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69~2000年32年的1375条降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年降雹频率年、月变化和降雹的发生时段、持续时间、雹径尺度、受灾等特征,并且对1985~2000年15年的3000多条高炮防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雹持续时间多数是小于5min的短时降雹,以直径1~5mm的小雹为主,最容易发生降雹的时段为16:00~17:00。高炮防雹作业有效地降低了冰雹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利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重点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演变、径向速度场结构特征、VWP风廓线和风暴追踪信息等方面入手,对2010年5月30日早晨发生在烟台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此次冷涡降雹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冷涡降雹的系统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其初始回波高度在6 km左右,向上和向下发展迅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值在降雹前有明显的变化,VWP风廓线产品上降雹前在低层有冷层的存在,对冰雹的产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统计分析2012—2017年六盘水市42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站点降雹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所辖六枝、盘州、水城3个县(区)"降雹次数-降雹落点数"回归模型,探寻3个县(区)降雹规律。结果表明,近6年盘州每年均有冰雹天气发生,且呈现出高频性特征,而六枝、水城降雹频次相对较低;另外,从3个县(区)回归模型分析,若3个县(区)降雹次数相同,盘州较另2个县(区)降雹点数要少,重复在一点降雹的可能更大,且盘州降雹落点基数较高,基本每年都有1.3个以上炮站降雹。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4月29日贵州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作业信息资料等,分析了不同降雹类型回波的形态特征及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参数特征,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中多单体演变引起降雹的规律,结合实际作业情况分析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超过20个单体相继生成和消亡引起降雹的过程,降雹单体呈现一定规律,即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个单体的加强和减弱能引起降雹,多个单体合并加强也能引起降雹;单体回波加强或减弱引起降雹的过程中,VIL值均较大,说明之前虽降雹,但能量未完全释放,再加上回波减弱时VIL值仍然出现跃增,说明有很好的水汽补充条件,这可能是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些单体在加强-减弱-再加强过程中引起降雹的原因.这些特征及规律对今后冰雹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虹旭  杨仲江  王伟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03-8005
分析了1980~1999年吉林地区降雹前一日和当日天气形势。结果表明,该地区降雹的主要天气形势有高空槽、冷涡、高空锋区和横切变(含高空西北气流)4种。通过分析,建立了该地区降雹的天气模式,总结出有、无降雹发生及降雹大致落区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敖杰  邱玉珺  刘晓莉  郭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30-10535,1057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云模式对湖北保康冰雹云进行模拟,分析了保康6次冰雹云个例的过冷水累积带特征,同时对累积带明显和降雹强度大的040706雹云个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6例雹云的形成阶段均存在累积带,累积带平均维持时间为7 min,厚度为1~2 km,雹胚大部分以冻滴为主;雹胚产生于累积带,靠碰并累积区中的过冷雨水迅速增长,冰雹形成后主要靠碰并过冷云水增长;通过040706、040708和060806个例的对比分析发现,累积带存在时有较大的上升气流和过冷雨水含量,是冰雹形成和增长的有利条件,但雹云整个生命期中存在较大的上升气流,对冰雹的形成和增长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0~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的降雹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降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集中出现在4月下旬~10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冰雹发生最为频繁,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集中发生在白天时段;黑龙江省冰雹多发生在大、小兴安岭山麓、小兴安岭山脉迎风坡、松花江和兴凯湖沿岸;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降雹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991年为全省雹日变化的转折点,1991年以后全省站点降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冰雹易发区降雹减少最多。