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育成期光照控制育成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鸡在性成熟后的体质、产蛋性能和种用价值的优劣,此阶段与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在环境要求、卫生防疫等管理方面与育雏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育雏阶段是搞好种鸡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精心按照鸡的生理特点来饲养管理,育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育成期的均匀度和产蛋高峰.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北京市种鸡场在育雏育成鸡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使1~140日龄的鸡成活率达到91%以上。在育雏车间,从雏鸡1日龄开始就有一套完善的饲养管理程序,对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进行了科学的管理,现将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和重点防治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肉种母鸡饲养最重要的管理仍是生物安全措施和肉种母鸡体重的控制。建议育雏、育成、产蛋在同一鸡舍内,育雏、育成期采用厚垫料平面饲养,产蛋期采用两高一低棚架上饲养。1育雏、育成期(0~24周)饲养管理1.1加强接鸡时开水、开食的管理长途运输的雏鸡,接鸡前两小时恒定鸡舍温度在28~30℃,湿度在70%以上,防止雏鸡这时候脱水。然后诱导饮水,先将每箱10%的雏鸡诱导饮水1~2次,其它鸡双手捧在饮水器附近,待全部放完后再诱导每只鸡饮水1~2次,等到60%以上的鸡饮上水后开始喂料。此时把鸡舍温度提到31~33…  相似文献   

5.
1更新传统观念育种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蛋鸡饲养技术遇到了挑战,产蛋日龄的提前,迫使育雏、育成饲养阶段重新划分,迫使各饲养阶段营养供给重新调整,迫使管理措施必须改革。蛋鸡饲养管理技术的核心,是如何使后备母鸡体成熟和性成熟达到统一,以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性能,产出量大、质优,最终实现成本小、收入大的经济目标。传统的饲养方法,违反了现代品种育雏期要求体形、育成期要求体重、产蛋期要求体质的关键技术指标和生长规律,育雏、育成期实施粗放饲养,供给低营养饲料,让鸡只在漫长的时间里达到体成熟。结果是:饲养周期…  相似文献   

6.
蛋鸡饲养的关键在于后备母鸡的质量.后备母鸡的质量是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决定因素.而后备母鸡质量好坏的关键是育雏。育雏是指1~42天内雏鸡的饲养和管理.育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育成期的均匀度、成活率等指标.育雏成活率的高低又是蛋鸡高产、稳产的前提。雏鸡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年鸡生产性能的高低。现就育雏期管理的几个关键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蛋鸡只有从其出生后就开始进行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才能够使鸡只的体成熟和性成熟发育一致。蛋鸡养殖通常会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3个阶段,一旦其中某个阶段饲养管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蛋鸡体重的增加和性器官的发育,进而降低产蛋鸡的产蛋性能。为此,本文分别介绍了蛋鸡在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3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措施,旨在为广大蛋鸡养殖者提供一些可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育雏结束到转入产蛋鸡舍前这段时间称作育成期,也叫青年鸡阶段,一般指7~18周龄这段时间的鸡。育成鸡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较为关键的时期,它既不同于雏鸡,又不同于蛋鸡,必须细致饲养,精心管理,以保证产蛋期发挥理想的产蛋性能。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十分重视雏鸡和产蛋鸡的饲养管理,却粗放了育成鸡的饲养,育成鸡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鸡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雏鸡进入8周龄以后,育雏结束,进入育成期,这一阶段雏鸡便可以脱温,对环境适应性增强,采食量增长,发育旺盛,鸡群的生产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备期各项指标能否成功获得和开产时体重是否达到标准。在生产中,养殖户对育成鸡往往存在着错误的饲养观念,认为饲养蛋鸡在育雏期十分重要,如果这一阶段饲养不好,雏鸡极易死亡,造成较大损失。其次是产蛋期,产蛋期是见效益的时期,在饲养管理方面较育成期大幅提高。育成鸡由于适应性较强,所以成了养鸡户降低饲养成本的主要阶段,而这一时期鸡群面临转群、换料及频繁免疫等应激因素较多,育成鸡是否能够达到标准体重和适当的均匀度又关系到将来的产蛋性能,所以育成鸡的饲养管理也相当重要。下面,就育成鸡的主要生理特点及如何建立其良好的采食模式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蛋鸡的饲养和管理可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 1 育雏期的饲养和管理 育雏在养鸡生产中是一项非常细致而重要的工作,育雏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而且还直接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的发挥及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育雏期的饲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养鸡生产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许多养鸡户在鸡发病后由管理措施不当,病愈后产蛋率不能达到高峰或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致使蛋鸡的生产性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下面就其原因和病后的饲养管理探讨如下:1 育雏、育成期管理不当正常情况下,育雏、育成期的管理对鸡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大,在蛋鸡生产中,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的养鸡户只重视育雏期的管理,获得了较高的成活率,而在体重控制方面,不知体重将会对产蛋性能产生的影响,鸡的体重达不到或超标,使生产性能不能正常发挥。特别是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育雏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雏鸡成活率以及育成期的鸡体生长发育状况,将会影响产蛋期的生产性能、因此、养好雏鸡是决定养鸡成败的关键。如何提高育雏成活率、培育出健壮的鸡苗、是现代科学育雏所追求的目标。结合几年来在鸡场工作实践、就雏鸡饲养阶段所采取的饲养管理措施作一些探讨,愿与养鸡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刘璟  谷红 《北方牧业》2013,(16):26-27
青年鸡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较为关键的时期。在此期间饲养管理的好坏,极大程度决定蛋鸡性成熟后的体质和产蛋性能。因此要培育出符合品种要求的高产后备蛋鸡,关键的一环是抓好育成鸡的饲养管理。1青年鸡的饲养工艺1.1三段式饲养商品蛋鸡场,生产区内有育雏、育成、产蛋鸡舍。三种鸡舍分区建设,青年鸡舍安排在育雏和产蛋鸡舍间,  相似文献   

