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引起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hat Blotch)是发生在西瓜、甜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对3种已有引物进行比较筛选,发现WFB1/WFB2引物对Aac的扩增效果最好.通过对发病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的PCR检...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果斑病严重影响甜瓜生产,为确定其病原菌种类,从海南省东方市种植基地采集大量疑似细菌性果斑病的甜瓜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按柯赫法则对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田采集的所有甜瓜病果中均分离到培养性状一致的细菌,细菌分离率为100%;所有分离菌株均对甜瓜果实具有致病性,该病原菌革兰氏反应呈阴性,其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已报道的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一致;BLAST比对与A. citrulli菌株的同源性可达100%,系统发育分析也进一步证实该病菌为A. citrulli。研究结果确定了甜瓜果斑病的致病菌,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酸马奶中酵母菌5.8 S rDNA及ITS的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将两株从酸马奶中分离提纯的酵母菌,提取单菌株基因组DNA,用一对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 扩增它们的5.8S rRNA和ITS基因,连接入pMD19-T载体,克隆鉴定后,测定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结合系统发育树及5.8 S rDNA和ITS的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J14和S33判定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酸马奶中传统的酵母菌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鉴定方法,实验首次利用5.8S rRNA和ITS基因扩增和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茶树内生球座菌的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茶树和山茶等植物的25个内生球座菌分离物为材料,采用形态学、18S rDNA序列分析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球座菌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 ISSR)对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5个球座菌分离物虽然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形态学特征、18S rDNA序列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通过ISSR分析,从3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扩增后共获得88个ISSR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76个,占86.3%.以相异距离0.29为标准,可以将此25个菌株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群,在PDA上形态相似、生长速度相近的菌株聚为一群;ISSR分析结果还显示芒果球座菌在山茶中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竹材木质素选择性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1株从腐竹中筛选的高效选择性降解竹材木质素的优良菌株ZNLD-18,为生物法提取可纺性竹原纤维奠定基础。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并测定菌株的rDNA ITS区序列,序列总长541bp。把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1ast搜索得到同源性较高的同属不同种菌株序列。比较这些序列的遗传距离,显示菌株ZNL D~18与Trametes versicolor的ITS区序列同源性为99%以上。利用PAUP软件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对该树的分析并综合菌株的形态特征,鉴定菌株ZNLD-18为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区葡萄霜霉病菌ITS序列测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对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21株葡萄霜霉病菌提取DNA,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与测定,并利用Clustalx1.83及MEGA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其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21株葡萄霜霉病菌的ITS序列长度为1306~1781bp,GC含量为34.16%~36.09%;菌株遗传距离为0~0.069;以遗传距离0.01划分为2个类群,以遗传距离0.005划分为3个亚群。采自沈阳的SYK菌株和采自朝阳的CYE菌株遗传距离为0;采自大连的2个菌株分别属于类群Ⅰ的2个亚群,遗传距离为0.016。采自沈阳的6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聚类较分散;采自朝阳的6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聚类较分散;采自辽阳的2个菌株分别属于2个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所测得的21个菌株ITS序列存在一定差异,辽宁省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遗传差异与地域性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发病甜瓜、植株及叶片等样品22份,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经过致病性测定得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一株.根据形态观察、培养性状并结合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及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燕麦噬酸菌.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区保护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武汉地区的发生。从发病部位分离获得致病性细菌菌株HW080925。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将菌株HW080925鉴定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 ax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FB)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细菌病害。2009—2010年,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部分地区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上出现疑似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害发生。通过菌株分离纯化、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微生物鉴定系统测定、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yn2和yn3菌株与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的特征一致。确定了云南省已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分布,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63种杀菌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引起的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简称BFB)是西瓜、甜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资料上报道的一些药剂对果斑病菌的防效不尽一致,为明确这些药剂的防治效果及筛选更有效的药剂,试验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63种杀菌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结果表明: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X等11种药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平均直径>10.0mm;不同厂家生产的农用链霉素在相同浓度下抑菌效果明显不同;西瓜菌株和甜瓜菌株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云南省普洱市和临沧市烟草种植区大面积发生叶部病害,经鉴定为烟草靶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此病为云南烟区首次发现。广泛采集2个市的烟草靶斑病病叶标本59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58个菌株,将所获菌株分别与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AG-1-IA、AG-2-1、AG-3、AG-4-HGⅡ、AG-5、AG-6GV、AG-8和AG-9进行载玻片对峙培养,并进行菌丝融合观察,结果表明:58个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AG-3标准融合群,且不与其他标准融合群发生融合反应。随机选取云南省6个地区各1个代表性菌株,以待测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病菌rDNA 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BLAST同源性检索比对。应用MEGA 6.06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基于5.8S rDNA-ITS区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Rhizoctonia solani菌株的ITS序列可明显的分为2个支系,同一菌株的不同ITS序列可分别存在不同的分支中,但所有菌株的序列均隶属相同的融合群即AG-3,且隶属相同融合群的不同菌株之间其序列的一致性可高达99%~100%。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区域链格孢属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我国部分区域链格孢属rDNA ITS序列进行分析,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使用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分离自我国部分区域不同寄主链格孢属(AlternariaNees)34个菌株进行ITS基因(ITS1-5.8S-ITS2)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8S rDNA全长为159 bp,保守程度高,参试的34株菌均一致;ITS区变化相对较大。与A.tenuissima或A.alternata100%同源的分离菌株均表现出对地域和基质的广适性;菌株在5.8S/ITS存在的差异,说明寄主本犀科的丁香叶、蔷薇科、茄科等部分植物的链格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发现ITS序列标记在链格孢属部分种间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序列ITS1-5.8S-ITS2聚类关系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相关性不大。[结论]ITS序列分析法可为链格孢属的分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广西区内疑似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南宁市和贺州市疑似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叶(编号:WM0922)和病果(编号:XD0611)样品,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观察菌落形态和培养性状、测定其生理生化性状及比对分析16S rDNA序列,对供试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编号WM0922的病叶上分离得到5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有3株菌株(WM0922-2、WM0922-3和WM0922-4)具有致病性;从编号XD0611的病果上分离得到8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有4株菌株(XD0611-5、XD0611-6、XD0611-7和XD0611-8)具有致病性;择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株WM0922-3和XD0611-7进行后续试验,发现二者均可侵染葫芦子叶,革兰氏反应均为阴性,培养性状及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一致,对比分析16S rDNA基因序列,与Acidororaxcitrulli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结论】引起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avenae subsp.citrulli)。  相似文献   

14.