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雹作业,建议加强冰雹及灾情的收集工作,提高冰雹预报和预警指挥能力,积极开展防雹效果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延安市2005~2011年的降雹资料统计、降雹日500 h Pa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研究延安市降雹天气气候特征以及降雹天气出现的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年平均降雹日数为17 d左右;延安市降雹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是降雹最频繁的时期,7、8月次之,10月最少;延安降雹日的500 h Pa环流形势可以分为西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蒙古冷涡型和阶梯槽型4种类型。分析08:00高空环境场和延安测站探空资料得出,当对流中下层湿层较厚时,且河套上游500 h Pa有干冷平流,一般伴有强降水;对流层中上层冷空气的入侵容易出现降雹天气,延安出现降雹天气其上空一般-20℃层高度在8 000~7 000 m,0℃层高度各月表现不一;中低层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存在,一般500 h Pa以下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天气学、物理量计算等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冰雹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阜新地区降雹天气形势分类归结为高空槽型、高空涡型、西北气流型和横槽型4个类型。平台通过程序代码建立有短期、短时、临近预报模式的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判断天气类型,利用micaps实时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和观测资料数据中的5个降雹物理量因子提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因子指标判断,因子指标代入降雹判别方程,自动运算、自动判断是否有冰雹发生。通过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的建设,使预报员增强了对降雹天气的理解和预报冰雹的能力,提高了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曾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34-7535
2010年7月19日午后塔额盆地出现了一场较强雹云天气过程。根据塔城雷达站监测回波资料,分析此次强单体雹云的结构、演变、移动和降雹特征,对此次冰雹云的类型、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雹云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哲红  詹沛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77-19179
[目的]研究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灾害特征,并与以前的结论作了比较,建立了冰雹灾害划分标准,绘制了贵州省冰雹灾害防御区划图。[结果]1984~2006年灾情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23年贵州省共出现1 243个冰雹站次,年平均约54站次,全省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1~2.7d,每次冰雹过程全省平均有3.8站次冰雹,52%的年度有30站次以下冰雹天气,35%的年度发生冰雹30~80站次;贵州省冰雹全年均可出现,74%出现在春季,最少的为冬季,该省为明显的春季降雹类型。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将冰雹灾害统计主要归纳为人员死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两类,并将一县(站)次冰雹过程按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冰雹灾害)、Ⅱ级(重大冰雹灾害)、Ⅲ级(较大冰雹灾害)、Ⅳ级(一般冰雹灾害)。根据冰雹出现概率和重大冰雹灾害出现频数,绘制出贵州省冰雹灾害3级防御区划图,Ⅰ级冰雹灾害防御区域主要在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黔南地区,Ⅱ级冰雹灾害防御区主要在该省的西部、南部及东北部,省内其余区域为冰雹灾害Ⅲ级防御区。[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冰雹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骥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102-103
茶叶喜温湿、耐阴且怕干旱和渍涝,温度、水分、光照及土壤条件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宁德市气候温润,光热丰富,丘陵茶园多云雾缭绕天气,都是有利于茶叶生长的气象条件,但早春低温霜冻、干旱及春季大风冰雹等灾害天气也极大危害茶叶生长。应加强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及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帮助茶农积极应对灾害天气影响,为宁德市茶产业发展做好气象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13.
