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萃取分离纯化食用色素的新方法.[方法]研究在聚乙二醇(PEG)/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中,PEG浓度、(NH4)2SO4用量、溶液酸碱度等因素对黑糯玉米色素萃取分离纯化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最佳分离纯化条件.[结果]研究表明,PEG浓度20%、(NH4)2SO4用量为6 g、溶液pH为3.5时,黑糯玉米色素萃取率最高,分离纯化的效果最好.[结论]双水相体系可用于分离纯化黑糯玉米色素.  相似文献   

2.
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羟自由基清除实现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抗氧化物质,通过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实现抗氧化作用。茶叶有较强的的抗氧化作用,是因其黄酮类化合物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黄酮的酰基化结构可增强产物的稳定性和功效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茶树中酰基化黄酮苷成分不断被分离、纯化和鉴定,其生物活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茶树体中的酰基化黄酮种类、化学结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茶叶附属品浪费严重,试验用醇提法提取茶叶下脚料中的有效成分,并添加到手工皂配方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出茶叶手工皂最佳制备工艺为水浴温度51℃,搅拌时间3.5 h,碱水比1:1.7,此条件下该款茶叶手工皂的总碱量为0.1467%.以期为茶叶废料的再次利用,及茶叶手工皂的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肖贵平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2163-2168
应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莲心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提取时间、微波功率4个因素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确定微波提取莲心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7%,料液比2∶100(g∶mL),微波提取时间70 s,微波功率470 W。与传统微波水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高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6.
茶叶对老龄大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邓泽元  褚芳 《茶叶科学》1998,18(1):74-77
108只12月龄退役SD大鼠分成13组经二个半月的红、绿茶添加饲料和茶汤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无论是干茶添加在饲料中还是茶汤,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老龄大鼠的血糖含量(P<0.05)、血脂含量(P<0.01);显著提高其SOD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其MDA含量(红茶达P<0.01水平,绿茶达P<0.05水平),其中绿茶降血脂能力比红茶强,而红茶抗氧化效果比绿茶显著。后者说明,茶叶的生物抗氧化机制除茶多酚类物质起作用外,还存在着其他更为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优化‘石佛翠’茶树鲜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获得的纯化多糖组分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为其在功能食品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并为夏秋茶资源多样化开发提供途径。方法以石佛翠多糖(CSTP)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探究水提法提取石佛翠多糖的最佳条件;通过琼脂糖凝胶CL-4B柱层析得到纯化多糖组分CSTP-1、CSTP-2,采用苯酚硫酸法与间羟基联苯法检测其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分子量,并进行红外光谱扫描;以DPPH·、·OH、O2−·清除率为指标,探究2个纯化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CSTP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3∶1(mL·g−1),提取温度71.6℃,提取时间4.2 h,提取率为1.31%。HPLC结果表明,CSTP-1和CSTP-2是分子量分别为9.23×105 Da和4.56×104 Da的均质多糖;纯化后糖醛酸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CSTP-1的中性糖含量明显提高。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两组分均为糖蛋白缀合物,含有吡喃环,但其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结构差异。在抗氧化活性方面,CSTP-2对于各类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要优于CSTP-1,且800 µg·mL−1 CSTP-2对·OH的清除率达90%,与抗坏血酸(Vc)相当。结论优化后的石佛翠多糖提取工艺可行性高,经琼脂糖凝胶CL-4B 柱层析分离纯化后所得的多糖组分纯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马铃薯皮中的总黄酮,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各因素对黄酮类物质的吸附及解吸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洗脱过程中,调节pH值为6左右,温度为30℃左右,振荡4 h后静置24 h,并采用浓度为70%乙醇作为洗脱液,即能获得最佳工艺;采用20 g聚酰胺树脂装层析柱的动态洗脱过程中,径高比为2.0/10.0(cm/cm),以70%乙醇作为洗脱液,即能获得动态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9.
