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降雨特性和覆盖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为探明不同降雨特性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模拟40和60mm/h2种降雨强度,在大田设置地膜覆盖(PM)、秸秆覆盖(覆盖量分别为1500、4500、7500和10500kg/hm2,即SM15、SM45、SM75和SM105),同时设置无覆盖处理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覆盖方式对雨后冬小麦0~60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和降雨土壤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前各覆盖处理土壤含水率均比CK高,其中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P<0.05),而20cm以下各处理土壤水分相差较小,除SM105与CK差异显著外(P<0.05),其他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同一覆盖处理,60mm/h降雨强度条件下降雨入渗深度和入渗量明显高于40mm/h。在相同雨强条件下,不同覆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层土壤含水率,其中秸秆覆盖量越大,效果越明显,而PM效果最差;2种雨强条件下各处理0~60cm土层降雨土壤蓄积量规律表现一致,即SM105>SM75>SM45>SM15>CK>PM,其中SM105和SM75均显著高于CK(P<0.05),PM则显著低于CK(P<0.05);受植株冠层降雨截留的影响,同等降雨条件下,同一覆盖处理拔节前降雨土壤蓄积量大于拔节后的;相比60mm/h降雨强度,40mm/h降雨强度下各处理拔节前、后降雨土壤蓄积量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对盐渍化土壤蒸发量、含水率及含盐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蒸发量逐渐减少,当秸秆覆盖量为7 500 kg/hm2时,日蒸发量减少幅度趋于稳定。(2)秸秆覆盖量为10 500,7 500,4 500,1 500 kg/hm2时,蒸发抑制率依次为80.54%,79.01%,62.45%,37.93%。(3)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不同土层含水率逐渐增加。当秸秆覆盖量为7 500 kg/hm2时,0—10 cm土层含水率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实验增加了9.28%;0—10 cm土层含盐量下降幅度最大,含盐量减少了3.21%。因此,秸秆覆盖盐渍土壤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抑制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对改良盐渍化土壤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设置2种覆盖处理(不覆盖,覆盖5 500kg/hm2)及3种施肥处理(低肥0kg/hm2,中肥200kg/hm2,高肥400kg/hm2),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不同施肥处理对夏玉米土壤棵间蒸发以及土壤含水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带两侧干湿区域棵间蒸发量差异显著,各处理全生育期湿润区域比干燥区域多出14.5~34.13mm,增加比例为13.34%~21.08%。秸秆覆盖减少棵间蒸发的作用显著,全生育期3种施肥处理覆盖比不覆盖分别减少36.31 mm,45.19 mm,49.29 mm;减少的比例依次为27.32%,30.47%,32.59%;日均分别减少0.35mm,0.43mm,0.47mm。秸秆覆盖对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分布具有调节作用,在0—20cm土层保水效果明显。生育期内平均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变化规律为生育中期生育末期快速生长期生育初期。各处理E/ET与LAI均表现出较好的指数相关关系,不覆盖处理的决定系数大于覆盖处理。可见,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棵间蒸发量,同时调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表层作物可利用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秸秆覆盖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在白银市平川区研究了秸秆不同覆盖量对垄作栽培马铃薯种植的土壤水温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玉米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垄作马铃薯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保墒、增温效果明显。秸秆用量为10 500 kg/hm2时,土壤含水量为12.58%,马铃薯株高为73.1 cm、单株薯重为0.79 g、单薯重为0.162 g,马铃薯商品率高达69.14%,折合产量最高,达24 000.00 kg/hm2,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玉米秸秆4500kg/h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25kg/hm2·mm.春播前0~200cm土层速动易效水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cm、10cm、15cm处的地积温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关系,0~10cm土层土壤容重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减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与传统耕作比较,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分别增加0.04~0.48mg/g、0.05~1.08mg/g和1.7~12.8mg/g,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与免耕秸秆覆盖量的关系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了3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4 500、9 000和13 500 kg/h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2 a结果表明,3个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均显著提高,分别增加16.52、25.52和34.04 mm(P<0.05);播后0~60 d,农田蒸散量较CK分别减少4.43、8.23(P<0.05)和6.96 mm(P<0.05);9 000 kg/hm2处理2年平均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优,较CK分别提高11.03%(P<0.05)和9.25%(P<0.05),13 500 kg/hm2处理次之,4 500 kg/hm2处理最差。本研究表明,渭北旱塬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 mm时,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蓄水保墒及增产效应明显,且以9 000 kg/hm2覆盖量为宜。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盖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旱作农田冬小麦土壤呼吸及其水热状况。