博兴县冰雹灾害分析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兴县冰雹灾害历史资料,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确定了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找出了高空低涡横槽是造成冰雹灾害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分析了博兴县冰雹灾害的年、月、日分布和发生规律及冰雹天气的主要侵袭路径,从工程类和非工程类6个方面提出了博兴县防御冰雹灾害的措施;通过开展防雹作业前后雹灾面积对比,对博兴县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当地经验,提出了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效益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概率分布模型的北京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台站1951-2006年的冰雹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台站冰雹日数在作物生长季4-10月的不同月份及年度发生的风险概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雹日数的冰雹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各台站雹日数在不同时段的发生具有明显的POSSION分布特点;从年度分布来看,风险概率随着年雹日的增多逐渐降低,各台站年雹日≥1、2、3、4 d的风险概率分别在50%、18.8%、4.6% 和0.9%以上.从空间来看,北京地区冰雹风险具有明显的山区高于城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又以西北部最大、东部和西部次之、南部最小;西北部山区佛爷顶附近冰雹年发生概率高达98.1%,6月冰雹风险概率也在60%以上,是北京地区冰雹的主灾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海西州中东部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和短临预报指标。[方法]利用1960~2010年海西中东部6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06~2010年30次冰雹个例的高空实况资料,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分析该区冰雹天气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归纳出冰雹天气形成的短期环流形势和短临预报特征。[结果]海西中东部冰雹天气出现在4~9月,5~8月最多,主要集中在14:00~20:00。天峻地区降雹次数最多,乌兰最少。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和天峻地区。冰雹天气的500 hPa环流形势有3个类型,其中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多,新疆东移小槽型次之,蒙古低槽型最少。冰雹一般发生在西北气流下,且短波槽、冷中心或冷温槽、急流核三者必居其一。冰雹多产生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配置的形势下,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形成冰雹的重要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内主要产粮地区灾害天气的天气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叙述了包括河南、黑龙江、山东、辽宁等国内主要产粮地区暴雨、冰雹、沙尘暴、寒潮、干旱、大风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分型研究成果,明确应将天气分型的工作重点放在应用天气分型结论形成自动业务化的天气预测模式上,以期为灾害天气预警和常规天气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的历史特征,基于灰色理论和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份,4月和10月发生较少,以5~6月最多,7、9月次之。冰雹频次随着时间推移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冰雹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可比经济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以前较多,中期减少,后期略有增加。黑龙江省冰雹灾害划分为重雹灾区、中雹灾区、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重雹灾区包括佳木斯市、绥化市、鸡西市、黑河市、鹤岗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重灾区是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口密集,气象灾害的承载体极其脆弱;轻灾区以林业为主,农业种植面积非常小,而且人口密度相对稀疏,因此冰雹灾害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8.
樊志超  高继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61-20866
选取湖南省人工防雹重点试验区湘西北张家界市2006~2009年的2个典型人工防雹作业个例,对冰雹云的形成、冰雹云雷达定量判别指标、人工防雹催化方法和作业效果评估等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介绍,对跨区域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多单体风暴是湘西北山区人工防雹作业的重要对象,雷达定量判别冰雹云、提前作业和防止各单体间合并是人工防雹作业成功的关键,过量催化(用弹量)是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技术问题,效果评估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区域冰雹联防除开展雷达预警和资料共享外,在炮点设置和防雹作业时都要充分考虑下游地区。使用这套方法在湘西北地区已开展了5年时间的人工防雹作业实践,获得了良好的人工防雹效果和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安徽省棉花雹灾风险格局。[方法]基于安徽省棉花雹灾风险评价数据库,采用统计推断法和综合指标度量法,提取雹灾致灾强度指数(H)和棉花损失率(L);使用Matlab和SPSS软件,拟合棉花苗期、蕾期、铃期和吐絮期4条雹灾脆弱性曲线;基于构建的棉花雹灾年度灾害损失率计算模型Sa=∑ni=1Si-∏ni=1Si=1-∏ni=1(1-Si),开展安徽省棉花雹灾风险评价,并编绘风险评价图谱。[结果]安徽省棉花雹灾高风险区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和皖西山地丘陵区,低风险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皖南山区,与棉花历史雹灾空间分布吻合较好。[结论]该研究探讨了基于不完备信息数据的雹灾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其他地区雹灾风险评价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懿  陈磊  任竹  陈娟 《农学学报》2016,6(3):77-81
为了客观评估风雹灾害对安徽省农作物造成的风险损失,利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安徽省1991—2012 年近22 年的农业风雹灾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因风雹灾造成的农业受(成)灾面积相对较小;在受灾指数10%下,安徽省风雹灾害风险水平为低风险,风险概率为156 年1 遇;安徽省风雹灾成灾指数一般不超过8%,该指数下的风险概率约为10000 年1 遇;随着受灾程度的增加,安徽省各市的风雹灾害风险概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