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um sojina(Hara) Liu&Guo]可以产生有毒代谢物。滤液透析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毒素可以穿过半透膜,为较小分子化合物并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该菌培养物浸提液经浓缩,硅胶柱层析可得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对大豆幼苗及叶片具有致萎作用。针刺叶片可产生类似真菌感染的病斑。浸渍处理后,可使叶组织失绿、萎蔫最后坏死,同时毒素对抗性不同的品种有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腐病菌毒素致病力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提取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粗提液,证实玉米茎腐病原菌(镰刀菌和腐霉菌为主)在镰刀菌毒素培养液、查氏培养液和普通培养液中,能产生和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简称HM毒素,下同)类似的致病毒素。该物质能抑制种子根的生长。接种在玉米叶片上能产生典型的萎蔫枯死斑;用上述3种培养液培养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和同一类型病原菌不同菌株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差异都极显著。玉米品系对茎腐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抗病性差异也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玉米小斑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影响离体植物根冠细胞测定法的诸因素,对Hawes等(1982)的根冠细胞法进行了全面改进,提出了改良的根冠细胞测定法及其关键技术。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精确,在作物品种抗性测定,生理小种,毒素及其它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培育抗病品种及测定大量品种的抗病性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测定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1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培养滤液对草坪杂草稗草、反枝苋、蒲公英、车前、苘麻进行种子萌发抑制试验,对其除草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黄瓜黑星病菌的培养滤液对稗草、蒲公英、车前都表现出显著的除草活性;玉米大斑病菌的培养滤液仅对稗草和蒲公英表现显著的除草活性;烟草赤星病菌的培养滤液仅对车前和苘麻表现了显著的除草活性。安全试验表明:烟草赤星病菌的培养滤液对黑麦草和早熟禾种子的萌发、芽和根的生长表现安全;黄瓜黑星病菌的培养滤液仅对黑麦草种子的萌发、芽和根的生长表现安全。  相似文献   

5.
葱叶枯病菌 Stemphylium botryosum毒素的分离与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葱叶枯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 用改良PS 培养基培养所得滤液经TLC 分离获得Ⅰ、Ⅱ、Ⅲ、Ⅳ、Ⅴ 5 种组分, 其Rf 值分别为0.31、0.47、0.74、0.80 和0.90, 在乙醇中最大紫外吸收峰分别为240、247、223、236 和258 nm。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组分Ⅱ、Ⅲ、Ⅳ对马唐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以组分Ⅳ 生物活性最高。粗毒素对禾本科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高于对阔叶杂草, 而对玉米、水稻、油菜等种子萌发影响很小。试验还发现, 毒素对马唐的防效最高, 与百草枯药效相当。毒素对马唐叶绿素a 的含量影响不大, 但对叶绿素b 和叶绿素总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种子萌发抑制率和种子胚芽抑制率的检测方法,研究了豇豆轮纹病病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光照和振荡条件下粗毒素的产生及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产生毒素活性不同,查彼培养液为最佳培养液,振荡培养可以促进毒素的产生,最适的产毒pH为7~8,最适温度为20~25 ℃,最佳培养时间为15 d,光照条件下病原菌粗毒素的活性最大。豇豆轮纹病粗毒素对于不同寄主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豇豆轮纹病菌毒素接种的10种供试植物中,大豆、菜豆致病反应明显,相对的病斑较大,而对黄瓜无致病力,不产生病斑。  相似文献   

7.
甘薯根腐病病原菌粗毒素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鉴定了茄病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 batatas McClure, 简称FSB]引起甘薯胜利百号根腐病以及诱导胜利百号显蕾开花, 并研究了菌株V100-93-06粗毒素对胜利百号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株V100-93-06对不同甘薯栽培品种呈现不同的致病性, 其粗毒素能够诱导甘薯出现和病原菌寄生相似的部分症状。粗毒素原液处理胜利百号薯苗2、3、5和9 d, 病情指数分别为0.9、2.8、2.5和3.0, 而10倍稀释浓度的粗毒素处理2、3、5和9 d, 病情指数分别为0、1.5、2.8和2.5。1~1 000倍稀释浓度的粗毒素处理胜利百号组培苗3 h, 就能够诱导出现黄叶, 浓度越高诱导出现黄叶数越多;对基芽和根的影响则表现为抑制基芽和根的生长, 浓度越高基芽和根的数量越少;对根伸长生长的影响表现为1倍稀释浓度粗毒素抑制根的伸长生长, 10~1 000倍稀释浓度都能够促进根的伸长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扩大植物性杀虫剂苦树(Celostrus negulaluetus M.)制剂的应用范围、探索用于防治贮粮害虫的可能性,1981—1983年我们用苦树根皮粉、根皮粉提取液、有效成分粗结晶在大米、小麦和玉米中进行了防治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明确大豆抗感品种对根腐尖镰孢的抗病机制,通过透射电镜和形态观察分析了尖镰孢(M38)侵染及产生的毒素对抗感大豆品种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豆幼苗胚根经粗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东农56’幼苗胚根生长没有显著差别,但显著抑制了感病品种‘黑农53’胚根的伸长和侧根的生长;尖镰孢毒素高浓度和低浓度(V粗毒素∶V无菌水=1∶0和1∶15)对抗感品种的致萎能力无显著差异,高浓度处理平均萎蔫指数为100,低浓度处理为17.9~18.1左右;但中等浓度(V粗毒素∶V无菌水=1∶1,1∶5,1∶10)对于感病品种的致萎作用更大;同时,发现尖镰孢侵染感病大豆品种根内侵染量要明显多于抗病品种,且感病品种组织中菌丝的直径明显大于抗病品种,都出现很明显的质壁分离和细胞壁加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四川省汶川县当地辣椒的病毒病严重且症状多样,病样粗提液摩擦接种辣椒、矮牵牛和三生烟,出现辣椒系统性花叶焦枯和茎尖坏死,指示植物表现局部枯斑。对3个不同症状的病果进行sRNA深度测序鉴定,发现均含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通过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有病样的果皮和部分新鲜种子以及回接寄主的病叶均检测到TSWV和PMMoV,表明该地辣椒病毒病是由TSWV和PMMoV复合侵染引起。这是TSWV侵染四川辣椒的首次报道。分别基于TSWV N基因序列和PMMoV 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汶川分离物TSWV-WC(MK468469)与贵州分离物(KP684518)亲缘关系最近,PMMoV-WC(MK408614)与北京分离物(AY859497)亲缘关系最近。推测该地辣椒病毒病可能与品种引进有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选取高抗系齐31和凤白29(新),抗病系威风322和黄早4,中抗系获白,中感系黄204,感病系替423和罗31等八个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 maydis)(O小种)田间成株期水平抗性因素的观察研究。