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联泰  安贤惠 《水产科学》2007,26(12):659-664
由采集的草鱼体表细菌中,分离筛选到1株抗嗜水气单胞菌较强的菌株S190。通过对该菌株个体和群体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Jeotgalicoccus psychrophilus S190。杯碟法拮抗试验表明,S190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适作用条件为25℃、pH8.0。该菌株对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S190生长最适碳源为1%的糊精,氮源为0.01%的酵母粉,磷源为0.01mol/L的K2HPO4;培养温度25℃,pH10,NaCl浓度5%(m/V),接种量3%(V/V),装液量以250ml三角瓶装250ml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2.
从患败血症鲫鱼病体分离到一批溶血毒素产生菌株,对其中5株进行了致病实验,对4株致病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生化鉴定,其中CRI14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吻合。进一步研究了培养起始pH对CRI14株溶血毒素产生的影响,用SDS-PAGE和IEF证明了酸性pH(5.0)能抑制至少两种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3.
1病原体该病病原体为脓毒性黄杆菌,大小为0.4微米×2微米,电镜可看到有荚膜样结构。能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但发育缓慢,72小时后形成圆形隆起、带黄色光泽、直径1毫米以上的菌落。温度5~30℃时均能发育,生长适温为15~20℃,37℃以上不发育,在含氯化钠0.1%~4%培养基上生长,含氯化钠0.5%~1.0%时生长良好,不含氯化钠的培养基不发育;pH值在6.5~10.2均发育,最适pH值为7.8~8.3,对氯霉素、红霉素很敏感。2症状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肛门红肿,眼球外突,双目失明,…  相似文献   

4.
株鱼类肠道细菌溶血毒素的葡萄糖抑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遗传学的角度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毒素的产生及调控作了初步探讨,发现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毒素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成型酶,定量稳定,与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没有关系;另一种是诱导酶,当有诱导物时大量产生,但这一诱导现象被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抑制。该结果为解释嗜水气单胞菌是否是条件致病菌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产生抗菌物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15能较强地抑制鲫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嗜水气单胞菌(BSK-10)及其它水生动物的致病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测定了不同培养基(NYDA、BPY、LB)、通气量、pH、接种浓度、营养物质及氯化钠对B115的生长及抗菌物质产生的影响和抗菌物质的稳定性,结果显示:B115培养于BPY培养基抗菌物质抑制BSK—10的作用最强;250mL三角瓶加80mL培养液。最适抗菌物质的产生;0.5%~1%的接种量,抗菌物质产生最佳;培养基初始pH7时,抑菌效价最高为18mm;葡萄糖能诱导抗菌物质的产生,镁离子、氨离子及柠檬酸钠对抗菌物质的产生没有影响,而磷酸钾和氯化钠抑制抗菌物质的产生。抗菌物质对热不稳定,其抗菌活性随着煮沸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高压灭菌后,抗菌活性完全消失:在4℃冰箱放置15d后.活性完全消失:搞菌物后对PH不敏感.但酸性环境能使它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6.
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主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生长动力学曲线、杀菌动力学曲线、抗菌后效应、四种培养因子对恩诺沙星体外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活性影响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MIC、MBC和MBC/MIC分别为0.16μg/mL、0.32μg/mL和2,嗜水气单胞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大约持续10h;在用药4~8h时达到最大药效,由杀菌曲线可知恩诺沙星具有浓度依赖性;浓度为4MIC的抗菌后效应大于8MIC的对应值,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作用的最适pH值为7~8;二价阳离子(Mg2+)对恩诺沙星药效影响较大;随着Mg2+浓度增大,药效降低;血清可降低恩诺沙星的药效;细菌数量对其抗菌活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鲤肠道分离出4t8个溶血毒素产生茵落,用鉴定培养基鉴定,其中27个菌落属气单胞菌属,其中产毒较高的5个菌落均能致病,进行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其中CCF3、CCF4和CCl42属嗜水气单胞茵。本文还测定了不同pH和糖对毒产生的影响,表明酸性pH和山梨糖能抑制毒素产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和菌液上清对草鱼的体外溶血试验,发现菌细胞在培养12hr后即具最高溶血活性,而菌液上清在菌培养60hr后才达到最高溶血活性;在pH~8范围内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可维持高溶血活性,而维持高溶血活性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5℃;部分糖和二价金属类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菌液上清的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WM-1的发酵条件,获得抑菌物质产生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本实验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以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对菌株WM-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菌株WM-1最适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0%、牛肉膏1.5%、硫酸镁0.07%、磷酸氢二钾0.05%;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5、培养温度30°C、装液量20%、摇床转速210 r/min、培养时间48 h。在最适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下,菌株WM-1发酵液抑菌圈直径达(22.5±0.50)mm,抑菌活性比优化前提高了40.6%。本研究为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材料、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应用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免疫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中普遍发生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如对虾细菌性红体病、肠炎病及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业已查明,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这类细菌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养殖水体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均可繁殖,以28  相似文献   

