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故乡,是每个人出发的起点;故乡,是每个人回归的地方。背起行囊,无论我们走多远,心中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依然是故乡。那里生活着中国一半以上的人们,蕴藏着我们对青山绿水、桃源乐土的向往,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岁月情感。传统意义里的故乡,亦是乡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服务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顺应城市和产业的发展与兴起,乡村做出了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业振兴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爱农村、爱农民是根本,当爱农村、爱农民成为一种文化,乡村振兴就有了内生动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挖掘培育乡村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树立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以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正"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郭佩  刘莉 《世界农业》2022,(8):41-50
日本于2008年开始实施故乡税制度,近几年无论是故乡税的捐赠人数还是故乡税的受益团体都取得了预想之外的较大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故乡税制度下,出现了越来越多关注偏远地方、愿意援助地方的都市居民。故乡税的“回礼品”成为连接“人”与“地方”的重要催化剂,而基于项目制明确捐赠用途的筹集方式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地方乡村振兴中。故乡税制度在缓解偏远地区财政困难、促进乡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重唤地方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但同时故乡税制度也存在过度的回礼竞争以及所带来的趋利效应,造成需求未满足的“真空地带”等问题。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同样面临缩减地方差距和如何带动地方包括乡村高质量发展等课题。日本的故乡税制度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同样可探索实施相关个人税收激励措施帮扶地方发展,促进“人”“物”和“地方”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在产业体量增大的同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中日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背景、发展环境与面临问题方面存在相似性。作为亚洲乡村旅游产业强国,日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中国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借鉴。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日本农村的生计资本,日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脆弱性背景、小农式发展方式、生计策略和生计产出。启示着中国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要以当地居民的参与式发展作为运作基础,以乡村居民的可持续生计作为运作起点,以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作为运作路径,从而促进中国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基础在村、村级发展关键在业、产业发展首要在人,引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旅游活动,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乡村旅游业刚刚起步,依托于迅速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其增长态势良好,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服务意识薄弱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综合了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与特点,总结其成功经验,借此探讨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方针,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化肥行业的流通主渠道,一直以来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致力于建设"为农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争做"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者。8月16日,第二届"中国农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论坛在辽宁营口市召开,旨在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做好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乡村,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千百年来人们"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乡村,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漫长中华农耕文明的腹地原乡;乡村,还是一个精神寄托,凝结着都市游子"记得住乡愁"的心灵渴望;乡村,更是一个梦想标尺,衡量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和厚度。乡村,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息发展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含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星移斗转,气象更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三农"发展和乡村建设迎来了重大的历史节点和战略机遇。党的十九大站在中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走低碳化发展道路是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分析了日本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开发方式3个方面对中日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中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乡村旅游蔚然成风。英国是乡村旅游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百余年来一直引领着乡村旅游的时代潮流。本文在分析英国乡村田园景区开发经验的过程中,发现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以及多元化、特色化、注重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是英国乡村旅游成功的主要经验。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凝练出可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借鉴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1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懂农、爱农、助农的"三农"工作者身披彩带走进国家会议中心,成为了2018年新时代"三农"获奖代表。他们是农科教推主力军,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能获得这一份荣誉让他们感到自豪。这是记者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农科教推征评活动十周年庆典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懂农·爱农·助农高峰论坛上看到的一幕。据了解,活动以"新时代·创  相似文献   

13.
<正>本报讯第九届中国农科教推高效服务平台高峰论坛将于2018年1月26日—2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旨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坚持农业农村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目标,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这其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和取得全面振兴的重要前提条件。可见,人才不可多得。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但无奈的是无数的农村籍大学生正在逃离农村,而他们却恰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在不断招揽聚集,一方面又不断地流失,这是目前农村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布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强、美、富",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文章在分析湖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障碍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以提升科技应用水平为先导,以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关键,以加强乡村组织建设为保障,以实际行动振兴乡村。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关键是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要强化"人才先行"战略定位,构建乡村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繁荣乡村文化,激发爱村爱民情怀,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活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弥渡县是云南花灯艺术之乡,民歌《小河淌水》的故乡,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分析弥渡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结合弥渡的实际,提出弥渡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人才,让农村拥有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推进白山市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白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8年12月21日~12月27日,在浑江区六道江镇江沿村举办了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了60名草莓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目前的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着工业兴村和绿色兴村两种发展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基层政府要把握好两种乡村发展模式的关系,在样板打造、人才建设、人员流动上做好工作,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乡村风俗习惯等精神活动的产物,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其承载着乡土、乡音、乡情等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凝聚、规范、同化等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古朴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拥有着恒久的价值。本文通过探究当前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现实、存在困难、建议措施及发展路径,展望乡村文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