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家畜腹泻病证的临床治疗中,各畜种所表现的病证大同小异,由于外感内伤,使脾胃受病导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戓湿热积滞毒伤气血,或因寒、湿、虚而伤脾胃等在临床统称为腹泻。其临床表现为热泻(湿热泻)、寒泻、虚泻、食泻等特征。在实践中由于腹泻病证的证候复杂,故治疗时应随证而立,寒泻者以温中除寒、暖阳利水为主;热泻者以清热解毒、燥湿利水为主;虚泻者以补脾益气为主;食泻者以消食导滞为主。笔者在  相似文献   

2.
猪牛的寒泻证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一般在冬季、早春、晚秋较多见。其病因:空腹误饮冷水太多,或过食冰冻草料,损伤脾阳,脾胃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水液下注大肠成泻;夜露风霜、久卧湿地、阴雨苦淋,寒湿之邪内传脾胃;过服凉药损伤胃肠。临床上常见的小肠寒泻、寒湿困脾泻、大肠寒泻等症,其病位虽不相同,但病机都是寒湿内伤脾胃致泻,故统称寒泻证。治宜祛寒逐湿,健脾止泻。笔者用自拟的“阳蔼根散”治疗猪牛寒泻98例,疗效显著,现作报道,敬请验证指教。  相似文献   

3.
幼畜外感疾患,笔者体会属风热者居多。这是因为幼畜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趋热化之故,施治时要精于辨证、立法、选药。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辛温辛凉并用法幼畜外感,单纯风寒或风热比较少见,往往多以寒热夹杂互见。叶天士说:“先受温邪,继为冷束。”故应辛温辛凉并用。对幼畜外感风热或热为寒闭,寒从热化,热重于寒的,治以辛凉为主,佐以辛温,常用吴鞠通的银翘散加减  相似文献   

4.
寒泻,是猪只冬季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气候寒冷或圈舍潮湿,机体受寒邪所侵或吃食大量冰冻饲料,寒邪损伤脾胃所致.寒湿之邪、传注于肠、土衰火弱,不能运化,故成泄泻。病猪表现精神沉郁,毛焦腹鸣,食欲减少,喜卧于垫草中或互相堆挤,体温正常或稍低,口腔湿润、色淡、泻粪如水或呈鸭粪样。类似这样的猪寒泻病,用暖胃止泻散治疗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因该病临床上既有感冒的病理过程,又有前胃弛缓的病理过程,故本文称其为役寒综合征.虽然发病率低,但临床中按单纯性感冒或风湿施治的不乏其人,以致病牛后期继发瓣胃阻塞多以死亡为转归.  相似文献   

6.
风湿、寒湿、湿热,三者均有湿,所异者兼邪不同,或挟风,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故临诊表现有似(或同)有殊。笔者浅述如下,供同道参考。风、湿相合,虽然和其它邪气一样,由外而侵袭畜体之肌表,但是多留滞肌肉、经络、关节,故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相似文献   

7.
石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可谓价廉物美,用之对症,诚有卓效;然若滥用,亦有弊端! 石膏为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其味辛甘而气寒,入肺、胃二经。因其辛味主散,入肺胃走肌表,以解肌退热;味甘主补,与寒相合,以生津止渴;故能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肤之热,且有止渴除烦之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肌肉风湿症是奶牛常发的全身性疾病,以四肢、腰肌和关节的病变最常见。进入冬季以后,气候寒冷,如果奶牛舍门窗关闭不严,透风撒气,极易引起奶牛肌肉或关节疼痛而发病。特别是怀孕期的奶牛或产后奶牛,更容易发病。1发病原因肌肉风湿症属中兽医痹症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为痹"故《元亨疗马集》指出"皆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外感内伤,伤之血气"。奶牛运动过急过快,出汗后不得休息;运动后立即饮冷,或牛舍挡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风湿病是由A型溶血性链球菌在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变态性疾病。病变部位大多在肌肉结缔组织、肌和腱的结合部分,故大多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风湿症属中兽医痹症的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为痹”。故《元亨辽马集》指出“皆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外感内伤,伤之血气”,畜体阳虚,卫阳不固,肌凑空疏.风寒邪气得以入畜体,流走经络,致使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成本症。此病多发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肌肉风湿症是奶牛多发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四肢、腰肌和关节病变为最常见。尤其是秋冬及早春季节,极易引起奶牛肌肉或关节疼痛发病,特别是妊娠及产后奶牛更为多见。1发病原因肌肉风湿症属中兽医痹症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为痹",故《元亨疗马集》指出"皆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外感内伤,伤之血气"。奶牛运动过急过快,虚汗后未能及时休息;运动后立即冷饮,或风寒感冒;久卧寒冷、潮湿圈舍,又受  相似文献   

