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株绿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DA培养基+硫酸链霉素+虎红,对采自湖南沅江苎麻地的蛴螬绿僵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经对菌落特征、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的观察.鉴定该虫生真菌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编号为Ma10.通过固体培养,比较了Ma10在三种不同培养上的特性.结果表明:Ma10的菌丝体在SDAY上生长最快;Ma10对碳源的选择性较高,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生长最快;在查氏培养基上的产孢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芝麻白绢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依据柯赫法则、形态特征及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检测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芝麻白绢病的病原菌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无性世代: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该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 ~ 34℃,最适生长温度为31℃;在pH4.0 ~ 9.0 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 6.5 ~ 7.0 生长最好,表明微酸性至中性环境最有利于菌体生长;该菌虽能利用供试的13种碳源和8种氮源进行营养生长,但在以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L-阿拉伯糖和菊糖作为唯一碳源并配以硝酸盐为氮源的生长条件下不产生菌核,而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并配以铵盐为氮源的生长条件下可产生菌核。与合成培养基相比,A. rolfsii在天然培养基上生长好于合成培养基,可形成更多、更大的菌核。    相似文献   

3.
散囊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益菌。18份茯砖茶样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散囊菌的最高含量达1700000 CFU/g,平均含量是24000 CFU/g;并分离到7种散囊菌,它们是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匍匐散囊菌(Eurotium repens)、间型散囊茵(Eurotium intermedius)、谢瓦散囊菌(Eurotium chevalieri)、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和一种未定名的散囊菌(Eurotium sp.),其中前5个菌是优势种类。文中还对它们的分类及产毒性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甘蔗环斑病是甘蔗较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针对海南昌江十月田甘蔗种植地出现一种严重危害疑似环斑病的叶斑病,本文通过对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ITS序列系统聚类分析,将叶斑病病菌鉴定为引起环斑病的甘蔗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sacchari。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宜该菌生长的温度为13~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菌丝体生长的p H为4~11,最适p H为5,全黑暗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适宜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钠和L-丝氨酸。采用生长速率法对6种杀菌剂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揭示咪鲜胺、丙环唑、多菌灵、腈菌唑等4种药剂对甘蔗环斑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97 6、2.251 9、2.163 4、4.827 3μg/m L。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枯萎病在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其病原,2009~2014年对采自内蒙古各地的马铃薯枯萎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测序、同源性比对,得知引起内蒙古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主要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为7,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SA、Bilais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淀粉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三线镰刀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 H为7,最适生长的培养基为玉米粉和燕麦粉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尿素;茄病镰刀菌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为7,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  相似文献   

