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引起婴儿腹泻的轮状病毒RV和大肠杆菌E.coli免疫妊娠后期的奶牛,使之产生抗这两种病原的抗体。免疫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别用E.coli和RV作免疫原免疫奶牛,另一种以两者同时免疫奶牛。然后定期采乳,分别以试管凝集反应和反应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大肠杆菌抗体和轮状病毒抗体,并比较这两种不同免疫方式免疫奶牛乳中抗体的消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以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作免疫原与这两者同时作免疫原,免疫奶牛乳中抗体消长规律相似,抗体效价也相近,且均可维持近两个月。  相似文献   

2.
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SIgA)作为一种包被于肠道黏膜的抗体,能保护肠道免受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的攻击而不引起炎症反应,对激活黏膜免疫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起到重要作用。在动物肠腔中,SIgA能通过调节肠道上皮细胞受体的识别能力,阻断病原微生物侵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随后在肠道蠕动和黏液绒毛的协助运动下,最终将病原微生物清除;且最近也有报道揭示SIgA在肠上皮胞吞转运作用下的新机制。因此,作者主要阐述SIgA在肠道黏膜免疫及其内环境方面发挥关键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以及探讨胞吞转运机制下SIgA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3.
牛奶中免疫活性蛋白提高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奶中的功能因子和免疫活性物质很多.其化学本质也各有不同,蛋白质类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脂肪酸类有CLA等。牛奶蛋白质在营养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乳蛋白质直接参与机体蛋白质代谢.包含了机体蛋白质结构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成分.是牛奶活性物质的主体。目前.关于牛奶中免疫活性蛋白及其提高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牛奶中活性蛋白提高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利用免疫乳生产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利用乳品深加工技术增加牛奶中生物活性肽、利用乳腺反应器等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乳铁蛋白.这三项技术属于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黄芪多糖(APS)对雏鸡黏膜分泌型IgA(sIgA)分泌的影响,将240只7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和C组,其中,Ⅰ、Ⅱ、Ⅲ组雏鸡于7日龄以灌服方式分别给予80 mg/mL、40 mg/mL、20 mg/mL APS液各0.2 mL,1次/d,连续5d,C组雏鸡以相同方式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14日龄采取滴口方式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免疫,在首次给药后1、3、5、7d以及疫苗免疫后7、14、21、28、35、42、49 d,每组随机抽取5只雏鸡,收集泪液后,心脏采血处死,快速收集气管液、肠液,采用间接ELISA检测sIgA含量结果显示,Ⅰ、Ⅱ、Ⅲ组雏鸡sIgA含量与C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泪液中sIgA含量Ⅰ组雏鸡相对较高,气管液、肠液中sIgA含量Ⅲ组雏鸡相对较高,提示APS对雏鸡黏膜sIgA分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探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正常健康吉戎兔小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质量浓度的影响,而小肠黏膜免疫水平以肠道内sIgA的质量浓度为主要指标.试验通过测定试验动物小肠内容物中sIgA的质量浓度来探究维生素E对吉戎兔小肠黏膜免疫的影响.试验免断奶后在其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 mg/kg的维生素E,然后测定小肠中sIgA的质量浓度水平.结果表明:试验组维生素E对小肠中sIgA质量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第2组sIgA的质量浓度较对照组有少量增加,3和4组与对照组sIgA质量浓度基本相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能够提高健康吉戎兔小肠中sIgA的质量浓度,增强小肠黏膜免疫机能.吉戎兔维生素E的最适添加量为20 mg/kg.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残留。抗生素残留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影响牛奶的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来源和危害、现状以及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ELISA法测定免疫牛乳中乳铁蛋白的水平,探讨除特异性抗体外,免疫乳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机制。结果表明,与非免疫牛比较,免疫牛的初乳中乳铁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0.05),提示特异性疫苗的接种对宿主合成乳铁蛋白等抗感染物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脂肪酸是牛奶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其组成和含量决定了牛奶的风味及营养价值.牛奶中脂肪酸种类众多,主要来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从头合成以及从血液中摄取2部分,其组成和含量受非营养性因素和营养性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牛奶中脂肪酸的合成机理以及影响牛奶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因素,为牛奶中脂肪酸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副鸡禽杆菌是巴氏杆菌科的一种短小革兰阴性菌,也是鸡传染性鼻炎的致病菌。