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刊  田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98-12699,12703
以江西省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根据2003 ~ 2012年江西省各地区的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市粮食产量的比重,分析该地区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征,揭示江西省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原因,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正北方向移动了4.2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相似的轨迹移动了9.00 km,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异质性,基于GIS 技术、ESDA 和重心模型,深入研究2000—2012 年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布局时空特征以及重心移动轨迹。结果表明:(1)从时空格局特征来 看,2000—2012 年东北地区粮食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并逐步向高产县和东北方向移动;粮食产量低于平均 产量的县居多,但粮食高产县数量逐年增加;( 2)县域粮食产量空间自相关显著且空间差异相对较大,粮食 产量重心出现偏移,2000—2003 年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51.84°,2006—2012 年粮食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吉 林省西南部、辽宁省中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粮食总产量增加;2000—2012 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重心移动速 率逐渐减小,粮食生产空间波动缓慢降低,粮食产量的优势区域趋向稳定,重心移动轨迹的变化使得粮食产量 空间分布也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2017年全国各省的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通过构建重心模型、粮耕敏感度模型等,得出中国2009—2017年的耕地面积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的移动轨迹,以及各省的粮耕敏感度,并使用ArcGIS 10.2软件实现结果数据的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东部地区持续减少,西部地区波动增加;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占比逐年提高,南方则呈下降趋势;耕地重心表现为“西移北上”,粮食产量重心表现为“北上东移”,耕地重心移动距离年变化波动要小于粮食产量重心;全国粮耕敏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粮耕敏感度较大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以及耕地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且有向中部和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转移的趋势。基于以上结果,应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以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1995—2015年山东省县域粮食产量等数据资料,运用ESDA、重心迁移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山东省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地理集聚特征,探索影响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山东省粮食生产波动较大,粮食产量由1995年的4 245万t减少到2002年的3 293万t,然后通过十三连增,到2015年达到4 713万t;县域尺度上,山东省粮食生产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但西部地区产量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重心向西移动显著,逐步形成了"西热东冷"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年末总人口等因素对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地正向影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用电量表现为负向影响,共同推动粮食生产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因此,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和建立粮食主产县利益补偿机制等建议,有效保障粮食产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 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水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为更加清晰地认识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文章首先对全国粮食产量与水资源总量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其次运用重心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对1999—2018年粮食生产重心与水资源重心的演变趋势、时空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1999—2018年间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38.78 km,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出现了北移的趋势;我国水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粮食生产重心西南方向,移动范围不大。2)从全国层面看,研究期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增加,整体上空间重叠性下降,但近几年空间距离增加趋势趋于平缓;双要素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06,呈较不匹配状态,但2014—2018年间指数均值为0.14,耦合性略有增强。3)从区域层面看,结合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时空耦合程度较强,西北地区较弱。通过合理规划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6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耦合模型、不均衡指数、CGE指数,对1996~2015年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与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粮食生产速率慢于经济增长速率,二者增长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和空间差异特征,且空间配置错位现象明显。(2)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中南部地区,粮食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同期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移动幅度较小。粮食与经济重心重叠性呈现先下降后微弱上升的特征,变动一致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3)江苏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以粮食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其粮食生产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粮食集聚表现出明显的逆经济性。最后,根据各类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的区域特征,提出了优化江苏省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湖南省近25 a各县(区)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口总数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和空间重心模型对1989~2013年的湖南省粮食产量进行重心转移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近25 a粮食总产量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其重心移动速度和空间波动都比较小。为了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应该确保一定的耕地数量,着重要做好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4-2013年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M(1,1)模型对2014-2023年福建省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通过对1984-2013、2006-2013和2014-2023年3个阶段内自然、科技、经济及政策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福建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在微观层面,1984-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2006-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依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但化肥施用量和粮价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农村劳动力人数和有效灌溉面积;2014-2023年自然灾害和化肥施用量超过粮食播种面积成为关键因素.②在宏观层面,1984-2013年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和科技因素;2006-2013年科技因素的影响相对上升,但政策因素的影响十分微弱;2014-2023年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相对上升,且后者上升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深入了解陕西省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探究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为粮食安全政策构建提供科学合理理论参考。本文选取陕西省1999—2019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GM (1,1)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2020—202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为波动型增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与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灰色GM (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将呈现小幅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模型平均相对预测误差模型平均相对误差Δ=0.03370.10,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科学统计粮食产量数据并合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以及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模型,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预测。以河北省保定市在1996—2014年粮食产量及16个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等历史数据为例,预测2015、2016和2017年粮食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基于ARIMA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6%,基于LSTM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0%,基于ARIMAGRNN组合模型预测的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7%。相比于其他预测模型,ARIMA-GRNN组合模型可有效地对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并为粮食产量的预测提供了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量依次为 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粮食结构和粮食产量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显示,玉米对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贡献最大,稻谷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平均单产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地膜使用量和平均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使平均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而财政支持是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和驱动力量.文中以吉林省为例,应用DEA模型对财政农业支持政策的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财政对粮食安全基地建设的支持效率并不理想,技术效率变化趋势比较稳定,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呈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在有效政策支持下吉林省粮食产量的潜在产出能力仍然较大,财政支农投入可能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8.
岳大鹏  王会  王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97-9899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2R模型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相差较大,从整体上看陕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有效性高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又高于陕南地区。分析了各城市土地利用DEA值低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用地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行政区的省域面板数据,从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维度解析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情况,并运用全局Morans Ⅰ指数检验我国各省域粮食产量的空间相关性,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各省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逐渐北移,且各省域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粮食产量的格局在近20年发生了演变。基于此,建议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加强各省份之间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协调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0.
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资源的支持,探究农业水土资源配置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实现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背景下23个县域尺度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选取2003年和2015年2个时间断面,从时空维度对各县域单元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耦合协调关系的时间序列看,三江平原地区整体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皆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由中等协调的磨合阶段向高度协调的耦合阶段过渡;(2)从空间格局来看,三江平原地区东部、北部的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西部、南部,且边缘优于腹地;(3)研究期间,虽然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协调水平皆有所改善,但仍有县域耦合结果欠佳且地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看,因地制宜,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发展精准农业,是三江平原地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