新疆籽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部分地区籽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分离物16S ~ 23S rRNA的ITS区序列,确定不同分离物该基因区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并分离来自阜康、额敏、沙湾等地的籽瓜以及五家渠甜瓜的病原细菌,应用细菌ITS区通用引物对各分离物16S~23S rRNA的ITS区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在GENEBANK数据库中作序列比对确定所分离病原种类,同时分析该ITS区序列差异.[结果]从四个地区籽瓜或甜瓜病组织上分离获得分离物均为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研究获得的7个果斑病菌分离物与国内外已报道7个分离物间ITS区序列同源性达99.5;~100;,该区遗传序列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疆阜康、额敏、沙湾等地籽瓜均有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参与比对的细菌性果斑菌分离物16S~23S rRNA的ITS区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该基因区遗传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以改良CTAB法提取头花蓼的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对不同来源头花蓼的rDNA ITS 序列进行PCR 扩增,测序 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头花蓼有13 处变异位点,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661-666 bp,序列差异主要集中在ITS1 区与ITS2区。rDNA ITS 序列可作为分子水平鉴定头花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19个菌株的ITS rDNA进行扩增,然后利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扩增产物,分析各菌株间的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运用ITS通用引物在所有供试南瓜疫病菌菌株上均可扩增到一条长为575bp的特异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南瓜疫病菌可划分为4种病原型。运用一对ITS通用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得到20个ITS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占95%。供试菌株在遗传上有相似性,差异也非常明显,表明南瓜疫病菌群体内部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提取新疆南疆疑似野生双孢菇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ITS区序列,在GenBank 中进行BLAST,对疑似菌株双孢菇进行初步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GenBank的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登陆的、与双孢菇ITS序列相似度为99%,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与登录号为EF460354的双孢菇同源性达100%,覆盖率达91%.根据rDNA ITS区序列分析准则和双孢菇的形态特征,鉴定新疆南疆疑似野生双孢菇为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省西昌市蓝花楹( Jacaranda acutiof lia)栽培区内,通过固定样方定点定期观察,发现1种侵染蓝花楹茎干基部的真菌性新病害———蓝花楹茎腐病,对其症状进行了记载描述。通过病株采样、分离、单孢培养及致病性测定,获得代表性菌株A1、B1,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及基于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A1、B1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分别与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xo ysporum)和厚垣镰刀菌( Fusarium chlamydos-porum)一致;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rDNA的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分别得到2条大小为516、523 bp的基因片段,通过 Blast比对,建立同源性较高的Fusarium属菌株的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A1和B1分别为F.oxyspro um和F.chlamydosporum。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鉴定芦笋枯萎病致病菌并确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方法,对该病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其与近缘真菌rDNA ITS序列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芦笋枯萎病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天门冬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asparagi。芦笋枯萎病菌F.oxysporumf.sp.asparagi及其同属近缘种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的rDNA 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序列在76~80、104~115、129~138、151~158、175~178、382~402、438~445和473~479bp等rDNA ITS区段上存在差异性碱基。芦笋枯萎病菌及其近缘真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属真菌大致聚为2个组群2个亚群,芦笋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asparagi与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0.
牛宪立  吴群  姬可平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7):109-110,116
应用改良CTAB法分别提取生长于珠海和海南的3种药用红树植物秋茄、老鼠簕和桐花树的基因组DNA,以真核生物rDNA ITS区的通用引物分别对其rDNA ITS区进行nPCR扩增及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对位排列.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药用红树植物的rDNA lTS序列上存在扩增碱基差异,rDNA ITS测序结果可作为鉴定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