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饲料养殖一龄胭脂鱼种生长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采用水蚯蚓、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和鳗用饲料分别养殖一龄胭脂鱼种,进行生长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水蚯蚓饵料,其生长速度最快,体长日生长率分别达1.16和1.06,鳗饲料次之,体长日生长率为0.51,颗粒饲料生长最慢,体长日生长率仅为0.10。从投喂饲料营养成分分析中看出,一龄胭脂鱼种对饲料的营养需求除蛋白质含量要求在50%左右,其脂肪含量也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配制总蛋白量为35%,以进口鱼粉作动物蛋白源,豆粕为植物蛋白源,添加少量菜粕,棉仁粕及必需的复合维生素,无机混合盐组成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饲料,采用体重1.43-1.48g的仔蟹,饲养119d。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占饲料中总蛋白的30%,动,植物蛋白比为1;2.3,幼蟹的生长处于最优水平,组间差异显著,且性早熟比例明显低于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因而认为河蟹蟹种阶段不宜投喂动物蛋白含量过高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亲蟹平均规格分别为158.9g、132.8g,♂亲蟹平均规格为180g、150g两种群体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其群体规格分别为128只/kg、160只/kg。在面积相同、放养密度相同、饲养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天然海水土池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成活率为5.1%、亩产蟹种8064只;而采用天然海水工厂化繁育的蟹苗,育种成活率为2.24%、亩产蟹种3609只;在蟹苗来源相同、饲养管理相同,培育池面积为19亩的培育池蟹种产量低于面积5亩的池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河蟹(中华绒螯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河蟹种质退化已引起高度重视,其提纯复壮的相关研究相继展开,本项目为探讨改良河蟹的种质途径,从欧洲莱茵河引进河蟹亲本,开展了人工繁殖,并成功繁育出大眼幼体。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行了莱茵河水系河蟹(彩色照片见本期彩中插2)与本地长江水系河蟹一龄蟹种生长特性差异的对比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超 《水利渔业》2007,27(2):58-60
在养殖水温为(26.62±1.19)℃时,规格为1.03~10.95 g/只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平均增长率为(45.515±15.630)%,壳长增长率为(10.159±5.687)%,壳宽增长率为(9.994±5.302)%,壳长/壳宽增长率为(1.235±0.712)%。其中不同规格组蟹的体重和壳长/壳宽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壳长、壳宽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与体重的关系不明显。所蜕壳的干重占蜕壳前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16.159±5.734)%和(11.319±3.648)%,两者都随体重的增加而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6.
7.
刘杰贞 《齐鲁渔业》2014,(12):32-33
经过多年的探索,河蟹良种培育体系已逐渐完善,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季气温偏低,越冬期长,多年来池塘河蟹蟹种冬季安全管理问题仍是困扰广大北方养殖户的难题,因此,做好池塘河蟹蟹种越冬期间管理,提高蟹种越冬成活率,对于河蟹养殖来说至关重要。下面分别从蟹种越冬池的选择、蟹池水质调控、蟹种冬季喂养、蟹种疾病预防等几方面介绍蟹种冬季安全管理的几点措施:河蟹作为变温动物,其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温,在较低气温下蟹种容易冻伤甚至死亡,因此蟹种越冬池的选择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12块稻田中进行4种中华绒螯蟹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蛋白含量分别为38.06%、33.43%、28.48%、25.32%.经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8.06%、脂肪含量为6.01%、钙磷比为1∶1.35的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生长最佳,利润最高.高营养水平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能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显著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DHA与EPA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初始体重为 ( 1 .37± 0 .46)g的幼蟹为实验对象 ,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 60d的生长实验。以鱼油 /豆油 ( 2∶1 ,W/W)为脂肪源 ,以不同DHA与EPA的水平 ,配制成饲料脂肪含量为 8%的 3种等氮、等能饲料 ,用于研究饲料中DHA与EPA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DHA与EPA为美国阿拉斯加生产的浓缩深海鱼油 ,每克深海鱼油含EPA为 1 80mg ,DHA为 1 2 0mg。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 0 .30 %的DHA与EPA时 ,实验组幼蟹的增重率和对饲料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一龄蟹种培育效果,将人工繁殖的河蟹苗投投放池塘内的网箱中,一级培育至Ⅲ期幼蟹,再转投于原塘中散养,二级培育成一龄蟹种,试验中,蟹苗至Ⅲ期幼蟹成活率达51.22%,Ⅲ期幼蟹养成蟹种出塘率为37.3%,蟹苗至一龄蟹种的总回捕率达19.1%。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亲蟹选择前,通过投喂含有不同比例植物性饲料进行强化培育,研究其对大规格抱卵蟹越冬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挑选亲本前增加饲料中的植物性饲料能有效提高大规格亲蟹的越冬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设计4个不同密度组和以动、植物性饲料饲喂的2个组,在20.8-30.4℃自然水温下饲养119d。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蟹种的个体生长率随放养密度的递增而下降,组间差异极为显著,性早熟比例与密度递增组产差异不明显;单一饲料,即植物呈动物性饲料,地生长发育不利,对降低性早熟比率早。每千平方米放养0.9kg大眼幼体有利于控制河解性早熟。  相似文献   

