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生长期水生植物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对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OM)、氮(TN)、磷(TP)含量变化的影响,以石佛寺人工湿地为研究背景,连续3年(2013~2015年)采集4种水生植物(荷花、蒲草、芦苇、沉水与浮叶植物的混合)区域中同一点的表层底泥,并测出底泥中OM、TN、TP 3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计算3年含量的平均值,对底泥中3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的芽叶期,受植物快速生长的影响,沉积物中3种营养物质含量均减少;花果期,受雨洪的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减少,氮和磷含量变化不稳定;果谢期,受植物腐解的影响,沉积物中3种营养物质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但整体含量最低;死腐期,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温度对于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植物生发育的影响,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反作用。植株体的腐解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植物的死亡腐解期存在。荷花对于湿地沉积物中3种各营养物质的净化效果最佳,对有机质、氮、磷含量的净化率最高可达77.3%、64.8%、47.5%,蒲草的净化效果较差,对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净化率最低,是39.1%。总体说,水生植物对于沉积物中3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净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不同地区水生植物生理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和西青区农学院的4种水生植物(千屈菜、荷花、蒲草和芦苇)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对植株离体叶片中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以及不同盐浓度下的膜透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水生植物中,芦苇和蒲草在不同的环境胁迫下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湿地、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对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龙湖湿地共有高等植物65科188属295种,其中草本类植物多样性较高,湿地植物和灌木多样性较低。从群落角度看,水生植物多样性较低,且群落层次也不丰富,具体表现为水生植物比较单一。尤其是挺水植物主要包括荷花和芦苇,其他植物不但种类较少,而且数量也少。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提升植物多样性、改善生境的建议,以期为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PVC管为渗滤管柱,对五里湖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渗滤液进行分层取样,研究了湖滨带湿地土壤渗滤液N、P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Eh、TOC、根系生物量、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湖滨芦苇湿地土壤渗滤液中TN、N03^--N、TP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到60cm深度附近降到最低,然后又略有回升,而NH4^+-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在垂直分布上,表层呈好氧环境,氧化还原电位高,TN含量高,硝化细菌活跃,产生大量的硝态氮;随着深度的增加,环境氧分压愈低,反硝化愈强,NO3^--N和TN下降,而硝化菌的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及氨化作用,NH4^+-N逐渐得到积累。表明湖滨带湿地土壤渗滤液N、P含量与TOC、Eh、根系生物量及硝化菌数量密切相关,在湖滨芦苇湿地深60cm以上具有较佳的综合生态效应,这对指导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践,充分发挥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再悬浮模拟器,在底泥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并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0.2~0.5 N/m2的切应力下和1~30 min的持续搅拌条件下,对太湖原状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各试验组及对照组最终上覆水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大小均为:无植物>覆盖度30%的伊乐藻>覆盖度60%的伊乐藻>密度50株/m2的芦苇>覆盖度90%的伊乐藻>密度80株/m2的芦苇>密度150株/m2的芦苇;各组的SPM浓度均随切应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在不同切应力下,各组内SPM浓度均随搅拌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规律,无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更为剧烈,而种植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较为缓和,且种植密度越大该变化越小;种植挺水植物芦苇对SPM浓度的削减程度要明显大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在不同切应力下,增大芦苇种植密度使SPM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增大伊乐藻覆盖度更大。[结论]通过全面地开展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控制水体环境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再悬浮模拟器,在底泥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并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0.2~0.5N/m2的切应力下和1~30min的持续搅拌条件下,对太湖原状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各试验组及对照组最终上覆水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大小均为:无植物>覆盖度30%的伊乐藻>覆盖度60%的伊乐藻>密度50株/m2的芦苇>覆盖度90%的伊乐藻>密度80株/m2的芦苇>密度150株/m2的芦苇;各组的SPM浓度均随切应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在不同切应力下,各组内SPM浓度均随搅拌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规律,无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更为剧烈,而种植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较为缓和,且种植密度越大该变化越小;种植挺水植物芦苇对SPM浓度的削减程度要明显大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在不同切应力下,增大芦苇种植密度使SPM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增大伊乐藻覆盖度更大。