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县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理论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述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原则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体系,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进行了县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3年,德清县县域生态农业系统总体呈现优化趋势,这主要是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所致;后期生态指数基本接近综合指数,而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对县域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指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进一步表明德清县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时应该加大发展经济力度,提高县域生态农业系统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综合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表现作物生产现状的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地区综合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江苏12个典型县进行实例分析,得到77组作物-地区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经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作物在各决策区间进行生产安排优先顺序的指导依据,评价方法可用于不同作物一地区组合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县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探索对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定量评价,对于制定新的经济形势和条件下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数据可获取性,选取全国1980个县的数据,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分析评价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全国平均综合指数只有48.62,综合指数在60以上的仅有两个县。各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高的江苏省太仓市达60.72,最低的西藏改则县仅为28.09;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县一般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反之亦然。农业大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定高,农业小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定低。县域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高,平均指数为53.22。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力度要大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县;经济落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在此基础上,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情况对1980个县进行分类,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灵文  丁华  周永晖  崔英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21-9123,9160
为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实力、发展县域经济,基于既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立足金融生态学和区域金融竞争力理论.以金融生态为研究对象,从竞争力角度尝试提出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概念。基于静、动态,即现实和可持续发展2个角度,从省域层面构建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后续的金融生态竞争力持续评价与全面分析及省际金融竞争力评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2010年南疆主要县域的经济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南疆主要县域的经济活力、产业发展活力、政府能动力等各方面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序,并辅之以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南疆由于地理位置和面积差异较大,使得南疆各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分析认为,发展南疆县域经济的主要举措就是需要各县域紧抓优势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环首都县域层面为研究主体,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8年环首都区域13县(市、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介于0.2~0.5,土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需要分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过程中,I区、Ⅱ区以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Ⅲ区、IV区以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最终得到环首都4个区域的优化方案。该方案可实现环首都区域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南疆县域为研究靶区,利用协调度函数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南疆县域2003—2013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度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上,2003年以来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度与其生态承载力响应变化趋势大体趋同,大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空间变化上,协调度空间分布是西南部高于北部和东部,生态承载力响应等级空间分布较分散,持续超载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州的人口密集区域;(3)协调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二者等级变化在县域时间与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156个县域2000、2004、2008和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稳定,少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类型转变发生不显著,相对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具有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由橄榄型逐步转变为金字塔型,后又变为橄榄型。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且空间集聚显著,高值集聚县域数量与分布较为稳定;除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辖区发展较快外,少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均衡发展,但成都"一核独大"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业科学》2020,(2):93-97
以赣州市18个县市为评价单元,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权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16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所得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基本处于安全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赣州综合生态安全形势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压力总体情况更好,东北地区整体上比西南部好,章贡区生态压力情况较差;生态状态总体情况较差。南部地区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响应指数整体上处于临界安全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会昌县生态响应较差。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南疆地区脱贫攻坚成败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南疆地区以县域为视角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是新疆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代表方式,对南疆地区县域减贫成效进行研究极具价值。首先简要介绍新疆南疆地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南疆地区县域视角减贫成效研究的意义,然后分别整理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最后给出简要述评,说明以南疆地区县域为视角开展减贫成效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生态脆弱性评价作为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评估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及变化。【方法】 研究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估新疆各地州市2007~2017年生态脆弱性状况及其综合脆弱性。【结果】 (1)受气候条件影响吐鲁番市一直处于极端脆弱区,新疆南疆大部分地区处于重度脆弱区,而北疆以轻度脆弱区为主。(2)2007~2017年新疆的暴露度指数和敏感性指数变化不大,适应力指数有所提升,综合生态脆弱性呈小幅下降趋势。(3)新疆生态脆弱性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综合脆弱性的下降与适应力的提升有较大关系。【结论】 针对中重度脆弱区着重提高其生态适应力是降低新疆地区生态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为弄清近年来新疆农地整理的实施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维度构建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农田防护林面积变化等共14个指标的农地整理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2012-2013年新疆8个地州20个典型的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彊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高于南疆,而社会效益低于南疆。各地州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相互作用,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并结合障碍因子限制等级划定,有利于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产粮大县河南省濮阳县为例,采用生态位理论和熵权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结合构建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提出"综合适宜性-障碍因子"建设区划方法。结果表明,濮阳县建设适宜性指数在0.56~0.95,建设综合适宜度较高,一、二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5%;障碍度多处于低障碍和中等障碍度级别,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52%,主要障碍因子为自然质量、生态环境和田间基础设施。结合两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次优先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三部分,建设难度由易到难。该研究结果可为县域范围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与差别化整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如何开展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保护,从而推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笔者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选择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分异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定生态功能属性不同的地域单元.[研究结果]文章以安徽无为县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县域内的23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山地、水网密度、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容量、地质灾害等因子.评价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差异,结合安徽无为县区域开发的方向,在县域内构建由3个生态源区、5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楔构成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结论]实践表明GIS技术支撑下的、基于自然.生态约束评价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并针对该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县域发展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社会发展。在构建出吉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42个县域发展主体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表明,吉林省的中部地区县域发展总体上好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好于东部地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与区域增长极的距离、资源优势以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协调发展的河北省土地整治分区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河北省不同县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明确土地整治侧重点,采用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北省各个区县进行人工-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分土地整治类型。结果表明:1)以人工空间和生态空间2个子系统构建的生活空间、生计空间、生产空间、自然空间4组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域的空间协调发展水平,为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2)河北省有20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生态滞后型,2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生态同步型,15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滞后型,87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生态滞后型,3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生态同步型,41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3)河北省土地整治类型包括生态空间优先整治型、人工空间优先整治型、生态空间重点整治型和人工空间重点整治型。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而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离不开生态文化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应同步进行.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县域生态文化的经济功能,为县域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比较优势原理,以农产品为信息载体,构建南疆地区农业产业评价体系,并以该体系对南疆地区及其内部各地州的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评价分析,进而从南疆整体和内部各地州两个层级,选择出农业优势产业。研究发现,南疆地区整体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在进行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分析时,会受到个别地州极具优势农业产业的影响,导致分析结论产生偏差,因此在研究南疆地区农业经济问题时,将南疆地区以地州级行政区划作为经济单元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20.
董展展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2-5575
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反映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异指数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对浙江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发展水平在数值上呈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全局空间分异ID指数为0.223 4,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于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水平低的县域集中分布于浙西南地区。据此提出了平衡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