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22-223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并由此推动城镇发展的过程。上蔡作为人口大县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主要以上蔡县为例分析县级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产物。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其城镇化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这里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河南省城镇化的演进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县城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在城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2021年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河南,必须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县域发展开启全面重构、深入转型的新阶段。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为县城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河南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培育壮大县城优势主导产业,确保城镇发展政策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按照“一二三四”(一个分类、两大动力、三项供给、四种机制)的思路,全力实现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为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城镇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阐述我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性地提出了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变GDP发展至上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建立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6.
201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7.
以县城为重点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选择。其依据:一是由城镇化发展规律决定的;二是由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以县城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路径是: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园扩城;把调整城乡布局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以产兴城;把城市设施建设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重玲 《农学学报》2020,36(7):151-157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来综合测度研究区五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小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从而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一分三向"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指根据安顺市乡村多山地的特点,以城镇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延伸到位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通过城镇村服务功能的完善、产业支撑的增强、路网通达性的提升,逐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市区、县城和重点镇、美丽乡村三级城镇化载体集中,完成安顺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其路径是以民生导向、"五型"城市、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三权"改革、落实就近就地城镇化、户籍改革机制、人民"乡愁"、大扶贫战略和国内外城镇化经验等10个方面促进"一分三向"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0.
概括了安徽省城镇化的特征:已基本形成了“金字塔”式城镇层级结构,但其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地域差异明显.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异地城镇化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水平,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工业化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安徽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速览     
正五部委建立"人地挂钩"机制为了保障进城落户人口建设用地需求,更好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0月10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到2018年基本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形成部门联动、上下衔接、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设用地供应制度;到2020年,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地挂钩机制政策体系,为如期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提供用地保障。《实施意见》提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要更加突出进城落户人口因素,合理确定城镇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也一样,大规模扩大财政支出已经不是可行的选项,选择大规模扩大财政支出,就是选择自杀。"城镇化"是国人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强调"小城镇"的发展。费孝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发展小城镇,吸纳农业人口集中到小城镇生活、生产、发展,同时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就业。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2001,(4)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任务,其关键是要加快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聚,改变目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小城镇建设品位低、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功能弱的状况,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从浙江情况来看,着重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1.搞好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重点,搞好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县城要按照现代化的中小城市的要求来建设;要在现有建制镇中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较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切实推动一批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加快一批城中村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一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根据《方案》要求,要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力争到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0%左右。《方案》提出,今后要力争每年实现100万人以上的  相似文献   

16.
<正>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消息,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2014年河南将突出做好中原城市群建设、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一方面要按照国家要求组织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各地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探索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争取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17.
张平军 《甘肃农业》2014,(20):24-2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甘肃省是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区之一,城镇化率不高,只有38.75%,且只是统计上的不完全城镇化率。尽管从统计上看城镇人口比重在快速提升,但城镇居民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质量还较低,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不相适应。在地级及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0%。如果考虑到市辖区中大量的农业人口和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等因素,完全的人口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就如何加快从甘肃实际出发实现城镇化发展质量,特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二是要提高以兰州—兰州新区—白银大都市圈的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州所在的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四是要提高甘肃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五是要重视甘肃城镇特色培育和品质提升;六是要摸清现有城镇产业、人口及外来人口居住条件。这样才能实现甘肃城镇化发展从质量和特色品位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本文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均为负效应,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持续增强。因此,河南省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空间扩张与人口城镇化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出发,建立二者协调度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选取2008年~2017年这十年的数据,分析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绝大多数省辖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空间异质。提出几条建议:空间扩张和人口城镇化必须共同推进,及时调整规划促使空间扩张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建立协调度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应当惠及的人群。农民已经为中国的经济第一次腾飞、第二次腾飞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如何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作为城镇化重要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了要思考河南省乃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困境与障碍,要寻找解决之道,更要反思"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命题本身是否是另一个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