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无论在病斑的面积,单位病斑面积上的产孢量或发病始期的病斑数量来看,八个自交系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可是每个因素与田间抗病程度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相关性。如果把三个因素乘积进行相关性测定,成株期抗病性与水平抗性三个因素乘积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性(r=0.85,P=0.01)。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玉米小斑病菌(Hclminthosporium maydis),通过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及其产生的毒素对玉米种子根的抑制作用,发现76-527、76-528和76-529三个分离菌系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产生萎蔫型大病斑,而在相对应的正常系以及M、C、CA、EK、D、P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则产生坏死型小病斑。其中76-529所产生的毒素,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根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相对应的正常系,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T小种。而76-361和76-414两个分离菌系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无上述的特异性。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o小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抗生素溶杆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生防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造成菌丝顶端生长受阻、表面粗糙,部分菌丝破裂,代谢粗提物抑制孢子萌发率高达92.19%,PI荧光染色显示病原菌孢子破裂并死亡。温室叶面喷施13-6发酵液、发酵液粗提物后显著降低玉米小斑病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达到42.43%和68.06%。诱导抗性实验表明:13-6对玉米小斑病的诱导防效达49.57%。玉米植株体内相关抗性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在灌根处理3 d后,抗病相关基因PR1PR5、脂氧合酶LOX、乙烯受体ETR1均被激活表达,9 d达到最大值。研究证实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直接喷施可减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灌根施用使植株产生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14.
 单倍菌系配合试验(Mating test)证实玉米黑粉菌的性质受多因子控制。不同配合型间呼吸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玉米黑粉菌在含有色氨酸的培养基中能产生大量刺激生长物质(最高达380微克/毫升),经Salkowski反应、纸层析及黄豆芽劈茎试验证明,这一生长物质为IAA。单性菌系引致的茎叶扭曲组织及配合接种后产生的瘤组织中IAA的量显然高于健组织(分别为11.18、17.65及6.47微克/克),证明这些病症的形成与IAA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是以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为主,和各地正在加速研究和发展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实际情况,三年来我们用来自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1个小斑病菌的标样,通过接种试验,从77个包括T、C、S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中,初步选出8个自交系建议作为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试用的鉴别寄主:T单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应用这套鉴别寄主,可以区分16个生理小种。目前用这套鉴别寄主测试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98个标样的结果,已出现12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到2.1~9.4倍。筛选获得的10条ISSR引物对55个菌株共检测出1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高达93.46%。在敏感型、中间型和抗药型群体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7.12%、69.93%和81.70%,在抗药型群体中,等位基因观测值、等位基因有效值、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高于敏感型群体,表明玉米小斑病菌抗药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抗药性水平和地理来源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致病性测定表明,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对11个鲜食玉米品种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是,在9个玉米品种上,敏感型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抗药型群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玉米青枯病病原腐霉对其伴生镰刀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土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简称DA-6)和不同浓度氯磺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氯磺隆处理土壤DA-6浸种对玉米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A-6浓度在0.5~20mg/L范围内,玉米根长、根鲜重和株高、株鲜重高于对照,其中以5mg/L最好;氯磺隆处理浓度自0.25μg/kg起,明显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且对主根长和根鲜重的抑制作用较株高和株鲜重更为严重;当用5 mg/L的DA-6浸种可不同程度地缓解0.25~8μg/kg的氯磺隆对玉米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粉红螺旋聚孢霉是一种重要的植病生防真菌.本文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下粉红螺旋聚孢霉67-1与枯草芽胞杆菌B006共培养发酵滤液的生物活性和生防作用.采用平板培养测定共培养发酵滤液对大豆菌核病菌菌核形成,以及甘蓝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6孔组织培养板测定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抑杀活性;通过平皿测定和温室盆栽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寄主范围,国际上曾发表不同看法的文章。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分别用小斑病菌O与T小种接在14个属的24个种或品种的禾本科植物上,以玉米作对照寄主。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草地早熟禾、法兰西黍外,均能产生病斑。病斑平均面积不超过1平方毫米。在大多数供试植物上,O小种病斑的数量和面积均比T小种为多而大。其中白茅、虎尾草、升马唐、纤毛鹅冠草、稗子是过去没有报道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