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不知不觉中,母亲已走进了深山中,可她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五月的茂密丛林显得阴冷扑面,但不断攀登使她不时地抹去头上的汗珠。越采越多的野蘑菇在背上也越来越沉重。进山时,结伴的几个妇女也不知在啥时候走丢了。她停了下来,抹去头上的汗珠,坐在了山中一块突兀的荒丘上。她想休息片刻再回村。抬眼望去,透过层层的磷石树枝,她隐隐约约可看见自己的村庄。孩子们可有吃的了。母亲心里想到,脸上露出了笑  相似文献   

2.
<正>小时候,每次父亲发了工资,母亲都会拿出大部分存到银行,仅留少许部分作为生活开销和我们姐妹的学费。有时候不够用,母亲就采摘自家园子里的蔬菜,或自己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到3公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看到母亲这样辛苦,我们心疼她,但更不理解她。当时父亲的收入在我们队上是数一数二的,人家都说我们家有钱,可母亲却总是勒紧裤腰带,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她这样吝啬何苦呢?  相似文献   

3.
怀念母亲     
<正>母亲已离开八年了,但我还是常常在梦中见到她,总感觉她仍然在自己的身边,醒来之后却泪如雨下,思亲之苦无法表达。母亲永远定格在56岁,没有白发苍苍和衰老的容颜,只有发福的身材和曾经秀美过的脸庞。母亲年轻时很漂亮,"佐证材料"就是在她读书的年代里所留下的照片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还有上山下乡时人们对她的评价,善良、热情、贤惠和文气。那时,别人都以为她是教书先生,都叫她"老师"。这个称谓后来被我实现了,母亲别提有多高兴。  相似文献   

4.
<正>深秋里,个子不高的母亲总是背着装满黄豆的背篓,如同一棵会行走的"黄豆秆儿"整日奔忙在家乡的山路上。她清瘦的身躯,背出了我们快乐的童年,更背出了温暖的家。母亲背黄豆的姿势,是我终生难忘的最美姿势。母亲背着沉重的背篓,下山坡时,她的右手总是握一截粗大的树枝,用来支撑自己;她的身子始终略微弯曲,头低着,小心翼翼地踩着每一步。这时,背篓总是高过她的身体,母亲的身形就显得更加得瘦小。有时踩滑了,为了防止自己像一辆刹车  相似文献   

5.
谎言蕴孝心     
好久没有回老家.也没有和母亲联系。 那天,母亲从乡下过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你哥在外面干上美差了。听说在一家大公司做什么白领呢。”母亲说,大哥前些天回了趟家,西装革履的,头发梳得像电视里的大老板,、虽然人还是那么瘦、那么黑,但看上去精神多了。  相似文献   

6.
<正>在印度北部那加兰邦的一个小山村里,12岁男孩维马尔的母亲得了绝症,他的父亲为了给她治病已经倾尽所有,但是他的母亲仍在一天天虚弱下去。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他的母亲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撒手人寰。一个家,没有了母亲,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维马尔知道佛是救苦救难的,他听说  相似文献   

7.
正母亲一生中只上过三天学,因为母亲说她一看到那些歪歪曲曲的汉字时,就像看见蚂蚁在书上爬一样,头都会发麻。那时,不愿上学的母亲没少挨外公的打骂,但这也无济于事,母亲说她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没办法,任凭外公怎么打骂,上了三天学的母亲就再也没有跨进过学校的大门了。母亲没多少文化,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方圆数十里,一提到母亲的名字,人们都知道母亲是个勤劳善  相似文献   

8.
<正>那是2005年的年底。眼瞅着就要过年了,但母亲一不留神,居然把骨头摔断了。出事的那天阳光灿烂。一大早,母亲就急不可耐地把自灌的香肠拿到阳台上晾晒。每年腊月上街称肉灌几十斤香肠是她的习惯。腌好后,平均分配给我们子女三家。怕她累着,我们常劝她不要麻烦了,超市里都能买到。母亲却说街上买的哪有自己灌的实在。我们劝不住,只好由着她。那天在晾晒香肠的过程中,兴许是手里一次提得多了点,她体力不支,身体失去平衡,一屁股坐在地上。这一坐地,就坐出个盆骨断裂来。母亲住进医院做了换骨手术。  相似文献   

9.
成全一棵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打算把它们栽在自家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  相似文献   