13.
朱银安 《淡水渔业》2000,30(10):28-28
河蟹养殖要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蟹种、水质、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而优质的蟹种又是成功的基础。如何培育优质、健壮的蟹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近年来对一龄蟹种进行培育研究试验 ,取得了一些健康培育的技术经验 ,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培育塘口的准备 :培育一龄蟹种的塘口 ,要求进排水方便、面积在 1— 2亩左右 ,长方形 ,河蟹大眼幼体进塘前要对塘口进行严格的修整 ,并用药物进行彻底的清塘 ,杀灭各种敌害 ,做好围栏防逃设施 ,防止敌害的进入 ;同时在培育池内培植一部分水草 ,如苦草、水花生等 ,水草面积占…  相似文献   

14.
河蟹(Erio Cheir Sinensis)对食物的选择性在河蟹池塘养殖中有较大的实用意义.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营口市水产研究所河蟹组(1982)做过用偏动物性饲料和偏植物性饲料的投喂效果试验.任元先(1987)做了二龄河蟹对苦草、水花生等9种饲料的选择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的钙磷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生长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对河蟹的营养生理和配合饲料方面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1~6],但迄今有关河蟹饲料中适宜钙磷含量的研究甚少,仅见到有关饲料矿物质适宜总量和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影响的初步报告[7]。本试验旨在了解钙磷对养殖河蟹生长和蜕壳的影响,为确定河蟹饲料中适宜的钙磷含量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蟹及管理 试验蟹取自浙江上虞海涂养殖场,体重29-33 g。随机分成9组,分别置于9只水族箱中,每箱20只。箱内放置数块拱形瓦片供蟹栖息。发现蜕…  相似文献   

16.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条件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蜕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大眼幼体蜕壳数量少、成活率低;光照可刺激并促进大眼幼体的蜕壳与生长,但长时间光照会影响Ⅰ期到Ⅳ期幼蟹的蜕壳生长;泥土和隐蔽物作为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成活率;苗种质量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到Ⅳ期幼蟹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河蟹养殖及蟹文化(四)一龄蟹种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蟹苗在培育池中蜕完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约2万只/kg)时,即可将其转移到二级培育池中进行一龄蟹种的培育。而如果是5月中旬购入的人工蟹苗,则可培养至Ⅳ期仔蟹(约8000只/kg)再移入二级培育池培育。其目的是提高一龄蟹种(扣蟹)的成活率,保持蟹种的规格均匀,防止产生小绿蟹。1一龄蟹种的培育原则1.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蟹种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培育一龄蟹种要求水清、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池水溶氧量高,蟹种生长就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就为蟹种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蟹种挖穴少,生长快。1.2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切除单侧眼柄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条件下,采用烫灼挤压法切除中华绒螯蟹的单侧眼柄,结果表明,对青春期蜕壳前的蟹,切除任意一侧眼柄,都能有效地促进蜕壳、生长及性腺的早期发育,但无助于诱导卵巢的成熟、产卵.试验还表明,切除单侧眼柄不会导致高死亡率,且对蟹的交配、怀卵、幼体的孵化培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p 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 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 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 H为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