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粒小麦兰考86(79)、中粒小麦豫麦41号为材料,在河南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大粒品种灌浆期叶片叶绿素、总糖、全氮含量高,光合强度大,茎鞘中总糖、全氮含量高,但下降快,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后期氮素相对缺乏;粒重增长快,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变化平衡,不受子粒积累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后期灌浆不充分,子粒饱满度差,子粒中GA3/ABA与灌浆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旗叶与子粒中GA3/ABA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不同穗型超级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颖娟  赵杨  邹应斌 《作物学报》2016,42(10):1516-1529
为探明不同穗粒型超级稻产量构成特点、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后期生理指标的关系。以不同生育期品种准两优527、两优培九、Y两优1号、玉香油占、黄花占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期播种以确保不同生育期品种在相似的温光条件下灌浆结实。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平均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品种间差异显著,以两优培九产量最高(9.47 t hm-2),玉香油占产量最低(8.39 t hm-2)。依据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系统聚类分析,可将品种分为大粒型(准两优527)、中粒型(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小粒型(玉香油占、黄花占)。籽粒灌浆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品种间差异明显。其中,大粒型品种籽粒灌浆起步快、强度大、峰值持续时间短,上、中、下部枝梗籽粒均为一段式灌浆;中粒型品种籽粒灌浆起步快、强度较小、峰值持续时间长,其上部枝梗籽粒为一段式灌浆,中、下部枝梗籽粒为两段式灌浆,高峰值分别在抽穗后12~18 d和24~30 d;小粒型品种籽粒灌浆起步慢、强度小、峰值持续时间长,其上、中部枝梗籽粒为一段式灌浆,下部枝梗籽粒为两段式灌浆。平均籽粒灌浆速率与品种的穗粒类型密切相关,其中,大粒型品种为0.68 mg d-1,中粒型品种为0.48~0.51 mg d-1,小粒型品种为0.41~0.47 mg d-1。籽粒灌浆强度及持续时间与后期剑叶、根系生理指标有关,籽粒灌浆启动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剑叶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逐渐上升,POD活性、CAT活性及根系活力先后出现2次升降过程。可见,不同穗粒型超级稻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灌浆特点的差异明显,籽粒灌浆强度及持续时间与品种的穗粒型及枝梗着生的部位有关,也与后期剑叶及根系衰老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李邦发 《中国种业》2009,(9):62-62,64
西科麦6号是西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以抗病、白皮、大粒大穗的绵阳95—325号为母本,以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具有6V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生态远缘材料92R-135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多年多地培育成功的集优质、丰产、抗病、抗倒伏于一体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2008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大穗大粒型小麦灌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俊梅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228-231
摘要:本文研究大穗大粒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R1)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各阶段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大穗大粒高产小麦栽培和育种中可通过选育高灌浆速率,尤其是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品种;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协调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增加缓增期灌浆速率而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6.
不同源库型小麦品种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以大粒小麦新品种兰考86(79)(源限型)、豫麦18号(库限型)和大穗小麦新品系黄8124(源库素作型)为材料,对其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限型和源库素作型品种“源”的形成和发展较库限型品种更为合理,其光合势大,叶面积技续时间长,光合生产率高,叶版光合性能强,粒重增长快,穗部性养优良;子粒灌浆速度前期增加快,后期下降平缓,粒重与灌浆速度吁显著的正相关,面库限型品种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叶片对源限型品种,叶鞘对源库互作型品种、茎行对库限型品种子粒增重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种子大小对冬小麦苗势及其幼穗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万代  崔金梅  王化岑 《种子》2004,23(3):33-35
以中大粒品种郑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粒重种子对幼苗长势及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粒种子出苗迟,生长发育快,叶片分化持续时间短,幼苗长势壮;大粒种子的幼穗发育开始早,分化强度大,形成小穗数多.茎生叶分化总数不因粒重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早熟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晋麦74号的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其生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晋麦74号具有前中期发育快,分蘖早而强,成穗率高形成较多的穗数;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抽穗早形成早熟的特点。中后期幼穗发育与籽粒灌浆均较快,其灌浆期长短与对照品种相同,能避开干热风,粒重高而稳定。该品种具有多穗性强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播种期范围广和适应性强的栽培特点。  相似文献   