设4个处理,即无覆盖处理(CK)、 小麦全年 4500 kg/hm2秸秆覆盖(M4500)、 9000 kg/hm2秸秆覆盖(M9000)和地膜覆盖(PM)。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在作物生育期呈单峰曲线变化,PM 处理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其余处理推迟至抽穗期; CK、 M4500、 M9000、 PM处理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CO2 1.54、 1.44、 1.45、 1.75 mol /(m2s),其中PM与CK处理差异显著(P0.05); 生育期内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在1.86~2.39之间; 土壤温度低于5℃时,Q10值较高,而当土温高于5℃时,土壤呼吸的温度控制作用较弱; 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限制作用不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05cm土层温度和水分形成的双因子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各处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CK 0.827、 M4500 0.816、 M9000 0.896、 PM 0.729(P0.01)。  相似文献   

8.
玉米二元覆盖农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旱地玉米采用垄面覆膜、垄沟覆不同用量麦草的二元覆盖试验结果表明:随麦草覆盖量的增加土壤保墒效果明显;其中0~100cm土层土壤玉米全生育期累积贮水量5250kg/hm2和9750kg/hm2的麦草覆盖处理比垄面覆膜垄沟未覆麦草处理平均增加146.2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67%~28.65%,降水利用率提高12.39%~18.29%,玉米增产12.10%~18.15%。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在深土层(100~110cm)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低于不覆盖处理,形成一个缺水带。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雨的特性,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提高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秸秆双层覆盖对盐碱地水盐运动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式,研究了秸秆双层覆盖对盐碱土的改良效应及机制,以期对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不同的秸秆覆盖模式均能降低土壤水分的累积蒸发量,T4处理(土表与土表下35~40 cm处覆盖秸秆量之比为2∶1)在45 d内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较CK(无秸秆覆盖的对照)低36.73 mm,抑蒸率为65.89%,抑蒸率最大,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抑制效果最好。2)秸秆处理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返盐,其中T4处理返盐率最小,远低于对照处理。3)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与土壤累积含盐量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4)秸秆双层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返盐的抑制效果大于秸秆表层覆盖和秸秆深层覆盖,并且,在不同的秸秆双层覆盖的处理中,T4处理的控盐保水效果最好,是一种较好的改良盐碱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晋北半干旱区免耕对玉米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覆盖免耕、留茬免耕和传统翻耕三种耕作方式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免耕可降低0-20cm土层的土壤温度;覆盖免耕玉米地土壤温度的降低幅度较大,而留茬免耕地则较小;免耕对土壤温度的降低作用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而减弱。免耕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尤其是0-60cm土层。免耕与翻耕相比,在玉米苗期,叶片的蒸腾和光合速率降低,其中覆盖免耕玉米日平均蒸腾与光合速率比翻耕分别降低了8.5%和9.7%,差异显著;留茬免耕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在拔节前期,免耕与翻耕田玉米的蒸腾和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在拔节后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覆盖免耕玉米蒸腾和光合速率均比翻耕显著提高;留茬免耕在灌浆期玉米的蒸腾与光合速率均比翻耕显著提高,其它时期与翻耕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 秸秆资源非常丰富, 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 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造成了冬小麦不增产或减产, 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秸秆覆盖造成冬小麦穗数的降低是冬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大部分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小麦地表后, 使根区土壤温度白天最高温度低于不覆盖处理, 夜间的最低温度高于不覆盖处理, 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减小。秸秆覆盖下根区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小麦生长发育滞后和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 为实现两熟区冬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邢向欣  郑毅  汤利 《土壤通报》2012,(5):1237-124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编织物覆盖在坡耕地红壤水土流失控制上的作用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耕地红壤上,稻草编织物覆盖能有效抑制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增加玉米产量。在种植玉米条件下,稻草编织物覆盖比无覆盖处理土壤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降低了38.40%和75.36%,比薄膜覆盖处理土壤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降低了15.41%和5.83%。稻草编织物覆盖侵蚀土壤流失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占无覆盖处理流失量的12.04%,12.15%,12.11%和12.48%,薄膜覆盖处理则分别占无覆盖处理流失量的48.66%,52.55%,54.54%和53.37%。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的控制作用效果为稻草编织物覆盖>薄膜覆盖>无覆盖。稻草编织物覆盖在降雨集中时期控制水土流失作用更为显著。稻草编织物覆盖和薄膜覆盖玉米产量分别比无覆盖处理增加8.05%和29.67%。  相似文献   

14.
