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中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我们调查了该虫在云南省寻甸县麦田的发生与为害。结果表明:田间小麦受害株率为30%~100%,幼虫平均密度4.8~105.6头/m 2,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苗期至分蘖期为害小麦的草地贪夜蛾多为低龄幼虫(1~3龄幼虫比例为98.3%),拔节期低龄及高龄幼虫均有,抽穗至灌浆期为害小麦则以高龄幼虫为主(3龄以上幼虫比例达75.4%)。空间分布型分析表明,麦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为均匀分布。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基于幼虫密度及龄期的麦田草地贪夜蛾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的特点、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田间种群密度调查和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摸清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在当阳市的发生情况、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等基本规律,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搭建田间网虫室、采集幼虫室内饲养、灯诱、性诱等方法开展了监测、观察及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的发生为害特点,利用田间调查数据对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的发生分布范围、受害作物种类、幼虫种群动态和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四川除阿坝州外的20个市州都有发生,重发区域集中在川东和攀西地区;受害作物以玉米为主,甘蔗、高粱、小麦和油菜零星受害;在攀西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观察到2个幼虫为害高峰,其余地区只有1个幼虫为害高峰;草地贪夜蛾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局部地区为周年繁殖区,其在四川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动态,本研究采取性诱剂诱集、田间调查和防虫网室评价了闽中地区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结果 表明,2019年5月27日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侵入大田县,全年可发生6代,对玉米的为害逐代加重.春夏季苗期—喇叭口期的嫩叶受害最重,冬季晚种晚收玉米果穗受害重.草地贪夜蛾的为害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皖北小麦的为害及成因, 我们首先调查了阜阳颍东、太和、蒙城和涡阳地区小麦苗期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其为害对次年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进而比较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在玉米和小麦上的产卵选择性及不同龄期幼虫对小麦的为害状和耐饥饿能力。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后及时防治并进行补种, 次年小麦产量与对照(未被害小麦)没有显著差异, 但自然再生小麦的产量较对照降低50.52%。室内产卵试验表明:非选择性状态下, 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单播处理中的产卵量为311.2粒, 显著低于玉米单播(1 425.5粒)和玉米-小麦混播处理中(2 270.8粒)的产卵量, 且小麦上的着卵量均显著低于玉米;选择性试验中, 成虫更倾向于在玉米上产卵;提前播种5~20株玉米, 草地贪夜蛾的总产卵量为923.0~1 259.7粒, 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田间罩笼试验表明,草地贪夜蛾3龄和5龄幼虫可以直接啃食小麦茎基部, 从而导致缺苗现象。耐饥饿能力比较表明,饥饿处理3 d和6 d后, 4、5、6龄幼虫的成活率均超过45%, 但4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5龄和6龄幼虫;饥饿9 d后, 6龄幼虫的存活率为89.58%, 但4龄幼虫的存活率下降为1.85%;不额外补充新鲜食料的情况下, 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不同处理土壤中可短期存活, 10 d后4、5、6龄幼虫在包含根、茎秆和玉米芯的土壤中的存活率分别为4.17%、13.55%和83.33%。综合以上研究结果, 本研究认为草地贪夜蛾成虫在过渡寄主上产卵并长至高龄幼虫, 在土壤中短期存活, 待小麦出苗后转移为害是造成皖北冬小麦被害的主要原因, 而夏玉米收获后田间存在的玉米自生苗是其过渡寄主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了探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为该病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选取13块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广东西南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空间分布格局随着病丛密度的提高逐步从聚集型向均匀型演变发展。m*-m回归分析表明病丛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个体的空间分布随着病丛密度的提高而趋向均匀分布。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以均匀为主的空间分布特性,田间抽样调查以采用五点或对角线法等较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n=(1.96)2/D2(1.287 1/+0.079 9)。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的回归模型分析了茶网蝽成虫、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使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其理论抽样数和若虫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成虫、若虫空间分布型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成虫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若虫密度低于2.624 9头/叶时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若虫密度高于2.624 9头/叶时由环境因素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共同引起。对若虫进行序贯抽样,当防治阈值为4头/叶、分布临界值为1.96时,防治上、下限方程分别为:■和■,百叶若虫量达到471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14.
甘肃狭啮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分布型指数法分析判定了甘肃狭啮Stenopsocus gansuensis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田间甘肃狭啮卵呈聚集分布,kc值为2.7934,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本身行为习性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建立了甘肃狭啮卵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t/D)2(1.7673)/m+0.19887;根据Kuno新的序贯抽样法通式建立了该种群序贯抽样公式:Tn=1.7673/(D20-0.19887/n)。 相似文献
15.
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近年入侵中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多种棕榈科植物。为了确定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儋州市对椰子树上的椰子木蛾幼虫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对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幼虫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椰子木蛾的幼虫主要在椰子树的中下部叶片为害,有87.17%的幼虫分布在第3层、第4层和第5层叶片上,其中第4层叶片上幼虫数最多,平均每片大叶上有幼虫(22±7.42)头,占总数的42.62%;椰子木蛾的幼虫在椰子树上呈聚集分布,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的回归关系,确定椰子木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椰子木蛾幼虫主要分布椰子树中下部叶片上并呈聚集分布,本研究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3.842/D(1.463/m+0.083),N1.64=2.69/D(1.463/m+0.083);序贯抽样模型:T0(n)=5n±6.0053n,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可为枣缩果病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山西省南部小麦田地下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采用连片调查法对小麦田地下害虫种群进行系统调查,通过5个聚集度指标、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对其不同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确定其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蝼蛄的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C>1,丛生指数I>0,负二项分布K值>0,久野指数CA>1,聚块指数m*/xˉ> 1,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金针虫的1组数据所有指标均不符合聚集分布,其余符合聚集分布。由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拟合模型得出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金针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种群密度,且聚集程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混合种群、金针虫和蝼蛄的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α<0、β> 1),而蛴螬种群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α>0、β>1);聚集原因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经Iwao方法分析,当允许误差D为0.3,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种群和金针虫种群的虫口密度均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