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镇(或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可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保障教育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汪文君 《现代农业》2007,(11):169-171
收入差距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收入分配体系和收入分配的规模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扩大趋势。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居民收入总量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本文阐述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了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原因,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日渐加大。这一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 ;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 ,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过大的收入差距 (尤其是由不法收入引起的 )则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 ,从而会抑制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杠杆机制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 ,控制差距过大 ,健全法制 ,消除非法收入 ,就会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从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探讨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付瀚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138-139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从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探讨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沈时伯 《农业与技术》2005,25(6):145-146
现阶段我国把基尼系数控制在0.3~0.5区间较为适度;从收入来源和收入公开与否两个角度可把居民收入差距划分为不同种类,这种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表现在高低收入差距悬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加大,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社会认可度差、群体性拉大等特点,解决收入差距的对策是加快经济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关系到国内需求能否扩大,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大好形势背后,人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寻导致江苏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了影响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和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的双重背景下,农地流转能否缩小收入差距以及低收入家庭能否通过农地流转实现阶层跃迁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利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和收入转移矩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探讨农地流转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根据所处地区、农地流转数量和租金支付形式(有偿流转或无偿流转)探索其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静态维度考察,农地流转能够有效缩小农村内部整体的收入差距,但把收入差距拆解成两极、高端和低端三个局部来看,加剧和缓解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存在。从动态维度考察,参与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的收入流动性,能够改善趋于僵化的动态收入分配格局,并且农村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实现阶层跃迁。从异质性维度考察,农地流转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这一效果并不明显;大规模转入农地和有偿转出农地均会大幅缩小整体的静态收入不平等程度。因此,政府在继续推动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同时要注重交易方式的规范化和市场化以推动有偿流转,对不同流转规模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Lerman-Yitzhaki算法是国际数理经济学界对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重要工具,利用其研究我国各省区的收入来源对可支配总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以揭示我国各省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文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利用该算法对21世纪初期我国居民收入来源的结构差距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以期通过新算法对我国政府调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参考。算例分析表明,该法具有分解详细、数据结果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建设新农村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 农村经济进行合理管理已成为我国当前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对农 村发展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以及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居民收入分配的循环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3个因素:收入分配自我累积效应;城市倾向的政策、制度;城乡产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差异,并对这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外部市场环境对农户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分位数回归,基于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库(CLES),从要素市场发育的视角探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对收入及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完备的要素市场,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会对农户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将农户分为不同收入组后发现,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组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均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要素市场建设,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努力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省际间农民收入分配不均等及影响因素的S-Gin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入分配不均等的S-Gini衡量方法和不均等来源的S-Gini分解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吉尼系数1980年为0.137,1985年为0.15,1990年为0.234,2000年为0.224;工资性收入分配不均等对农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影响程度为:1980年为56.72%,1985年为62.67%,1990年为57.66%,1995年为57.97%,2000年为58.66%。说明我国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配不均等的趋势在增大,但收入分配仍相对平均,收入分配不均等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收入分配模型导出的计量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3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及其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使用谱分析方法,估计并比较农民收入增长与GDP及各产业增长的波动周期。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与GDP及非农产业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一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副周期则与农业产业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一致。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稳定农民收入,一方面需稳定农民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应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进入第三产业就业以获得增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天门市和潜江市、武陵山区宣恩县和咸丰市483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倍差法评价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农户非农收入,进而恶化收入分配状况,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大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2)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对农业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受地貌类型的制约,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对农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受地貌类型的制约。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会显著增加平原中高和最高收入组农户农业收入,而对山区不同收入组别农户农业收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继续大力实施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重视非农就业对缩小农户收入差距的作用,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加农户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