为探讨副鸡禽杆菌感染后靶器官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用副鸡禽杆菌进行人工感染SPF试验鸡,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采集鼻区组织,应用RT-qPCR方法检测了IL-1β、IL-6、IL-8、IFN-γ、IL-4、IL-10、TLR4、TLR5、TLR15、AvβDs 4和AvβDs 10的相对表达量;收集鼻黏膜洗液,检测sIgA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组试验鸡IL-1β、IL-6、IL-8、IFN-γ、IL-4、IL-10、TLR4、TLR5、TLR15、β-防御素4、10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鼻腔黏膜sIgA显著增高。提示前炎因子、趋化因子、Th1细胞因子、Th2细胞因子都参与了对副鸡禽杆菌感染的免疫调控,分泌的sIgA在抗副鸡禽杆菌感染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索了副鸡禽杆菌感染后细胞因子及抗体变化,对探寻新的免疫或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褐牛乳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比较舍饲与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乳成分的差异,分析乳成分变化的规律及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选用昭苏县草原放牧新疆褐牛52头和乌鲁木齐种牛场舍饲新疆褐牛154头,跟踪测定其产奶量、乳成分。结果显示,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主要乳成分指标极显著高于舍饲条件下(P<0.01);产奶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4(P<0.01)、-0.245(P<0.01);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1(P<0.01)。因此,新疆褐牛舍饲条件下产奶量高于放牧条件下产奶量;除电导率和体细胞数外,新疆褐牛其它乳成分指标在放牧条件下均高于舍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牛初乳sIgA等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盐析、超滤、凝胶过滤层析等技术从牛初乳中分离纯化获得sIgA,采用非还原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目标产物进行定性定量鉴定。结果表明,所制备sIgA纯度达85.3%,该制备方法为sIgA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初乳sIgA含量。采用TSK-G3000PWxl凝胶色谱柱以0.02mol/L,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流速0.6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表明,牛初乳sIgA纯度为52.56%,回收率为74%。说明此方法方便、快捷、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牛初乳sIgA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奶牛泌乳基因组学研究快速发展,在奶牛营养基因组学领域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已确定STA T5、mTOR、SREBP等乳蛋白和乳脂肪合成正向调控关键基因及SOCS3、GSK3Beta等负向调控基因,但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更多的泌乳关键基因尚待挖掘以阐明乳品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乳汁产量和营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哺乳期仔猪的生长性能,但由泌乳期第 8天至断奶,乳腺不能合成足量乳汁以支持仔猪最大生长潜力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弄清泌乳母猪乳腺对乳汁前体物的摄取及乳汁成分分泌的这种“进—出”生化代谢规律,以便利用营养措施调控乳汁成分。本文阐述了乳腺对乳汁前体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取及其乳汁成分的分泌,并讨论了调控“摄取—分泌”这个过程中的潜在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牛奶中乳脂的产生机制、影响牛奶乳脂率的因素以及提高牛奶乳脂率的措施,以期为奶牛场提高乳脂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将放在奶牛场同样重要的位置上。2000年5月《上海市生鲜牛乳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不仅消费者利益得到了保障,而且也是加工厂生奶计价的一种依据。目前,上海市部分生奶质量指标(脂肪、蛋白质、微生物)由上海市乳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试,测试结果再传发给各加工厂、牧场。另一些指标如  相似文献   

18.
二[口恶]英是一类氯代含氧三环芳烃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为其特有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很容易在食物链中积累。二[口恶]英包含多氯二苯并对二[口恶]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两大类,其中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口恶]英(TCDD)是毒性最强的一种。本文主要就生鲜乳中PCDDs和PCDFs的含量、来源及其中TCDD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进行概述,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牛奶中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牛奶的品质和风味。牛奶中乳蛋白主要可以分为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两种类型,其合成代谢过程均受到mTOR信号分子通路、JAK-STAT信号分子通路、GCN2-eIF2a信号分子通路的影响。牛奶中乳脂肪主要为三酰基甘油酯、磷脂等,对于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均有重要影响,其受到脂肪酸相关酶ACACA、FAS、SCD1的调控。饲料营养是影响牛奶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精粗饲料配比及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等方面。本文对牛奶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合成调控机理,及日粮组成对其的影响机制进行阐述,为改善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