11.
啌嗽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症,对家畜健康危害甚大。今据多年临床实践,就诊治该症谈一些体验,供初学者临床参考。 (一)外感啌嗽要分寒、热、燥肺居高位,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有娇脏之称。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不论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则首当其冲,致使肺气壅  相似文献   

12.
<正>奶牛肌肉风湿症是奶牛常发的全身性疾病,以四肢、腰肌和关节的病变最常见。进入冬季以后,气候寒冷,如果奶牛舍门窗关闭不严,透风撒气,极易引起奶牛肌肉或关节疼痛而发病。特别是怀孕期的奶牛或产后奶牛,更容易发病。1发病原因肌肉风湿症属中兽医痹症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为痹"。故《元亨疗马集》指出"皆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外感内伤,伤之血气"。奶牛运动过急过快,出汗后不得休息;运动后立  相似文献   

13.
正家畜风湿病是在风、寒、湿等侵袭下,肌肉、肌腱、关节等部位表现疼痛性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在晚秋、初冬、早春季节,具有突然发作,反复出现,并呈转移性疼痛的特征。1病因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是由A型溶血性链球菌在风、寒、湿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变态性疾病。病变部位大多在肌肉结缔组织、肌和腱的结合部分,故大多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2临床症状病畜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呻吟,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6,(9):58-61
为了研究2个品种杂交F1后代的生产性能,通过引进的国外肉用品种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分2组,分别是小尾寒羊×小尾寒羊组(寒×寒)和澳洲白羊×小尾寒羊组(澳×寒)。在相同舍饲条件下,对两组组合的繁殖性能和杂交的F1后代公母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澳×寒杂交组合母羊繁殖性能低于寒×寒组,但F1羔羊成活率高于寒×寒组;澳×寒杂交组合F1后代公母羊初生重、3月龄、6月龄体重和胸围、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12月龄屠宰体重、胴体重、骨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或P0.05)。因此,可以得知用澳洲白绵羊杂交小尾寒羊后,仍保持较高的产羔率,F1后代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痹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畜体,引起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至麻木,关节肿大变形的一类病症。相当于现代兽医学的风湿病。本病冬春季多见。1病因病机1.1中医认为多因动物机体卫气不固,风,寒,湿邪入侵,伤及肌肤、经络、流注肌肉、筋骨关节、导致经络闭阻,气血瘀滞,筋脉关节失养而发病。气候突变,或夜露风霜、阴雨苦淋久卧湿地,或贼风侵袭等常引起发病。故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和‘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者而成痹"之  相似文献   

16.
脾胃同主中焦,职司运化,升降相济。若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下痢;阴寒凝聚,浊阴不降则呕吐、呃逆。中焦虚寒,寒凝气滞,则腕腹疼痛,喜温喜按《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脾虚失于健运,故不能饮食;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  相似文献   

17.
黄玉富 《畜牧兽医杂志》2013,32(3):12-13,16
本试验用世界著名肉羊品种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杜泊羊和夏洛来羊为父本,以适应性较强的小尾寒羊为母本,分别采用了"萨×寒、陶×寒、夏×寒和杜×寒"等二元杂交模式,并对各种杂交模式的肉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杜×寒"杂交繁育6月龄的羔羊,胴体重比萨×寒、陶×寒和夏×寒组合分别高出2.20kg、2.22kg、和2.42kg;净肉重分别高出2.07kg、1.84kg和2.04kg;屠宰率分别高出0.96、1.14和2.02;骨肉比分别高出0.16、0.07和0.12,杜×寒"杂一代的生长发育、屠宰成绩、胴体形态、胴体切割等高出其他三种组合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杜×寒杂交组合后代肉用性能良好,能在我省景泰县乃至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奶牛肌肉风湿症是奶牛常发的全身性疾病,以四肢、腰肌和关节的病变最常见。进入冬季以后,气候寒冷,如果奶牛舍门窗关闭不严,透风撒气,极易引起奶牛肌肉或关节疼痛而发病。特别是怀孕期的奶牛或产后奶牛,更容易发病。1发病原因肌肉风湿症属中兽医痹症范畴,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为痹"。故《元亨疗马集》指出"皆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外感内伤,伤之血气"。奶牛运动过急过快,出汗  相似文献   

19.
金银花,又名银花、双花、二宝花。属忍冬科植物。花蕾和茎藤可入药。花蕾为金银花,茎藤为金银藤或忍冬藤.二者功效相同,但忍冬藤的力量较弱。其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之功能。主治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炎、痢疾、痈肿溃疡、丹毒等症。 金银花是多年生木质藤本,茎藤中空,多分枝,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长卵形,全绿,两面均被短柔毛。花初开时为白色,2至3天后变成金黄色,故有  相似文献   

20.
在兽医临床上,凡家畜阴寒湿邪、邪毒内结、阻滞经络引起的痈疽疮癀,久不成脓或解毒消痈散结未效者;或劳伤过度、血虚寒凝所致之母畜寒湿白带之症,均可以阳和汤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