覆盖方式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夏玉米田土壤蓄水保墒和增产效果,于2014年6-10月在陕西杨凌节水灌溉试验站,通过设置垄覆地膜沟覆秸秆(PSM)、全覆膜平作(PM)、覆秸秆平作(SM)、露地平作(CK)4种栽培模式进行玉米种植试验,对0-200cm土壤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进行全生育期动态监测,分析比较各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土层贮水量以及作物耗水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产量资料计算各种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一次30.5mm降水过程结束后,PSM处理的集水作用最明显,降水2d后,垄沟中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达35.8%。与降水2d后相比,降水6d后,CK、PSM处理沟中(PSM-F)、PM和SM处理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下降10.3%、2.9%、1.8%和0.2%,而PSM处理垄下(PSM-B)含水率则提高10.4%。PSM处理在干旱季沟中和垄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降雨较多时,沟垄土壤含水率基本达到平衡。PSM、PM和SM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20cm土层贮水量,其中以PSM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苗期以后20-100cm土层贮水量均低于对照;100-200cm土层贮水量以SM处理最高,PSM处理最低。夏玉米产量与拔节-灌浆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PSM、PM和SM处理的玉米产量较CK分别提高95.3%、83.1%和55.4%,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75.7%、71.0%和58.8%。研究结果表明垄覆地膜沟覆秸秆栽培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稻秸覆盖对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多年稻秸覆盖下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表明,稻秸覆盖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稻秸覆盖处理0~40cm土层中,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性N、P、K的平均含量均比对照相应土层高,分别是对照处理的2.00倍、1.87倍、1.66倍、1.91倍、1.91倍、2.56倍;稻秸覆盖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0~40cm土层中,覆盖处理的真菌和细菌分别是对照的3.54倍和4.46倍;稻秸覆盖能增加干季土壤含水量,稻秸覆盖处理的0~10cm、10~20cm和0~3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相应土层提高了26.24%、13.92%和12.38%;稻秸覆盖能改善土壤动物总数状况,稻秸覆盖处理的0~40cm土层中,土壤动物个体总数是对照处理的1.87倍。因此,稻秸覆盖值得在有机茶园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山区秸秆覆盖对春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宁南山区对春玉米生长及其土壤水分的影响,在宁夏彭阳县对三种不同秸秆覆盖处理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玉米的生长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可使春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增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增产增效明显;与传统方式相比,整秸秆覆盖可使春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5%及16.5%。  相似文献   

17.
寒旱灌区冻融期冬小麦不同覆盖条件土壤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冻融期冬小麦不同覆盖条件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基于河套灌区冬小麦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3个试验区的实测土壤温度数据,分析了不同覆盖条件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及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冻融期的土壤温度具有较好的增温效果,秸秆覆盖效果稍差;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对土壤表土层增温效果较好,随着深度的增加,增温效果逐渐降低;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在冻结期对土壤的增温效果最好,融解期的增温效果稍差,冻结稳定期增温效果很小;土壤温度变化过程在冻结期和融解期呈现不同特点,冻结期土壤温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融解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土壤融解速度远大于冻结速度。该研究结果可为寒旱灌区冻融期土壤水热运移提供参考,对冬小麦种植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和磷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和磷素供应水平。在调节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和磷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