥的条件下,亩产仍可达到500kg。因此,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施氮时期及比例,而不是冬前积温。  相似文献   

14.
在黄羊镇农怍物试验站对新品种“甘春86—5001”进行了密度和化肥用量的2因素5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甘春86~5001以亩施纯氮9~13公斤,纯磷6~9公斤,每亩基本苗40~45万较好。密度与施化肥的最佳组合为密度41.8万苗,亩施纯氮11.75公斤,纯磷8.2公斤,每亩籽粒产量可达650.8公斤,其相应的产量结构为成穗数44.45万,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3.13克。本文还分析了生物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与密度及施肥量的关系,指出超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管理必须重视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土壤镉锌复合污染的植物效应与有机肥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研究了土壤镉、锌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生长与籽粒产量的影响及猪厩肥调控作用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设计方案 ,模拟不同污染水平与有机 (猪厩 )肥施用水平 ,利用北京浅色草甸褐土进行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10mg/kgCd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而单一处理的 10 0mg/kgCd、5 0 0mg/kgZn和 10 0 0mg/kgZn均对小麦苗期生长产生了毒害效应 ,且随着污染浓度的提高 ,毒害加重。Cd、Zn复合污染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毒害效应均大于Cd、Zn同水平单元素处理。加入猪厩肥 2 0 0g/盆、4 0 0g/盆明显抑制了Cd、Zn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毒害 ,使幼苗生长趋于正常 ,且后者效果优于前者。当土壤中外源Cd、Zn分别为 10、5 0 0mg/kg单一污染时 ,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 ,并随其浓度的提高 ,籽粒产量减少。Cd Zn复合污染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的交互效应主要为拮抗作用 ,在高浓度复合污染 (M0Zn10 0 0Cd10 0 )时则表现为协同效应。Cd Zn复合污染对小麦籽粒的危害效应大于同水平的单元素污染的效应 ,因此必须重视复合污染的危害。而在Cd、Zn及其复合污染土壤上施用猪厩肥能减轻污染元素对小麦的毒害 ,极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生产条件下,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黄淮麦区晋南片石灰性褐土上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殊干旱条件下,3种肥料适宜配施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茎叶还原糖含量,使冬小麦的抗寒性增强,保证冬前分蘖数;明显降低了旗叶水分饱和亏,提高了其抗旱性,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并改善了子粒品质。将产量>4500kg/hm2,蛋白质含量>13.0%,湿面筋>45.0%作为寻优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得到最优配比方案:KCl467.10~576.75kg/hm2,ZnSO4·7H2O90.45~108.45kg/hm2,MnSO4·H2O72.30~103.80kg/hm2。  相似文献   

18.
王丽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804-3808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影响,寻求最佳覆盖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方法]设置6个处理:多播多盖、多播少盖、多播对照、常播多盖、常播少盖、常播对照,秸秆覆盖量少覆盖为3 000kg/hm2,多覆盖为6 000 kg/hm2,播种量多播量为225 kg/hm2,常播量为150 kg/hm2,分析冬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蒸发、冬小麦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情况。[结果]秸秆覆盖对于表层土壤的保墒作用比对深层土壤明显,多播量少覆盖处理保墒效果相对较好,其土壤蒸发也最小,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明显比其他处理大。另外,适量秸秆覆盖可以有效调节土壤温度变化。秸秆覆盖不一定能增产,但明显地减小了冬小麦田的总耗水量,相应地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多播量对产量提高有一定贡献;因此考虑播量和覆盖量的综合效应,多播量少覆盖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加大播种量并适量覆盖秸秆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并且节约用水,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新修梯田地膜小麦优化施肥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正交旋转试验设计 ,于 1999年在延安市燕沟进行了小麦产量与氮肥 (N)、磷肥 (P2 O5)和有机肥 (M) 3因子 5水平的新修梯田地膜小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数学建模及模型分析得出 ,本区影响产量的因子效应为 N >P≈ M,N肥产量效应约为磷肥、有机肥的 3倍 ,有机肥增产趋势在低肥力时最低 ,随着肥力水平提高 ,其增施肥料的增产能力增加 ,而氮肥、磷肥肥效均呈递减趋势 ,即肥效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还分析了本区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2 5 0 0 kg/ hm2 的优化施肥组合 ,筛选的施肥方案为 N 2 5 1.8~ 2 72 .5 kg/ hm2 ,P2 O510 8.9~136 .5 kg/ hm2 ,有机肥 12 80 0~ 16 40 0 kg/ hm2。均值依次为 2 6 1.1,12 5 .1和 146 0 0 kg/ hm2。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夏玉米品种搭配及氮磷钾统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全年总产和肥效,试验在全年N、P、K肥施用总量分别为630、296、302 kg/hm2的情况下,探讨了上下茬配额及品种搭配对全年总产量的影响。4因子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上下茬品种搭配,副处理、副副处理及次副副处理分别为N、K、P在上下茬的分配比例。品种搭配、K处理、N×P、N×P×K对年总产作用极显著,P处理、品种搭配×P×K作用显著。石新733与郑单958搭配,N平均分配,冬小麦施2/3的PK肥、夏玉米施1/3,是获取全年高产的最优方案,并突破了19 500 kg/hm2。N、P、K上下茬平均分配、或小麦均施2/3、或玉米均施2/3,都不利于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