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种粮面积比例下降,经济作物比例逐渐增加,农地流转呈现"非粮化"趋势。研究宁夏农地流转及种植结构变化,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供给十分必要而紧迫。在梳理农地流转非粮化文献资料的同时,分析宁夏农地流转现状及非粮化原因,最后提出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家庭非农就业行为和农地流转行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家庭非农就业涉入程度的加深,农户越倾向于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即非农就业带来了"趋粮化"而不是"非粮化"。2)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农地转入有助于提升粮食种植比例,而农地转出则会降低粮食种植比例。3)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非农就业负向调节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农地流转也负向调节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本文意味着无需警惕非农就业和农地转入导致的"非粮化",而是应该关注农户转出农地之后的"非粮化"趋向。并且,在引导农户进行种植调整时,需要联动考虑"人走"和"地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GI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北方粮食产量增幅大于南方。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变化,北方粮食生产地位已超过南方,目前在全国的占比达56%。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在波动中实现大幅增长;从播种面积来看,北方小麦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玉米面积增加明显,水稻面积增加不显著。反映了过去几十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点,主要是小麦的种植比重下降而玉米种植比重上升。也从单产的提升潜力和后备耕地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北方不同区域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认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应在稳定华北播种面积的同时,以拓展东北的生产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而西北干旱区和中部半干旱区则主要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优先。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能力是稳定区域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粮食生产条件的变化,全国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分化,对区域内粮食安全产生潜在威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人均粮食产量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粮食生产能力区域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两极分化趋势,非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趋低,区域内粮食安全水平紧张。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建议主产区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广节水等技术,稳定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完善非主产区粮食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进程,提升非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研究结果为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会对粮食产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农地流转主要通过影响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这四个因素来影响粮食总产量。当耕地的流向不同时,这四个因素的变化方向也不同。通过定性分析发现:当耕地流向普通农户或家庭农场时,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积极的、正向的;当耕地流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时,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消极的、负向的。政府应对农地流转进行干预,根据流向不同采取差别化政策。  相似文献   

6.
现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模式比较及效应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农地使用权模式主要分为分散式流转和集中流转,不同流转模式有其优缺点和适宜区域。研究发现分散流转自由灵活,在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地区占据"主要角色",而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拉动较大的区域适宜集中流转。文章选择了典型地区评价不同农地流转模式的效应,研究发现,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采用集中流转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流转率也比较高;而河北等粮食主产区域流转率不高,效益也不明显,提出了农地流转模式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农地流转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926-7927
基于粮食安全的概念,从农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粮食的稳定供给、粮食的合理分配3个方面的影响对农地流转是否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农地流转并不必然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相反可能威胁到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为广西更有效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产量、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并基于2010—2017年广西耕地利用强度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结果】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由于粮食的不同种类,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稻谷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物质强度+种植强度+科技强度"三角箭头型关联模式,玉米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单关联模式,大豆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物质强度"双关联模式,薯类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劳动力强度"单关联模式。【结论】根据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建议完善耕地整治及占补平衡机制,保障耕地有效利用与供给;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强化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充分利用作物间套种模式;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机制,多渠道实现保地、种粮及增收。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关注重点,近年来,关于农地流转引起的"非粮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深入了解我国流转农地"非粮化"利用的现状。目前,农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不减,但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地流转"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产选择。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者们提出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以激励粮农增加粮食生产为目的,在制度上规范农地流转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相协调。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非粮化"现象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粮食安全与非粮化问题研究相结合;第三,对粮食作物种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的粮食作物随着"非粮化"趋势的推进会呈现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构建农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荥阳市农地流转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高效农业的种植可能会改变农地生态环境。建议制定粮食产业规划、建立粮食生产经济激励机制、强化耕地流转执法检查机制等措施,使农地流转在实践层面上更趋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当前我国农地流转的背景,在梳理耕地多功能价值发展的基础上,从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安全及区域贡献四个方面阐释农地流转对耕地价值发挥的助推作用,针对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地流转存在农民流转意识不强、流转中介机构缺乏、流转行为不规范、"非粮化"经营现象严重等问题。据此,提出促进农地流转要坚持以维护农民权益为前提、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和以推动建设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石家庄市藁城区是一个农业大区,面对变化的市场和消费需求,藁城区引导农民从调优产品结构、调顺产业体系和调绿生产方式3个方向入手,推进农业改革,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主线。作为农业大区,藁城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有效推进农地流转成为破解"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以豫东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为例,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的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促进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本期嘉宾:安徽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王春安徽省是粮食的主产区,种植结构较往年没有明显的变化,皖北区域仍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皖南地区以水稻为主,受棉花价格影响,安庆的宿松县、望江县以及芜湖的无为县棉花种植面积减少50%左右,改种水稻。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安徽南部区域特别是安庆、马鞍山、芜湖等区域,种植大户明显增多,种植大户主要轮流种植水稻、小麦,冬季抛荒现象减少。安徽市场用肥季节相对集中,每年的上半年销售季节集中在4-6  相似文献   

15.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缓解农业结构性矛盾,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欧氏距离法等方法,从1980—2016年黑龙江省粮经饲种植比例变化趋势分析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变化的时间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1980—2015出现"前稳后增"的变化趋势,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差异度逐年动态变化,与初始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各地区种植结构呈现"增-减-增-减"的变化,而且同时期各地区种植结构与黑龙江省总体种植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性。分析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变化特征,合理分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优化种植业结构,确保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权分置"的出台使得市场化流转出现并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而加速发展,在推动新疆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考验。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总结了新疆农地流转发展现状,揭示了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对新疆农地流转市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缓解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困境:(1)以协同政府有效政策供给衔接农地流转市场建设为前提,与重大农业农村改革措施形成联动;(2)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3)加强工商资本审核监督,实现农业生产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  相似文献   

17.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品种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农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得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调整。从而使得农地流转呈现出新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阶段所呈现出的新的特征,在对江苏省宝应县2个村庄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地流转方向模型并与2000年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农户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对于农地流转方向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地流转方向从流出为主转变为流入为主的新局面,同时人均承包地面积、家庭受教育水平因子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反映出宝应县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宝应县农地市场的发育成熟。通过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地市场流转的变化情况,以期得到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农地市场响应机理,进而提出一些规范农地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黑河市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大豆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素有"北国粮仓"之美誉。近几年,嫩江县始终坚持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玉米等优质高产作物面积,通过多年种植实践,筛选出适宜本区域种植的玉米优良品种。以下从整地、播种、化学除草、综合病虫害防治、田间管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指出,当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关键。文章以黄淮地区为例,详细调查了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业劳动及农村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影响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