14.
7~20周龄的鸡称为育成鸡.这个阶段的鸡经过6周龄的育雏期后,新陈代谢旺盛,食欲和运动量都显著增加;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强,所以,必须根据育成鸡的特点,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保证获得体格健壮、体重符合品种要求、开产整齐的高产鸡群.1 脱温及更换饲料1.1 脱温从育雏鸡转育成鸡.首先是脱温,脱温就是从取暖到不取暖.脱温时不能太突然,要逐渐进行,使鸡有一个适应过程,如在冬春寒冷季节,脱温时仍要适当给温,以免温差过大造  相似文献   

15.
(一)做好育雏期工作,提高成活率育雏期除提高成活率外,还应注重前期高投入,确保在5周龄体重和胫长达标。(1)大体型麻鸡、黄鸡在雏鸡时喂配合饲料至少到42天,小体型黄鸡至少喂到60天,商品蛋鸡至少喂到8周龄。(2)减少密度,加强通风。(3)投资育雏设备,及时分群饲养。(二)抓好青年鸡的育成工作育成鸡饲养成功与否决定产蛋性能的高低。为此,首先做好称重管理,每周末务必称重,称重数量至少为60只。体重标准可参照各品种鸡管理指南。(1)根据称测体重大小选择育成料和决定日喂量。建议大体型麻鸡、黄鸡14周龄前使用前期育成料,15周龄后使用后期育成…  相似文献   

16.
1.1.1 饲养的连续性较差。蛋鸡从育雏到产蛋,大致可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3个阶段一某阶段饲养不当,就会影响鸡以后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蛋鸡育成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育雏结束到转入产蛋鸡舍前这段时间称作育成期,也叫青年鸡阶段.一般称7~18周龄的鸡为育成鸡.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十分重视雏鸡和产蛋鸡的饲养管理,却粗放了育成鸡的饲养.育成鸡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鸡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汤汉红 《兽医导刊》2022,(4):176-177
文章围绕蛋鸡生长管理进行探讨,主要从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三个阶段探讨饲养管理措施.育雏期饲养管理包含温度、湿度控制和饲料、饮水供给等,育成阶段饲养管从体重和饲养等管理入手,产蛋阶段介绍前期、高产期、后期饲养管理措施,以期望能促进蛋鸡养殖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肉用型乌鸡是采用三元杂交方式,通过丝羽乌鸡、本地柴鸡、山地乌骨鸡杂交选育而成。新育成的肉用型乌鸡新品系集丝羽乌鸡的药用、滋补功能,本地柴鸡的适应性,山地乌鸡的肉用性能等优势于一体,既具有营养、滋补、药用功效,又适应冀西北地区寒冷气候条件,能够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大型肉用乌鸡。根据肉用型乌鸡的特点,将种用鸡饲养期分为育雏期(0~7周龄)、育成期(8~20周龄)、产蛋期(21周龄~淘汰)。商品育肥鸡分为育雏前期(0~3周龄)和育雏后期(4周龄~出栏),商品鸡的饲养管理和种用鸡基本一样,只是饲料配方有差别。现将饲养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育…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养鸡生产中,许多养鸡户在鸡发病后由于管理措施不当,致使蛋鸡的生产性能得不到正常发挥,病愈后产蛋率不能达到高峰或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育雏、育成期管理不当正常情况下,育雏、育成期的管理对鸡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大,鸡体的正常发育是生产性能正常发挥的保证。没有健壮的、符合品种要求的育成鸡,就不会有较高的生产性能的发挥,所以在蛋鸡生产中,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的养鸡户只重视育雏期的管理,获得了较高的成活率,而在体重控制方面,不知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