[结论]通过全面地开展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控制水体环境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4种湿地植物的生理性状对人工湿地床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外调查分析了4种常见湿地植物的最长根长,根系体积,植物密度,植株的氮、磷和锌含量等对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人工湿地设计和人工湿地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长根长以美人蕉为最长(43.73 cm),芦苇其次(32.50 cm),黄花鸢尾最短(12.57 cm);根系体积以美人蕉最大(66.72 cm3),芦苇其次(17.42 cm3),黄花鸢尾最低(4.70 cm3);密度以芦苇最高(257株·m-2),美人蕉其次(61株·m-2),茭白最低(54株·m-2);单位面积上芦苇、美人蕉、茭白和黄花鸢尾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是4.27、2.12、0.94和O.78 kg·m-2.相应地,单位面积上植物地上部分对氮、磷和锌的吸收量以芦苇最高,美人蕉其次.黄花鸢尾最低.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的使用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植物的最长根长和密度可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深度设计和植物数量配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工湿地微宇宙根箱,对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胁迫下不同水分条件的人工湿地典型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土壤中根系分泌物总糖、蛋白质和氨基酸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物在干湿交替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芦苇和香蒲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R/S1),根系分泌物含量变幅为根际土近根际土远根际土,且氨基酸∶蛋白质∶总糖含量的比值为2.9∶3.9∶3.3;香蒲根系分泌物含量高于芦苇,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排水(Water draining,WD)条件较淹水(Water flooding,WF)条件能显著增加芦苇和香蒲的根系分泌物(P0.05)。干湿交替更有利于促进芦苇和香蒲根系分泌物的增加及HCB降解,能促进水生植物形成较好的根际环境,进而影响湿地系统对HCB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乌梁素海生物促淤作用与底泥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浅水草型湖泊——内蒙古乌梁素海建立试验研究基地,针对大型水生植物过量生长所产生的强烈的生物促淤作用,研究抑制乌梁素海生物淤积的技术措施,进行了以机械化方式收割沉水植物的工程试验、芦苇蔓延控制工程试验及明水区局部挖深工程试验。探讨了减缓浅水草型湖泊的沼泽化进程的工程技术措施以及湖泥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形成了一项可以使乌梁素海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兼顾起来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自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于1987年首次成功举办全国荷花展览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8届,吸引了无数爱荷人士观赏品评,使荷花成为了花卉界一个最为活泼的文化符号,引领了荷花及其他水生植物科研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并推促荷花从单一的观赏功能逐步应用到与其他水生植物一起建设湿地园林生态系统,走向了社会、经济、生态三结合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而王其超先生作为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及分会的老会长,在荷花的研究、推广及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  相似文献   

11.
前郭县新庙泡渔场的新庙泡水域面积46000亩,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2.5米。水中植物有芦苇5%、蒲草25%、菹草50%,这种大面积的水生植物,对水体的水质有着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鱼的繁殖且制约着产量的增加。如果持续下去,整个水体会失去渔业功能,为此,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才能为该水体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植物系统优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北京官厅水库附近建立潜流人工湿地(总面积:5×20m×2m),芦苇、蒲草混合种植,研究其工艺参数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植物生长优劣及杂草的存在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运行初期控制水位和水力负荷对植物生长非常重要;在相同的水力负荷下,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明显高于植物生长状况差的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与植物生长的优劣呈正相关关系;大量杂草特别是浅根旱生杂草的生长会降低人工湿地的净化效率。最后分析了人工湿地生态,提出系统植物的种植、运行期和冬季的管理方法和综合利用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大黄堡湿地保护区芦苇退化现象,运用中科院湿地中心修复技术,通过调控用水,科学施肥,清除杂草等多项措施,对区域内133.3hm^2湿地沼泽芦苇进行复壮示范。经复壮的芦苇生长健壮,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全面提升,使北方典型的芦苇沼泽湿地景观再现。  相似文献   

14.