6.
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EF-1α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是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 Penzig in Saccardo),这是该菌引起火龙果果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25~35℃,最适温度30℃,适宜产孢温度25~35℃,最适产孢温度30~35℃,致死温度75℃(10 min);适宜pH5~9,最适pH7,最适产孢pH4;连续光照、D-果糖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完全黑暗、D-半乳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产孢。综合分析认为,该菌耐高温,光照充足、弱酸和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7.
一株芝麻枯萎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发生在南阳芝麻田块的芝麻枯萎病菌原物,以有效防治病害,从南阳市采集枯萎病显症芝麻植株,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一株镰刀菌ZY-2,依据柯赫法则确定ZY-2对芝麻幼苗的致病性,显微观察形态特征,检测生物学特性,并依据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和翻译延伸因子1α基因(tef)序列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在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ZY-2与2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参比菌株(GenBank登记号:AF69310和EU285553)在自举值98%相聚一群。在基于tef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ZY-2与3株F. oxysporum的参比菌株(GenBank登记号:KF030591、KF301636和FJ985299)在自举值100%相聚一群。该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31℃,最适为28℃;pH2.0~10.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为pH6.5~7.5;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营养生长,但在以葡萄糖和L-脯氨酸分别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不产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8.
水稻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近年上升较快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从稻穗发病谷粒中,共分离到4种真菌,经形态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均能在温度4℃~40℃、pH 3~12条件下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5℃~30℃,不同菌最佳产孢的pH值差异较大。4种菌均能在供试的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碳、氮源对各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不同。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水稻后期穗部褐变病害,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对福建省分离的荔枝酸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生长速度、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荔枝酸腐病的病原菌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pH值为8~9,光照时间为12~20h,最适生长与产孢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min;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pH值、培养基、光照时间、温度及营养成分等有关,其中该菌在24~32℃,光照时间为16~20h,培养15 d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其侵染荔枝的能力也不同,培养10d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最强.侵染最适温度为28~32℃.该菌除了寄生荔枝外,人工接种还能侵染胡萝卜、番茄、水蜜桃、龙跟、葡萄、茄子和黄瓜.试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从青砖茶发酵堆中纯化分离的主要微生物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梯度稀释法对发酵茶渥堆中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分离;选取1株菌株LC-2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鉴定等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并用高浓度冷冻菌粉对小鼠进行灌胃试验,检测急性毒理效果;最后对菌株LC-2进行青砖茶固态模拟发酵效果验证。结果表明,真菌LC-2菌落形态与显微形态与总状枝毛霉菌(Mucor racemosus Fres)相似,分子鉴定结果与总状枝毛霉菌(Mucor racemosus Fres)同源性最近,因此确定为总状枝毛霉菌(Mucor racemosus Fres)。菌粉灌胃未见对动物造成急性毒理损害。利用该菌株发酵生产的青砖茶汤色红黄,香气甜香略青,滋味绵软略甜,与传统工艺生产的青砖茶品质无大差异。由此证明该菌株确实是参与青砖茶渥堆发酵过程的重要菌株,并可以利用于未来青砖茶自动化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样中“金花”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花"是茯砖的品质特征,部分普洱茶样品也有"金花",但是对普洱茶中"金花"微生物研究较少。本文从1个类似"金花"的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出4株真菌,经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伞枝犁头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在自制的普洱茶砖上接种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茶砖表面也长出类似的"金花",表明该普洱茶样品的"金花"是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的闭囊壳。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传统的普洱熟茶渥堆方法进行发酵,研究分析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应用测序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每天取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分离出来的几种嗜热霉菌在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发现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微生物,为揭示普洱茶高温发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颐辉  张宽朝  滕斌  张琛  张瑛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2):3598-3604
以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6173’和‘6180’为研究对象,从水稻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70株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区序列分析,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类鉴定。进一步以化感水稻‘PI312777’分离得到的粘红酵母和塔宾曲霉为试验菌株,通过不同稀释倍数的真菌发酵液对非化感水稻进行MS半固体培养基育苗试验,研究化感水稻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对非化感水稻萌发率、株高等形态指标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供试化感水稻品种中共分离得到17种内生真菌,经rDNA-ITS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10个属,这些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曲霉属(Aspergillus)(29.63%)、青霉属(Penicillium)(16.67%)和镰刀菌属(Fusarium)(12.96%)。不同稀释浓度塔宾曲霉发酵液对水稻幼苗生长均有促生作用,其中50倍稀释浓度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的株高、根长及POD酶活性。粘红酵母菌发酵液5倍稀释浓度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的PAL酶活性并对水稻幼苗有促生作用。稗稻共生条件下,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发酵稀释液对水稻均有促生效应。本研究可为化感水稻内生真菌进一步应用于水稻生产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8.
渥堆发酵是青砖茶独特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对来自青砖茶渥堆发酵样品中的细菌进行高温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得到20株能在高温条件下良好生长的细菌,其中15株菌株能够在含茶汤的培养基中生长。3株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5℃,为嗜热细菌。结合嗜热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1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经嗜热细菌发酵晒青毛茶的产酶试验可知,嗜热菌株在发酵茶叶时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单宁酶,其酶活力分别可达215.69、259.28、4.85 U。  相似文献   

19.
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几种不同茶类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模拟茯砖茶工艺条件下进行"发花"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冠突散囊菌接种的情况下几种试验茶类和植物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发花"效果。通过对"发花"菌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得到的菌株进行菌落特征分析和个体形态观察,可初步判断为冠突散囊菌。并对冠突散囊菌的营养需求、孢子传播途径以及开发多功能复合保健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