采用果胶酶开展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工艺研究,单因素实验探索酶量、作用温度、作用时间、料液比等对油得率及副产物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为R=-61.384+0.719A+2.994B+4.829C+3.475D+0.015AB+0.075AD+0.045BC+0.065BD-0.122A2-0.040B2-0.913C2-0.663D2;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8 h、料液比1∶5.3(g∶mL)、果胶酶添加量7.3 mL(0.2%),验证试验茶叶籽油得率为27.0%,为茶叶籽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目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揉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6CR-40型茶叶揉捻机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对茶叶揉捻机进行三维建模,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茶叶揉捻机的揉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求各试验因素对茶叶揉捻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揉捻质量最佳的结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揉桶转速为42 r·min-1、棱骨高度为10 mm、揉盘倾角为3.8°时,茶叶的成条率为88.55%、碎茶率为1.83%。茶叶揉捻机具有较好的揉捻质量。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M)对紫娟茶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优化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酸性甲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29℃,提取时间132 min,料液比1∶26:在此条件下浸提液中花青素的质量浓度可以达到5.94 mg/mL.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超声波提取绿茶总黄酮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绿茶总黄酮得率的因素进行筛选,得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乙醇质量分数、液固比和提取次数。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回归分析,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质量分数77%、液固比42︰1和提取次数2次,提取率为3.76%,与模型预测值3.79%基本相符。结果表明,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对绿茶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以柳叶种机采鲜叶为试验原料,对6CFJ-70型鲜叶分级机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利用Solidworks 2014对鲜叶分级机进行3D建模,基于离散元法建立鲜叶仿真颗粒模型和接触力学模型,设置关键仿真技术参数,运用EDEM 2018软件对鲜叶在锥形滚筒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影响筛分率的关键参数为锥形滚筒转速与倾角。为了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以筛分率为目标函数,设计了2因素5水平的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运用响应面法得到二次回归模型且通过了相关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鲜叶分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锥形滚筒转速和锥形滚筒倾角。当锥形滚筒的转速为24 r·min-1,锥形滚筒倾角为6°时,鲜叶的筛分率为81.7%,具有较好的鲜叶分级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鲜叶分级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R-phycoerythrin (R-PE), a marine bioactive protein, is abundant in Porphyra yezoensis with high protein content. In this study, R-PE was purified using a deep eutectic solvents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DES-ATPS), combined with ammonium sulphate precipita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certain techniques. Firstly, choline chloride-urea (ChCl-U) was selected as the suitable DES to form ATPS for R-PE extraction. Then,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purity (A565/A280) of R-PE was 3.825, and the yield was 69.99% (w/w)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adding 0.040 mg R-PE to ChCl-U (0.35 g)/K2HPO4 (0.8 g/mL, 0.5 mL) and extracting for 20 min). The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urified R-PE contained three main bands. One band was presented after purification in native-PAGE. The UV-vis spectra showed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s at 495, 540, and 565 nm. R-PE displayed an emission wavelength at 570 nm when excited at 495 nm. All spectra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R-PE remained unchanged throughout the process, 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showed that aggregation and surrounding phenomena were the driving forces for R-PE extraction.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green and simple purification method of R-PE in dru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茶籽油为原料,研究了茶籽油甲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占精炼油质量百分比)、反应时间和醇油摩尔比为影响因子,以酯交换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8℃、催化剂用量1.05%、反应时间66 min、醇油摩尔比9.7∶1.在此条件下,酯交换率达到98.73%.对生物柴油进行红外光谱和GC-MS分析,产品质量达到国家生物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桂花红茶冰粉最佳工艺参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桂花、红茶等农产品资源提供可行的途径。方法以红茶、桂花为天然加香原料,红糖为辅料,采用单因素实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分析桂花、红茶叶、红糖和冰粉粉添加量对桂花红茶冰粉感官评分的影响,使用Design-Expert 8.0.6建立二次多元回归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以500 g水为基准,当冰粉粉、桂花、红茶叶和红糖的添加量(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91%、2.22%、0.09%、0.77%时,制得的桂花红茶冰粉质地均匀,呈光亮的金黄色泽,口感爽滑细腻有弹性,咀嚼性良好且甜味适中,桂花香和红茶茶香协调。结论冰粉成品感官评分为86.7分,与模型预测值偏差较小,经响应面分析法提供的模型较真实地拟合了实际情况,表明模型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茶叶与金银花中主要药效成分茶多酚和绿原酸生物活性的差异,应用过氧化值测定法、分光光度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分别比较茶多酚和绿原酸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6周的观测期内,浓度为100βµg/g和200βµg/g的茶多酚可将猪油的POV抑制在10βmeq/kg范围内,且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这与81%绿原酸有相似结果;20%绿原酸、81%绿原酸、95%茶多酚对DPPH和·O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β432、65、135、52βmg/L和1β908βmg/L;95%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500βμg/g和250βμg/g,81%绿原酸和20%绿原酸相应值分别为500βμg/g、500βμg/g和500βμg/g、1β000βμg/g;研究结论为茶多酚(95%)在抗氧化性、清除DPPH能力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面都要强于绿原酸(81%),在清除·OH能力上要弱于绿原酸,在食品、药品行业中茶多酚有望比绿原酸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超声耦合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牛大力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影响牛大力总黄酮提取的料液比、硫酸铵浓度、乙醇浓度和超声时间等因素进行探讨,以建立牛大力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影响牛大力总黄酮提取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乙醇浓度>硫酸铵浓度>超声时间;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40(m∶V)、超声时间50 min、硫酸铵浓度为0.3 g/mL,在此条件下,牛大力总黄酮得率为5.82 mg/g。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防治糖尿病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艳艳  王岳飞 《茶叶》2007,33(1):7-10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对正常动物和糖尿病动物的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具有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茶多酚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小肠内葡萄糖运转载体以及相关酶类的活性,抗氧化等作用机理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