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g左右。一、病原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为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  相似文献   

2.
正黄瓜靶斑病是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近年来成为豫东地区黄瓜主要病害之一。为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减轻菜农损失,本文将其危害病状及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广大菜农参考。一、病虫识别1.病原菌识别病原属半知菌瓜棒孢霉真菌。病菌子实体多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细长、不分枝,有1~7个隔膜,呈浅褐或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至圆筒形,基部膨大,顶端顿圆,直  相似文献   

3.
1 症状病害发生于叶片周缘 ,逐渐发展成扇形或楔形的病斑 ,褐色或浅褐色 ,后呈灰褐色 ,病害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呈鲜明的黄色带。病害后期 ,在叶片正面产生黑色小点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有时呈轮纹状排列。2 病原为盘多毛孢 ,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3 发病规律病菌以  相似文献   

4.
一、大豆灰斑病 (1)危害及症状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该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1963年统计,合江地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达1000万千克,80年代以来,逐步向西扩大蔓延,现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大豆灰斑病是我省大豆生产中常发生的间歇性流行病害.  相似文献   

5.
正一、大豆灰斑病1、危害及症状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该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1963年统计,合江地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达1000万千克,80年代以来,逐步向西扩大蔓延,现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大豆灰斑病是我省大豆生产中常  相似文献   

6.
桔梗轮纹病是发生普遍而终年可见的叶部病害 ,发病后 ,叶提早脱落 ,严重影响药用和观赏价值。1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 ,也可危害嫩叶和新梢。叶片病斑通常由叶尖或叶缘开始 ,先为黄绿色小斑 ,后呈褐色、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一般有深浅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 ,边缘有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以后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 ,上生墨黑色小粒点。2 病原属半知菌类 ,壳单膈孢属 (Ascochytasp .) ,分生孢子近圆形 ,双胞。3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 ,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分生…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危害严重。该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来愈重。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而大豆疫病是由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腐和茎腐病. 一、大豆灰斑病 1、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d后侵染力下降26%,6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相似文献   

9.
朝阳市玉米大斑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症状与病原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大斑突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es]。无性态分生孢子梭形,有时稍弯曲,中部最粗,两端渐细,基部细胞尖锥形,脐明显,突出于基细胞之外。分生孢子具2~8个隔膜,大小及形状变异很大,一般为58~141×15~23微米,厚壁,淡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梗丝状,褐色,上部多呈膝状弯曲,单  相似文献   

10.
一、危害及症状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危害严重。该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早在70年代,黑龙江省地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就达10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病原分离、检测与鉴定对信阳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病害发生及病原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信阳油茶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主要病害为炭疽病、灰斑病、褐斑病、枝枯病、枯稍病,病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壳囊孢菌(Cyto-spora sp.)、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a sp.)、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其中,壳囊孢菌为油茶病害病原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龙胆草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自1985年以来,辽东山区成功地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栽培。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龙胆草斑枯病逐年加重,现已流行成灾并造成毁灭性损失,成为龙胆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1症状识别病菌主要危害龙胆草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周围出现蓝黑色的晕圈,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两面均生有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常相互汇合,导致龙胆草整个叶片枯死。2病原菌龙胆草斑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所致。分生孢子器聚生于病斑两面,球型或梨型,褐色,喙突出于叶片表面,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稍弯曲,具隔膜。3发病规律龙胆草斑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龙胆草出土展叶后,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传播发病。越冬病残体和带病种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害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苗。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害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传染。高温、高湿、全光栽培有利病害流行。水生龙胆草品种较粗糙...  相似文献   

13.
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措施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灰霉病(Botryis cinerea Pers)是弱寄生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淡色菌科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菌,有性阶段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Botryotinia fucheliana de Bary)。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该病的致病菌灰葡萄孢菌可侵染几百种植物的花、果及绿色组织部分,主要为害葫芦科和茄科蔬菜,对菜豆、韭菜、洋葱也有为害。灰霉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我国树莓的种植不断增多,树莓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在2016~2017年对辽宁中部地区树莓园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近椭圆形的病斑。对病斑进行分离、病菌进行纯化,获得了15个菌落一致的分离菌,从中挑选代表菌SNHS12B,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NHS12B具有致病性,是该病害的致病菌。该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其上密布许多针状分生孢子器,菌落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有5个细胞,4个隔膜,顶孢和尾孢无色,中间3个细胞深色,顶孢上着生3~4根附属丝,尾孢中生柄明显。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40.1×10.5μm;分生孢子顶端附属丝长度平均为32.6μm。将SNHS12B菌株的ITS序列通过NCBI进行比对发现其归属于新拟盘多毛孢属,在此基础上使用ITS、β-tubulin和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对该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鉴定SNHS12B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megn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8℃,光照对菌落生长无明显影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后续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病原菌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5.
正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食心虫、根潜蝇、蚜虫等。本文对为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疾病及害虫进行了概述,并提出防治这些病虫害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一、大豆病害防治方法1.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尾孢菌所致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为其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引起玉米灰斑病的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和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玉米尾孢菌的最适培养基是PDA、PSA和MEA,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硝酸钾和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9~10;而玉蜀黍尾孢菌的最适培养基是PDA、PSA、Czapek和OA,最适碳源为果糖、甘露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8~11。  相似文献   

17.
一、病原及发病症状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的灰霉菌.在草莓上主要侵害花、花蕾、果实及果柄,病部变暗褐色,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果实被害时最初出现油浸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面生有灰色霉状物,这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 g左右。1.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  相似文献   

19.
正大豆灰斑病是一种对大豆影响较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质量,影响大豆的经济效益。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大豆灰斑病的病因、性质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大豆灰斑病是一种间歇性的流行性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大豆大量减产。大豆灰斑病在东北地区广泛发病,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等大豆产区,其中黑龙江地区发病最为严重,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1大豆灰斑病病因及性质大豆灰斑病的主要病因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原是大豆  相似文献   

20.
<正>识别要点:主要为有伤口的大蒜鳞茎,特别是在贮藏期间的大蒜鳞茎上经常可见。剥开蒜瓣,在其上初生具紫红色边缘的小凹陷斑,后病斑扩大,凹陷更加明显,病斑上长出黑色丛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规律:大蒜黑头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病原菌称大蒜艾氏链格孢,艾氏霉属,属半知菌亚门类真菌。5月中下旬当温度达20℃左右时,菌丝体内可产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梗从菌丝或厚垣孢子生出,分生孢子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