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1精细整地1.1秸秆还田上茬作物收获后,针对病虫发生情况,选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对秸秆处理后将秸秆粉碎,粉碎长度1cm~3cm,均匀抛撒于地面。1.2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耕地前将毒土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1.3整地要求"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25cm左右,或用深松机深松30cm左右。秸秆还田的麦田,用大型机械深耕翻掩埋秸秆,  相似文献   

2.
一、确保整地质量秸秆全量还田,重点解决秸秆还田"切不碎、撒不匀、翻不深、压不实"等技术难题。粉碎秸秆时不留死角、不留生茬,秸秆粉碎长度<10 cm。精细整地,根据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时用90 hp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深耕25~30 cm,并旋耕碎土2遍以上,耙平耙实土壤,确保整地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南阳主产小麦,农民非常重视小麦的播前整地,传统经验是"深耕细耙、上虚下实",这样可以保存表墒和底墒。播种时就能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苗全苗壮。深耕可以加深根系活动层蓄水保肥,在小麦生育期间,通过根部吸收,源源不断地供应水分和养分。农业机械作业应深犁翻耕,旋耕、钉耙相结合。如果只旋耕不深耕、只旋耕不钉耙,就无法达到深耕细耙、上虚下实的质量要求。小麦收后播种晚秋作物(玉米、花生、大豆等)必须赶季节、趁墒  相似文献   

4.
小麦秋种中农机农艺结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剖析了小麦秋种中存在的玉米秸秆粉碎过长、连年旋耕、不深耕深松、播后不镇压、深播压水等农机农艺结合存在的突出问题、危害和形成原因,提出了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和秸秆还田、耕耙、播种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农艺农机要求。  相似文献   

5.
依据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剖析了小麦种植中存在的玉米秸秆粉碎过长;连年旋耕;不深耕深松;播后不镇压;深播压水等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危害和形成原因,提出了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和秸秆还田、耕耙、播种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农艺农机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极端天气(暖冬、春季低温、冰雹等)的出现越来越频繁,给小麦的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有效地预防冻害的发生,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应从播前着手。一、精细整地深耕是小麦获得丰产的前提,整地时一般耕层达到20cm。整地原则:秸秆还田一定要耙实,连年旋耕地块一定要隔年深耕。整地标准:耕层深厚,上虚下实,地平如镜,土碎如面。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仍存  相似文献   

7.
采取多年定点定位研究方法,设置常规旋耕+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隔年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5个处理,对不同耕作方式与土壤理化性状、玉米单株叶面积及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常规旋耕、深松和深耕均能显著降低0~40 cm土层的容重,增加孔隙度,其中深松效果最好,对于深耕,秸秆还田与否对于土壤容重影响较小,隔年深耕对比连续深耕,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对比常规旋耕,深松和深耕均能增加单株叶面积,土壤深松后,整个灌浆期均能维持较高灌浆速率,而深耕后灌浆初期和中期速率较高,后期迅速下降;深松后玉米产量和千粒重显著高于深耕和常规旋耕,常规旋耕显著低于深耕,隔年深耕与连续深耕差异不显著,深耕秸秆还田与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辉县市是优质强筋小麦主产区,结合我区小麦栽培实际,主要从播种期选择、播种量控制、田间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总结,完善高产配套技术措施。1播种期的合理选择结合辉县市小麦栽培及管理实际,在播种期选择上,以每年的10月10~15日为宜,受不同强筋小麦品种的影响,播种期也需要适当调整。其中,播种环节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对田块的整理。参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要求,我区在优质强筋高产小麦田块,提出深耕必须  相似文献   

9.
一、试验目的近年,旋耕整地面积逐年扩大,旋耕整地速度快、省工省时,对加快小麦整地播种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旋耕整地耕层浅,不利于小麦向下扎根。为探讨旋耕、深耕以及镇压、耙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小麦播种耕作方式,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结合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要求,开展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一、科学整地(一)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应切碎3~5cm,撒匀,深耕掩埋,犁翻入土后不留痕迹。秸秆还田量每667m2控制在500kg左右,同时,每667m2应增施尿素5kg,加速秸秆腐解。(二)深耕或深松及耙压深耕23~25cm后耙压或深松30~35cm旋耕后耙压,以便破碎坷垃、土壤沉实,有利于根系下扎。土壤沉实可防止播种机轮子陷入土中加深播种深度。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极端天气(暖冬、春季低温、冰雹等)的出现越来越频繁,给小麦的生长带来直接的威胁,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有效地预防冻害的发生,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应从播前着手。一、精细整地深耕是小麦获得丰产的前提,整地时一般耕层要达到20cm。整地原则:秸秆还田地块一定要深耕,旋耕地块一定要耙实,连年旋耕地块一定要隔年深耕。整地标准:耕层深厚,上虚下实,地平如镜,土碎如面,畦埂如线。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但在实际生产中仍存在重施化肥,轻  相似文献   

12.
董念玲 《河南农业》2014,(15):61-61
<正>一、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整地粗放随着旋耕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扩大,多数田块没有耙实,土壤过于疏松,透风跑墒,易旱易冻,而且播种过深容易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特别是耕层过浅,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导致小麦抗逆性大大减弱。(二)播种播种质量差,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极为普遍,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大群体、大倒伏、病害重,部分麦田冬春旺长,冻害倒伏严重,穗层  相似文献   

13.
耕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抗58为试材,采取旋耕后直接播种( CK)、旋耕+耙实后播种、深耕(25 cm 左右)+旋耕后播种、深耕(25 cm左右)+耙实后播种4种耕种方式处理,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动态、群体茎蘖数量动态以及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动态、茎蘖数量变化动态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深耕(25 cm 左右)和耙实后播种均对小麦增产作用非常明显。采取深耕(25 cm左右)+耙实后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最高,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还田深耕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实施玉米秸秆还田深耕的条件下,加强整地质量、播种镇压、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配套完善,为全面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和小麦产量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蒙城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调查,分析了当前蒙城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强抗灾能力、科学投入与增加效益、秸秆粉碎要达到标准与保证还田质量、深耕细耙与提高整地质量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正>一、选用良种选用适宜正阳县种植的主推小麦品种,如半冬性品种:矮抗58、西农979、衡观35;弱春性品种:郑麦7698、众麦2号、平安7号等。二、提高整地质量(一)秸秆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施行秸秆还田,秸秆切碎,长度小于10cm,均匀撒于地表,随耕地翻入土中。(二)深耕耙实深耕达到30cm,深松达到50cm,可两年深耕或深松1次。(三)土壤处理地下害虫重发区,要结合整地用10%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用50%辛硫磷乳油或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一、品种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用新麦26、郑麦7698、郑麦0943、郑麦366、西农979、济麦20等品种,以发挥其品质特性。二、深耕整地整地前每667 m~2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3%毒死蜱颗粒剂3~4 kg拌细土10~15 kg,均匀撒于地面,随底肥耕翻入土。深耕深翻,打破犁底层,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做到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上虚下实。三、合理施肥(一)实施秸秆还田,重施有机肥全面实施秸秆还田,提升土壤  相似文献   

19.
<正>播种是小麦生产中关键的一步,播种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小麦的出苗和春季发育,为了达到出苗好、出苗壮要求,播种时应掌握以下几点:1深翻土壤增加耕地蓄水能力目前,小麦生产中的地块很少进行深耕深翻,大多在玉米收获后直接旋耕,耕层多在10cm以内,造成耕层过浅,再加上整地质量不高,使得土壤不实、通风透气,特别是玉米秸秆还田,致使土壤比较  相似文献   

20.
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措施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