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又称钻心虫,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是一种灰黄色的蛾子,体长10~15mm,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cm的叶鞘上。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在邵武市部分乡镇发生率达90%以上。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卯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厘米的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卯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转株蛀茎,造成枯心、自穗和虫伤株.1头幼虫能为害8—10株。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间化蛹。  相似文献   

3.
高萍 《现代农业》2005,(7):19-19
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影响产量和品质。做好二化螟的防治,促进水稻丰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一、危害症状分蘖期受一代幼虫危害,造成枯心苗和枯梢;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枯穗和白穗;灌浆、乳熟期受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多,易倒折。二、发生特点在辽北一年二代,幼虫在稻茬和稻草内越冬,于5月上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2~3寸的叶梢上;6月中旬见一代幼虫蛀食叶梢,出现枯梢,7月…  相似文献   

4.
一、二化螟生活习性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相似文献   

5.
<正>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黑龙江省水稻田常发生虫害。以幼虫在稻草、稻根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一年发生1~5代。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在  相似文献   

6.
<正> 防治水稻二化螟需预测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再根据当地的温度湿度和卵的历期推算卵的孵化盛期、第一代幼虫的钻蛀盛期,在孵化盛期或孵化盛期后3~6天内,消灭第一代幼虫及部分越冬代成虫和卵,把二化螟消灭在钻蛀之前。我们于1989~1991年大量剥茬,观察越冬代二化螟的发育进度,积累了些资料,现根据0厘米地温、相对湿度,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预测越冬代水稻二化螟成虫的发生期。1 方法和资料1989~1991年我们都选同一块地,定时(每隔2~5天)大量剥茬,观察二化螟的发育进度(资料整理见表1,气象资料见表2)。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天敌的减少,加之不合理的用药方法使二化螟已上升为我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该害虫发生世代重迭,幼虫很快钻蛀到茎秆中,给防治带来诸多不便,使防治效果不明显。加之二化螟为害主要部位是茎秆内部,使农民对该害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此1991年我们以这一课题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了二化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有效措施。一、对二化螟发生规律的探索1.预测预报方法:于5月15日在水田地上扣一纱网罩,面积5平方米,5月25日在网内插秧,同时把有蛹的稻草把插到纱网罩内,作二化螟成虫期、卵期、幼虫期观查记载。2.测报结果:在1991年的自然条件下,越冬代成虫于6月2日开始羽化,6月10日进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二化螟在江淮单季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单季稻区最主要的害虫。一、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1.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一代田间卵量高二化螟以冬闲稻田、油菜及小麦田中稻桩为主要虫源田,稻草、油菜秆及杂草也有幼虫越冬。从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每5年冬后加权平均有效越冬茬数由328.4头/亩增至1241.2头/亩,其中2000年达到1689.8头/亩,幼虫和蛹越冬死亡率降为1.07%~9.84%,1代二化螟在秧田中平均卵量高达444~2142块/亩,平均每块卵有48粒。2.发育进度不整齐,…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 二化螟别名蛀秆虫、蛀心虫。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分布。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甘蔗、芦苇和取食其他禾本科杂草。越冬后,部分幼虫还为害麦子、油菜、蚕豆和紫云英等。水稻被幼虫为害,在其分蘖期,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二化螟是对我市水稻危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钻蛀茎秆对水稻进行危害,造成枯鞘、枯心、枯孕穗和白穗而影响水稻产量。一、试验目的近几年水稻二化螟在尚志市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虫源基数较高,宿主植物多,食物种类不同,造成越冬代羽化期极不整齐,使危害期延长,化学防治效果较差。性诱剂诱杀螟虫的原理是利用螟虫雌性性诱剂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使田间成虫雌雄比例失调,减少受精卵量,达到防治二化螟的目的。在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今天,利用性诱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前期幼虫钻蛀叶片,啃食叶肉,形成花叶,影响光合作用,穗期危害,常使穗部发育不全,茎秆折断,造成玉米减产。一、发生及危害规律玉米螟在我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茎秆内越冬,其次在果穗内和玉米茬内越冬。玉米螟化蛹始期在4月下旬一5月中旬,盛期在5月下旬,成虫羽化始期在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旬,第1代卵开始出现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1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俗称蛀心虫、钻心虫、枯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主要虫害之一。一般年份因二化螟危害造成减产约5%,严重时可达30%以上。一、危害症状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取食,造成枯鞘,后分散蛀茎为害,在分蘖期蛀入形成苦心苗;孕穗期蛀入造成枯孕穗;露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形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二、识别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螟在吉林一年发生1~2代。不论一年发生几代,都是以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根茬及杂草里越冬,其中75%以上幼虫在玉米秸秆内越冬。越冬幼虫春季化蛹、羽化、飞到田间产卵。一、发生条件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世代重叠严重,以第二代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310天。其成虫白天隐蔽在湿度较大的小麦、苜蓿田及杂草丛中植株叶背面或其他隐蔽处,傍晚飞出活动,卵多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处。它以幼虫为害玉米的果穗、花丝、果柄、雄花、茎秆等部位。1—3龄幼虫咬食玉米心叶,4—5龄蛀入茎内取食。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一、二化螟的危害特点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  相似文献   

18.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19.
<正>1水稻虫害的非化学农药综合防控技术1.1物理防治:在村屯周围稻草集中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或在稻田周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成虫。1.2农业防治:秋后、早春将水稻根茬、茎杆集中烧毁,水稻收获后及时深翻整地,将根茬中的二化螟越冬幼虫翻入土壤中或被鸟类吃掉,减少越冬虫源;将枯鞘、枯心、枯穗等二化螟的被害株及时拔除,可减少虫量,同时防止幼虫转株为害。1.3加强田间管理。稻田浅水灌溉,下雨后雨水过深要及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新型虫害,其危害分为幼虫危害和成虫危害,主要危害水稻茎秆,造成枯鞘,使稻穗不能得到营养供应。阐述了二化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