11.
几株鱼类肠道细菌溶血毒素的葡萄糖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遗传学的角度对嗜水气单胞菌(Acromonas hydrophila)的溶血毒素的产生及调控作了初步探讨,发现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毒素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组成型酶,产量稳定,与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没有关系;另一种是诱导酶,当有诱导物时大量产生,但这一诱导现象被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抑制。该结果为解释嗜水气单胞菌是否是条件致病菌摸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对青蛤肝脏、肠道、胃组织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青蛤肝脏、肠道、胃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0℃,最适pH值分别为6.5、6.5、6.0-6.5;肝脏、肠道、胃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45℃、40℃、35-40℃,肝脏、肠道中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8.0-8.5、8.0,胃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5和6.0。  相似文献   

13.
嗜水气单胞菌溶血毒素对草鱼血细胞的溶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和菌液上清对草鱼的体外溶血试验,发现菌细胞在培养 12hr后即具最高溶血活性,而菌液上清在菌培养 60hr后才达到最高溶血活性;在 pH6~ 8范围内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可维持高溶血活性,而维持高溶血活性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5℃;部分糖和二价金属盐类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菌液上清的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14.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B 11的生物膜形成特性.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Bil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_590值在6h即达到小高峰,于22 h达到峰值,其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初始菌液浓度的增加,生物膜的OD_590值逐步降低;25℃的生物膜的OD_59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的生物膜生成量(P<0.05);在起始pH值为3~4的营养肉汤中,嗜水气单胞菌几乎不能形成生物膜,OD_590值接近空白对照,而在pH值为5-10的营养肉汤中,嗜水气单胞菌均能形成明显的生物膜,且差异性不显著(P>0.05);培养液中添加氯化镁达到1 mmol/L时,生物膜的OD_590值会显著性降低(P<0.05);培养液中添加氯化钙达到lmmol/L时,生物膜的OD_590值显著性提高(P<0.05);嗜水气单胞菌在肌肉组织液包被的96孔酶标板上的生物膜形成量有所增加(P<0.05),而在其他黏液和组织提取液包被的酶标板上的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Bil能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受温度、酸碱度、起始菌液浓度、钙、镁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肌肉组织提取液也存在能影响生物膜形成的成分.本研究旨在为探讨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PCR扩增特异性16SrDNA和溶血素基因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储卫华 《水产学报》2005,29(1):79-82
根据已发表的气单胞菌16S rDNA基因序列及气单胞菌气溶素(aerolysin)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了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PCR方法。通过对12株气单胞菌的检测,发现16S rDNA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仅对嗜水气单胞菌扩增阳性。而Aero基因引物检测结果与采用生物学方法(鲜血平板法)检测的结果符合率为97.2%,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检测最低1fg的模板。将16S rDNA与Aero基因结合PCR方法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与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4.4%。该方法的建立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途径,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患有暴发性败血症的团头鲂体内分离到两个菌株,经攻毒试验证明是致病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采用两种不同条件对其进行灭活,分别为0.2%福尔马林25℃灭活24h和0.5%福尔马林4℃灭活24h,注射免疫团头鲂。通过测定受免团头鲂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以评估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制备的灭活菌苗均可刺激鱼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且采用0.2%福尔马林灭活的免疫效果优于0.5%福尔马林灭活,但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嗜水气单胞菌按是否产胞外毒素及毒素的类型分为高毒株和低毒株两大类。具高毒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水产养殖动物,包括各种淡水养殖的鱼类、甲壳类、爬行类等普遍具感染性,同时嗜水气单胞菌也能导致人类疾病。有关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分类、毒性检测及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有大量的报道和较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不同类型动物的生理差异,有关嗜水气单胞菌对水生动物生理的影响研究很少。本试验以淡水养殖的代表动物———鲫鱼为人工感染的实验对象,并以酪蛋白为酶作底物,检测鲫在人工感染产胞外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及菌液上清后,其血清、肝、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暗纹东方鱼屯的生长和发育 ,其蛋白酶的最适 pH和活性发生变化。早期仔鱼的最适pH值为7 5 ,晚期仔鱼和稚鱼的最适 pH值均为 5 0 ;在各自最适 pH时 ,蛋白酶活性大小分别为 6 4 7、32 4、4 6 15 μg/mg·min。  相似文献   

19.
银鲫消化酶活性与pH值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验结果表明:在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胰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5、7.5、8.5、8.0;脂肪酶的最适pH值均为7.5。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6.5;纤维素酶在肝胰脏的最适pH值是4.8,在前肠、中肠、后肠均有两个峰值,分别为3.6和4.8。说明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分别适宜在弱碱性、弱碱性、弱酸性和酸性条件下发挥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及其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宪栋  蒋霞敏  符方尧 《水产科学》2007,26(12):643-647
以COA为基础培养基,进行了光照、温度、盐度等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和色素含量影响的单因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绿球藻适宜生长的光照度为500~2500lx,最适光照度为500~1000lx: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的盐度为0~44.9,最适盐度为13.7~33.4;适宜生长的pH5~11,最适pH8~10;最适氮源为NH4-N,其次为(NH2)2CO;适宜生长的氮(NH4Cl)质量浓度为5~25mg/L,最适质量浓度为15~25mg/L。理化因子对该藻色素含量的影响与其生长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