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11至2013年在广西香蕉主产区开展病害种类调查,共调查鉴定出为害广西香蕉的病害21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4种,细菌性病害3种,病毒病害3种,线虫类病害1种。文章对调查病害的病原及症状进行了逐一描述,为香蕉病害的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快速有效地对甘蔗重要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的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害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通过探索研究、改进创新、优化建立了甘蔗黑穗病、锈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赤条病、花叶病、斐济病、黄叶病、杆状病毒病和白叶病等10种重要病害13种病原的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林木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技术,对江西省十余个市,县杨树造林区进行了广泛调查,共采集标本56号,按常规的病原鉴定方法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6种枝干病害,其中5种为侵染性病害,1种为生理性病害,由真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e,引起的枝干溃疡危害广且重,为杜绝病害的扩展蔓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番茄溃疡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泮华  张乐 《植物检疫》1989,3(1):31-32
1985年7月在北京市发现番茄溃疡病,其病原细菌为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这个病害在国内未曾正式报道。寄主植物除番茄外,尚可侵染其它茄属植物。该病害为害严重,随种子传播蔓延,我国已列为危险性检疫病害。从病株和病果实上分离到病原细菌,其培养和生化性状与标准菌株完全一致。蘸根法接种番茄幼苗,7天后出现典型萎蔫症状。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是破坏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性病害。其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寄主,通过寄主维管束向假茎上部及叶部蔓延。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化学药剂,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半个世纪前,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几乎摧毁了世界的香蕉产业,现在则由于4号小种的蔓延,香蕉产业又面临新的威胁。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实施检疫控制是防止枯萎病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神农架林区平均海拔高度是1 000m左右,适合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当地政府为保证农民经济多元化,除发展旅游业外,还积极推行"一乡一品"式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番茄作为主要的蔬菜品种得到很多乡镇的推广种植.在番茄的推广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番茄病害问题.以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为例,推广以前番茄种植是零星小面积种植,品种也是当地种植了多年的品种,病害问题不怎么突出,但2004年推广"一乡一品"种植模式后,未对引进的番茄新品种进行试种,就大面积推广,当年就出现病害问题(番茄细菌性萎蔫病).由于不知道造成番茄病害病原的种类,当地科技工作者无法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法,以致出现盲目用药的现象,并且番茄产量连续两年损失60%以上,严重的损失达到90%.为了确诊该病害病原和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作者应邀对该病害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原细菌DNA分子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DNA检测技术建立之前,种子上的病菌及未显症的病害的快速检测和鉴定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DNA检测技术的发展,在隐症植物材料上的病害检测变得快速可靠.本文主要介绍DNA检测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该病在江苏、浙江等省许多区域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引起"小穗头"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2007年在荆州市西郊水稻田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此病,引起部分水稻叶尖枯,小粒翘穗,晚熟,产量严重下降;通过研究,确认了水稻干尖线虫是引起水稻叶尖枯病原的病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振中 《植物检疫》2006,20(3):198-200,F0004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是破坏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性病害。其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寄主,通过寄主维管束向假茎上部及叶部蔓延。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化学药剂,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半个世纪前,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几乎摧毁了世界的香蕉产业,现在则由于4号小种的蔓延,香蕉产业又面临新的挑战。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实施检疫控制是防止枯萎病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何希树 《植物保护》2002,28(1):23-25
经多年调查研究 ,初步明确引致安庆地区小麦成株期叶枯病的病原主要为 4种真菌 ,其中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发生最普遍 ,雪霉叶枯菌 (Gerlachia nivalis)危害最重。一般是几种叶枯病混合发生 ,较少单一出现。病害由下向上蔓延 ,中下部叶片发生多 ,小麦中后期多雨高湿病重。不同品种抗病差异明显。两年药剂试验表明 ,复配剂36%粉霉灵悬浮剂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赖耀先 《植物医生》1996,9(5):14-14
香蕉生理性病害黄叶诊断和矫治赖耀先(福建省平和县农业局,363700)在闽南地区,大部份新开垦的山地及一些老蕉园种植香蕉2~3个月后,香蕉叶片表现黄叶症状,特别是基肥缺施草木灰、土杂肥田块更为严重。很多蕉农往往误认为香蕉发生黄叶病,由病害引起用杀菌剂...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香蕉的主产区,香蕉黄叶病、束顶病、花叶心腐病时有发生,蕉农对这些病害非常头疼.现给广大蕉农介绍这几种病害的防除经验,供参考.1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又名香蕉黄叶病、巴拿马病)1.1病原症状此病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原为镰刀菌属香蕉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主要侵害香蕉维管束,使叶片变黄、凋萎、倒垂,严重时全株枯死,干枯的叶片倒垂在枯干上.纵剖假茎,维管束呈褐色条纹,横剖呈褐色斑点或斑块.  相似文献   

