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行性,提出要充分认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战略意义,加大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的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发适销对路的蚕桑新产品,加快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应印尼茂物农业大学(Institut Penanian Bogor,IPB)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胡浩民等一行三人于2008年4月25日至5月2日考察了印尼蚕丝业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情况。本次访问是执行中国和印尼政府间的科技联委会第三届会议的短期交流访问项目“Sukamantri IPB农场建立综合栽桑养蚕示范农场的提高研究(项目编号:3-SV06)”, 相似文献
3.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近几年来,无论是养蚕数量,还是蚕茧质量都在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传统的茧、丝、绸的产业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从目前国内、国际市场蚕丝行情来看,丝绸价格徘徊不前,甚至下降,造成丝绸"上游产品"价格难得提升。与其它农产品价格及打工经济相比,比较效益明显下降,没有"竞争力"和"诱惑力",造成农民纷纷弃桑、弃养或毁桑的现象,许多县乡(镇)几乎难见养蚕。 相似文献
4.
5.
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丝业起源于中国,栽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古老传统,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的特色丝绸产业.一直以来,蚕桑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蚕茧,目的产物是生丝."种好桑、养好蚕、产好丝"是传统蚕业的固有思维模式和生产习惯. 相似文献
6.
蚕茧生产是震泽镇的骨干产业,年产茧在1150 t以上,年经济收入稳定在1600~2000万元.由于栽桑养蚕在太湖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有良好的蚕文化基础,因此尽管经历了几次蚕茧价格的起伏,蚕桑生产在本镇还是经久不衰,桑园面积始终稳定在1070 hm2.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传统的蚕桑生产地位正在逐渐下降,尤其是茧质滑坡更令人担忧.如何提高蚕茧质量,增强茧丝绸的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茧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多个方面协同作努力. 相似文献
7.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特别要加快核心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利大力促进我国经济建 相似文献
8.
<正>大丰市刘庄镇竞赛村养蚕大户束必江,从1982年开始承包桑园养蚕至今,经历了25个春秋,桑园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现今的12亩,全部为品种桑"育71-1",蚕茧价格从每市斤1.58元到18元,25年共饲养蚕种557张,生产蚕茧22174.4公斤,共育小蚕3209张,蚕桑总收入417517元;其中:2006年饲养蚕种46张,产茧3816斤,共育小蚕302张,全年蚕桑收入69195元,亩平5766元,是远近闻名靠栽桑养蚕致富的农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方百姓都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他25年对蚕桑事业忠贞不渝的追求和对蚕茧价格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从未出现过的动摇,笔者近期对他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表明,束必江发展蚕桑生产,得以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四大关键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绵阳因其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及土壤等宜桑宜蚕条件和栽桑养蚕习惯而成为我国蚕茧的优势产区,蚕丝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 相似文献
10.
科技进步推动凉山蚕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是凉山州特色农业优势项目,是建设绿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全州有13个县市,13.5万农户从事栽桑养蚕,蚕茧产量达到27.6万担(1担=50kg),农民售茧收入达到1.92亿元,其副产物桑枝、蚕沙,解决了养蚕农户的大部分燃料和部分肥料,并带动了缫丝、蚕具、蚕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凉山州的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蚕业发展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回顾凉山蚕业发展的历程,除了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还得利于蚕业科技的进步,得利于蚕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科技进步推动了凉山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优异的地方饲草资源,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7种野生牧草资源的营养价值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营养价值评优秀的资源有广布野豌豆和红蓼等2份材料,其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6.26%、21.02%;营养价值评良好的有白花草木犀、藜,其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72%、17.65%;营养价值评中等的有9份材料;营养价值评定为较差的有14份材料。评优良的4份资源材料可进一步开展动物饲喂试验和牧草生产性能评价试验,以明确其产草量、适口性和消化率等,在综合评价后筛选出的优异资源可作育种素材进一步选育利用。 相似文献
12.
13.
论果桑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这一新兴的领域发展迅速 ,国内外已取得许多新成果 ,给蚕丝业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极有可能形成蚕丝经济的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果桑资源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果桑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望成为蚕桑行业的新型经济生长点。1 桑果的主要成分桑果又叫桑椹 ,是桑树所结的果实。桑果含水分 85%左右 ,固形物主要是糖分 ,其中以葡萄糖及果糖为多 ,糖分含量与成熟度有关 ,未成熟的桑果中糖分含量较少 ,而果胶较多。桑果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和脂肪油 ,如柠檬酸…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 ,据考古研究报道已有约 50 0 0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程中 ,人们逐步懂得了选择丝量多、抗性强的个体留种 ,不断改善其生物学特性和提高其经济性状。由于家蚕在生产中经人为和自然的选择 ,以及长期的地理隔离 ,形成了众多性状各异的地方品种资源。陕西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发掘的西安半坡村遗址 ,系 6 0 0 0年前原始社会后期母系时代的文物。 1 986年在石泉县前池乡谭家湾出土的一枚 :“鎏金蚕”系西汉文物。这些史料都说明了陕西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蚕桑生产活动并具有较丰富的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16.
家蚕种质资源的开发和育种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家蚕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性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类和未来子孙的宝贵财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动脉。开展种质资源的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庆是中国的重要蚕桑生产基地 ,是国家确定的 1 4个丝绸出口重要基地。 2 0 0 0年全市共发放蚕种 1 0 3.2 2万盒 ,比上年增发9.33万盒 ,增长 9.9% ;行业内收购鲜茧 2 .55万吨 ,比 1 999年增收 0 .6 1万吨 ,增长 35% ;收购综合均价为 1 3.2 0元 /公斤 ,比上年每公斤增加 3.1 2元 ;生产丝量 1 90 8吨 ,丝类产品直接出口 784吨 ,丝织品出口 80万米 ,直接创汇达 1 76 8万美元。但我市大部分茧丝质量与江、浙、鲁先进蚕区相比 ,差距都很大 ,特别是上茧率、解舒率、茧丝长等质量指标更为明显。如何提高茧丝质量 ,增强丝绸产品竞争力 ,已成为当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方鸡和土种鸡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走势,无论是鸡肉还是鸡蛋,市场行情和发展速度都好于外来品种。这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鸡生产结构,适应市场的极好时机。山东地方鸡品种资源比较丰富,有寿光鸡、,济宁百日鸡、汶上芦花鸡、琅琊鸡、烟台糁糠鸡和鲁西斗鸡等。这些地方品种既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价值极高的经济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地方品种资源基因库是未来鸡品种改良和适应生产条件变化的遗传基础。特定的地方品种还是开发名、特、优产品的资源潜力所在。因此,做好地方鸡品种资源的保存与开发工作,对调整养鸡生产结构,保持我省养鸡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重庆市草地资源最新分布现状及类型特征,本试验于2017—2018年以重庆市32个区县和万盛经开区为研究区域,对重庆市草地资源展开清查。本研究根据重庆市20世纪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成果、第二次国土调查成果、地理国情调查成果和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等,利用ArcGIS10.2软件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开展外业调查获得地面调查数据,进而掌握重庆市最新的草地资源面积、分布及草地类型。结果表明:重庆市共有206 653个草地资源图斑,总面积合计约3.35×105 hm2,主要分布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云阳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8个区县,占草地总面积的64.2%。草地资源有4类,即: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和低地草甸类,其面积占草地资源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72.80%,20.62%,6.23%和0.36%。草地型有40个,其中热性灌草丛类有15个草地型,暖性灌草丛类有10个草地型,山地草甸类有13个草地型,低地草甸类有2个草地型。本研究为推进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决策提供最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