10.
愧对母亲     
几年前,读过李昌平的一篇文章,说过去农村病人死在医院,现在大都死在家里.为什么死在家里?住不起医院.母亲也是死在家里的,但并非全然治不起.对我们兄弟,花个几万元应该还是能够承受的,可我们却没有送她去医院里.我曾提出过,大家(包括乡里左邻右舍)却认为母亲这么大年纪,似没有治疗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1.
洪玲 《新农村》2020,(3):49-49
有个年轻人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双腿。他的脾气从此变得特别古怪,不仅拒绝接受复健,还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吼大叫。但青年的母亲始终对他非常有耐心。有一天,年轻人又在家中大发雷霆,两手一挥把母亲辛苦准备的午餐推倒在地。母亲没有责怪他,只是叹了口气,默默收拾地上的食物。接着母亲坐在床边,指着对面公寓的一扇窗户说:"你看到那间公寓了吗?住在那里的女孩,跟你一样因为意外不良于行。但她乐观又有才华,每天都在家画画直到深夜。你不是也喜欢画画吗?也许你也可以学学她。"  相似文献   

12.
正母亲说起那一年冬日发生在家里的大事件,脸上已没有了昔日的凄凉悲伤,她似乎在叙述着一件毫不关己的事情,显得极其平静。她第一次向我说起这事时,口齿表达已明显迟钝。毕竟,人岁数大了,说话就有点儿困难,但留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仍是那样的清晰,一切仿佛就在眼前。菊妮呀,你的命在没出娘肚子里时就遭受了几番生死折腾。那一年,我心里掐算着日子,再有  相似文献   

13.
日前,嘉祥县评选“十佳母亲”,吕垓村的阎改真名列其中。 故事说来不禁令人感慨,这位懿德可范的母亲却从未见过自己的母亲。阎改真出生那天,母亲就去世了。俗话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更何况是旧社会的女孩子!阎改真曾被两次送人。 也许是一种命运的补偿,生于那个年月的阎改真竟幸运地留下了一双“天足”,而后来,当她独立地支撑起一个九口之家时,她所依仗的唯一资本或许正是这双大脚,她庆幸自己不必像其他女人那样,终日里挪着一对“三寸金莲”,却下不得地,干不得力气活。  相似文献   

14.
正母亲节前夕,给远在山东的三哥打了个电话,非常凑巧,母亲就在他身边,于是把电话给了母亲,我和母亲聊了一些家里的事情。放下电话后不禁心绪难平。给母亲打电话是件特别纠结的事情。不听听老人的声音感觉不放心,但是母亲耳聋,一句话我总是要反复说,母亲也是反复问,往往有时答非所问,让人啼笑皆非。母亲已经83岁了,头脑特别清醒,她知道自己接听电话不方便,所以也就问问我工作和孩子的事情,再就说家里一切都好,说着就想挂  相似文献   

15.
成长     
母亲栽完其它小树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的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载下吧!”孩子的手里拿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的站在母亲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望和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了点头,就算它长不成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16.
丹晨 《湖南农业》2005,(3):24-24
因为家境贫寒,1994年,年仅17岁的郭玉梅来到广州番禺一家鞋厂打工。一次,郭玉梅在广州街头看到商店里正在卖充气娃娃,突然灵机一动:如果把枕头做成人的形状,那抱在怀里的时候不就舒服多了?说干就干。她当天就买了不少布料和太空棉回去做了一个“母亲抱枕”。当晚,她在“母亲”的怀抱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晚上收工后,同宿舍的女孩看到这个“母亲抱枕”,都纷纷要求郭玉梅再多做几个,每个付费10元。辞职拓展市场。郭玉梅的“母亲抱枕”在附近工厂的女工宿舍一亮相,就马上在厂区风靡起来。大家争着向她预订,有的为了提前拿到抱枕,还把售价提…  相似文献   

17.
母亲进城     
印象里,母亲是个节约的人.在我享受着母亲的血汗钱坐公共汽车进城上学的岁月里,母亲却是宁可浪费时间喜欢走路的,她总是说:山里人挣几角钱不容易。我考上大学后,母亲因不需送米送菜便很少进城了,她和父亲终日厮  相似文献   

18.
长期生活在令人压抑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忙碌之余,谁不想体验一下自己动手种植瓜果的乐趣?但城市里缺乏土壤、种子和肥料,这些制约因素又让许多渴望田园生活的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在上海,一个叫李雪梅的"海归"女孩,却别出心裁地成立了一家"绿色屋顶"公司,不仅为人们创建了一个美丽的"空中花园",还让大家吃到了自己种出的绿色蔬菜和瓜果!为此,她本人也收获了300多万元的财富果实。  相似文献   

19.
家住福建省漳州市惠民花园的年轻母亲陈某在两个月前生下女儿,5天后就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为此一直在接受治疗,但谁也没有想到,她的病情会演化为令人扼腕的惨剧。在前不久的一天下午,陈某在自己家里的卫生间溺死自己的女儿后,割喉自尽。惨剧的发生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产后抑郁症。那么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呢?导致产后抑郁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关注——  相似文献   

20.
陈文欣 《百姓》2001,(7):18-19
她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知识女性。她一生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中国人,并为此矢志不渝地追求着。为了这个梦想,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孩子。却用无私的母爱赢得了“中国母亲”的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