9.
选用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代表大、 小粒品种, 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植株光合速率、 14C同化物分配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后, 小粒品种(鲁麦14、 山农48—2)于灌浆中、 后期的光合速率提高, 大粒品种(鲁215953、 核生2号)则表现为降低; 灌浆初期14CO2的标记测定结果显示, 分配到穗部的14C同化物因去除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川、渝麦区育种方向及审定品种与生产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需要出发,分析了当时审定小麦品种较多而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总结了小穗小粒红皮种推广速度慢,农民不愿种植,大穗大粒白皮种推广速度快的原因。提出了“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白皮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新方向。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绵阳25’、‘绵阳26’、‘绵阳27’、‘绵阳28’、‘绵阳31号’、‘西科麦1号’、‘西科麦6号’等白皮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四川省小麦第6次大更换的当家品种。为四川省和中国的小麦育种、小麦生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以上品种的推广种植,表明白皮小麦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不亚于红皮小麦品种,而在商品价值、推广速度方面明显优于红皮种。由此认为,突破传统红皮小麦品种容易选育审定的束缚,将市场经济、人们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将是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早熟高产多抗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4号的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其生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对照品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品种前中期生育快,分蘖早而强,成穗率高形成较高的亩穗数。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抽穗早形成早熟的特点。中后期幼穗发育与籽粒灌浆均较快,其灌浆期长短与对照品种相同,但因抽穗早,成熟也早,能避开干热风,粒重高而稳定。该品种又具有多穗性强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期范围广而适应性强的栽培特点。  相似文献   

12.
花培6号是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选育,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多年多点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花培6号产量潜力大,属大穗大粒超高产品种,在高水肥地力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在高产栽培中要施足底肥,适当加大播量,注意拔节水和灌浆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糯玉米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分析了5个不同基因型的糯玉米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鲜穗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的播期下,糯玉米春季早播和秋季晚播有利于鲜穗产量增加,春播相对秋播有更高的产量。糯玉米籽粒干重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籽粒灌浆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根据灌浆参数分析,籽粒干物质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期,该期灌浆持续时间最短但平均灌浆速率最大,其干物质积累量占了整个灌浆期的60%左右,而前期和后期分别约占20%。不同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存在差异,沪玉糯3号和苏玉糯2号灌浆速率快,灌浆持续期较短。美玉8号、浙凤糯3号灌浆速率相对较慢且灌浆持续期较长。相关分析表明,糯玉米鲜穗产量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速率、粒重增量、灌浆活跃期显著相关,与灌浆持续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优质酿酒高粱新杂交种吉杂9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辉  高士杰  李继洪  李玉甫 《种子》2006,25(11):101-102
吉杂99是以A2型不育系TAM428为母本,以复交自选系吉R107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酿酒高粱新杂交种。2005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鉴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大穗、大粒、后熟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光温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通过对国内外500多份种质资源的研究鉴定,初步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好、早熟、抗寒、矮杆、大穗、大粒、抗病、品质佳的材料,提供小麦育种应用。现分述如下: (一) 综合性状好:这些品种有京花1号,丰抗8号,丰抗13号,盘江2号,京花4号,高38,忻冬早,晋麦11号,东75—34,  相似文献   

16.
大穗大粒型高产小麦新品种——众麦99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麦998是小麦育种家郭根选育而成的大穗、大粒、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0,是河南大众种业有限公司继众麦1号、众麦2号之后的又一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现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4304E。  相似文献   

17.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6-18
通过远缘杂交可以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相结合。从转菰后代看,变异非常丰富,并出现在常规育种中较难得到的几种优良性状之间的连锁遗传现象,如矮秆与多穗、多穗与大穗、大穗与高结实率、大粒和高饱满度、矮秆与多穗和大穗之间、大穗与大粒之间、大穗与大粒及高结实率和高饱满度等性状之间连锁。如果将菰基因再次导人转菰基因后代材料中,同时通过不同方法再将其它外源植物基因导入,在激活原已沉默的菰基因基础上,将创制变异更加丰富的水稻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太13606(原名太原13606)是以太原610为母本、太原851为父本进行杂交,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9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09009。1特征特性该品种强冬性,株高75cm,抗倒伏。幼苗半匍匐,生长势较强,叶绿色,成穗率高。矮秆大穗,穗纺锤型,穗长6cm。长芒,白壳白粒,穗粒数30,硬质。生育期在正常情况下为260d,比对照京冬8号早熟12d。灌浆快,子粒饱满,千粒重40g,落黄好,稳产高产,增产潜力大。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12d。灌浆快,子粒饱满,千粒重40g,落黄好,稳产高产,增产潜力大。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12012两年人工接种抗病鉴定,太13606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5个主推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差异。每667m~2平均产量为538.6kg,其中最高是周麦27号达到586.0kg,最低周麦18号为502.7kg;产量三要素的平均亩穗数37.4万,变异系数14.76%,最高达到40.6万;穗粒数平均为36.1粒,变异系数17.14%,最高为43.1粒;平均千粒重46.5g,最高达到48.7g,变异系数4.91%。灌浆速率测定表明渐增期、快增期持续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达到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平均灌浆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周麦16号均最大分别为1.67mg/grain·d、3.29mg/grain·d,周麦23号均最小分别为1.42 mg/grain·d、2.46mg/grain·d;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且二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趋势相同,渐增期除周麦23号外,其他4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豫麦39(豫农8539)是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于1985年用偃师4号×陕农7959杂交选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多穗大粒型新品种,1995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至今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