以芦苇为浮床植物,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下游水域构建人工生态浮床,研究了芦苇的生长特性和氮磷固定能力。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2013年5-7月),浮床芦苇的平均密度逐月增加,5月份最低为(25.6±2.5)株/m2,7月份最高达到(100.7±15.3)株/m2。相应地,浮床芦苇的平均株高也逐月增加,5月份最低为(2.6±1.4)cm,7月份最高为(55.0±15.5)cm。不同月份间植株密度和植株高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芦苇密度与株高高度正相关(R=0.904)。浮床芦苇单位面积鲜重为(0.212±0.045)kg/m2,干重为(0.063±0.013)kg/m2;植株体内的总氮含量为(1.33±0.03)mg/g,总磷含量为(0.27±0.01)mg/g;浮床芦苇单位面积总氮固定量为(83.67±17.01)mg/m2,总磷固定量为(17.33±4.16)mg/m2。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水景园林的发展与水体生态修复的需要,水生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至少是生长在由于水分充足而周期性缺氧的基质上的任何植物,尤其是生长在湿地或其它水环境中的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把水生植物分成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其种植季节、种植基质、种植密度、种植深度、种植方法与栽后管理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比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修复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茭白(Zizania aquatica)的生理特性及抗逆性,[方法]本研究选择山西省襄汾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系统,采集湿地芦苇、茭白叶和根样本,对其生理指标、抗逆性指标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两种植物叶绿素含量、氮磷钾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所升高。[结论]与茭白相比,芦苇中丙二醛(MDA)含量较低、SOD活性升高、CYP450活性增加,抗逆性较茭白强;芦苇和茭白均是良好的人工湿地修复植物,SOD、CYP450保护酶的共同作用及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增加是植物对逆境的一种适应反应,且芦苇的抗胁迫能力相对优于茭白。  相似文献   

17.
表流湿地冬季运行效果及植物腐烂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改善表流湿地在冬季低效率的方法以及水生湿地植物腐烂对水质产生的影响,通过改变水力负荷(HLR)和进水方式研究了不同水力条件下表流湿地对CODMn、CODCrNH 4-N、TP的去除效果,并采集不同水生湿地植物地上部分的样品,浸泡测定浸出液中CODMn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冬季水温3~10℃、水力负荷为0.092 m·d-1时,湿地对CODMn、CODCr、NH 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30.2%、47.0%和25.1%.水力负荷降低到0.040 m·d-1时可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而水力负荷上升到0.21 m·d-1后,表流湿地对CODMn、NH 4-N、TP的去除率几乎为零,对CODCr的去除率为负,出水中难降解有机质比例增大.将进水间隔从每日 1次增加到2次后,湿地对CODMn的去除率显著提高.冬季水生植物腐烂释放实验表明,植物的叶比茎更容易腐烂并释放出还原性物质.在种植湿地植物时应尽量选择冬季释放速率较低的品种,如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基质改良对亚热带地区河岸带芦苇区冬季脱氮效果和土壤-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河岸带土壤基质为对照,通过芦苇湿地模拟实验,系统探讨不同基质(砾石、砾石+生物炭、陶粒+生物炭、改性陶粒+生物炭)添加条件下,芦苇湿地的冬季脱氮效果,以及土壤和植物各器官中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基质改良能够提高芦苇湿地冬季脱氮效果,添加砾石处理使NH4+-N去除率提高8.3个百分点(P<0.05),添加砾石+生物炭处理使TN和NH4+-N去除率均提高8.9个百分点(P<0.05)。基质改良能够增加土壤TC、TN和TP含量,其中,添加砾石+生物炭处理使三者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添加生物炭的3个处理均有利于根C固定和植物N吸收,添加陶粒+生物炭和改性陶粒+生物炭处理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土壤-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土壤与植物茎和根之间的关系更大;与植物相比,基质改良使芦苇湿地冬季脱氮效果更易受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基质改良能够提高亚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湿地植物对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去除效果,本试验选取了4种水生植物芦苇、香蒲、菖蒲和水葱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别设置3个不同浓度梯度总氮、总磷的生活污水处理,分析不同植物对污水中总氮、总磷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模拟系统中,植物对总氮的吸收作用以植株地上部分为主。植物对污水中的总氮的累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水葱、芦苇、香蒲、菖蒲。2)不同湿地模拟系统中,植物对总磷的吸收作用虽以根系为主,但受生物量的影响,各植株TP含量仍以地上部分居多。植物对总磷的累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香蒲、菖蒲、芦苇、水葱。3)随着总氮、总磷的处理浓度的增高,污水中总氮、总磷的去除率随之增高,说明植物对氮、磷含量高的污水去除效果较好。4种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中总氮的去除率范围为80.3%~93.6%,对总磷的去除率范围为75.7%~97.2%。  相似文献   

20.
以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西南小湖区及大湖西岸区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对芦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节数等三种形态特征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芦苇的密度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