13.
香蕉品种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菊欧文氏杆菌香蕉致病变种[Dickeya paradisiaca(原名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 pv.paradisiaca)]引起的香蕉细菌性软腐病是我国新入侵的毁灭性香蕉病害,应用抗病品种将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法和盆栽法相结合的筛选方法对39个香蕉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表现高抗(HR)的品种为‘皇帝蕉’,抗病(R)品种为‘红河矮’,中抗(MR)品种为‘矮脚遁地蕾’和‘龙州中把’.离体和盆栽鉴定结果与品种田间抗病性一致,可有效、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生理性病害 ,又称之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 ,病因复杂 ,诊断颇具难度。目前对其诊断主要是采用田间现场诊断。现结合诊断实践 ,对生理性病害的特点与田间诊断技术 ,作简单介绍 ,以供读者参考。1生理性病害的共同特征1.1病株表面或内部没有任何病征而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病征 ,如菌脓、细菌液、霉层、粉状物、颗粒状物、虫瘿、疣状物等。1.2没有传染性不存在发病中心 ,不存在病害从病株向健株不断扩展、蔓延的现象。有些病毒症状和生理性病害相似 ,可依据有无发病中心与是否扩展蔓延将二者区别开来。1.3病区内或大面积或全田或局…  相似文献   

15.
香蕉炭疽菌rDNA ITS区的分子鉴定与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rdchum muscat)是一种引起香蕉采后病害的最重要病原,本研究用真菌18S~28S间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香蕉炭疽菌和其它外群真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约510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香蕉炭疽菌的ITS全序列并与GenBank中炭疽菌属其它种的ITS序列比对,设计出香蕉炭疽菌的特异性引物ColM1和ColM2。用此特异引物可以从香蕉炭疽菌株中扩增出382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20个参试菌株和香蕉组织的PCR反应结果为阴性,灵敏度实验证明可以检测到目标DNA的浓度为0.1Pg。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和灵敏地检测香蕉炭疽菌,为快速监测组织中有无香蕉炭疽病菌潜伏侵染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口水果中发现我国尚无分布或分布未广的几种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福 《植物检疫》1991,5(5):387-387
近几年,进口水果中发现多种我国尚无分布或分布未广的病害。从泰国进口的番石榴中发现番石榴溃疡病,从台湾进口的杨桃和香蕉中发现杨桃脐腐和香蕉痂圆孢,从香港进口的枇杷和芒果中发现枇杷茎点霉和芒果痂圆孢。现将这些病害症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又称西贡蕉枯萎病、黄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该病最早是在1874年澳大利亚发现,在1910年造成巴拿马香蕉极大的损失,故该病又称巴拿马病。我国香蕉主产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和台湾均有发生。香蕉被枯萎病感染后,严重影响香蕉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是两种极其危险的香蕉病害。发生轻时,影响香蕉产量,发生严重时,给香蕉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这两种病害均列为我区补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我区香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由70年代末的50000多亩发展到1987年的269000多亩。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农民忽视了检疫,盲目调苗,致使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在我区不断扩散蔓延,阻碍了我区香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成为当前生产上的一  相似文献   

19.
小麦黄花叶病是严重为害小麦的病毒病害,近年来该病迅速蔓延,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平舆县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笔者根据近年来平舆县小麦黄花叶病发生特点,通过生产调查、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从气候、品种、病原、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分析了该病害重发原因,并提出了适合当地的综合控制对策,为有效控制小麦黄花叶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已报道的一点红真菌性病害病原菌鉴定的基础上,对最新研究和鉴定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鉴定进行续报,它们分别是枝枯病、菌核病和炭疽病。枝枯病的病原为洋扁豆大褐斑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Cke.et Ell.)Sacc.],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炭疽病的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其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