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该文通过观察江苏兴化农村农业生产的现象,分析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以典型调查及实例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兴化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增加农业补贴,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戴窑镇叶堡村农村劳动力现状出发,分析了农忙时节用工荒、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原因导致农业种植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流转大户的积极性,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应重视农业种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影响,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政策扶持措施上向农业流转大户倾斜,以促进农业健康稳步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趋势。该文从家庭视角出发,针对新时期新情况下农忙时节农村内部劳动力出现雇佣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雇佣方式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完善农村内部劳动力雇佣机制等对策建议,以缓解农忙时节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薛莉娟  胡方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59-14063
以河南省兰考县M村为例,研究了该村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受现代发展主义的影响,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长时间在外务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重,50岁以上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既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粗放化经营,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劳动负担,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土地本地流转,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业收入,吸引青壮年加入,改善农业劳动力结构,是确保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是影响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因素,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企业的发展进程及经济收入。为促进闵行区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总结闵行区农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闵行区农业企业劳动力结构现状及特点,并针对如何提高闵行区农业企业劳动力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劳动力价格上升的背景下,测算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劳动力与农业机械的影子替代弹性,为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基于2015—2017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追踪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水稻生产中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影子替代弹性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比较各生产环节的替代差异并对其中原因进行探究.[结果]价格仍然是水稻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要素需求的重要调节指标;水稻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机械投入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全过程的平均替代弹性为0.33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替代强度逐渐增大;耕地、收割和播种(插秧)三大环节中劳动力和机械的平均替代弹性分别为0.384、0.358和0.315,播种(插秧)环节明显小于耕地和收割环节.进一步探究发现,在播种环节,农户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播种方式不是唯一,直播技术对机插秧有很强的替代性.[建议]合理调控农业要素价格,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机制机制;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形成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同时,在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各生产环节对机械的差异化需求,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李国祥 《农业展望》2011,7(5):31-34,38
2011年,中国农业经济运行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预期农业生产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在偏紧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影响下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但上涨幅度可能降低;在农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总体较好,但化肥、饲料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加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成为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是众所周知的世界性问题,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有重要的影响。通过阐述农业生产主体的年龄变化趋势和老龄化现状,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以及其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与农民长期增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问题都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农业劳动力与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与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得出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农业劳动力转移一些障碍性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业劳动力转移还会在短期内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要从农业、农民、社会等层面出发,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洪义 《北京农业》2011,(3):195-196
了解劳动力转移后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农业机械化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后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辩证、推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要壮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大量转移是我国近40年以来所面临的三农现状,也是未来30年间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种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将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研究将通过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阐述,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量、农业产品结构以及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决策的影响分析,探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冲击的大小,以及这种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利弊,为相关部门制定协调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农业生产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四川省射洪县1981—2010年30a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区域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总产值、降低农业劳动力的使用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129-9131,9156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对当地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上,根据调研数据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外出带来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本身具有替代效应,使得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业产出带来了积极影响;在中观层面上,采用1996 ~2012年彭水县农业从业率与农业产值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业从业率的降低,农业产值反而增加.对此,提出了促进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等增加农业产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探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劳动力转移的困境、条件及方向,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应用"二元"经济理论,分析农业的增长源于农业产业的自身发展,就业的增加及人力资本的积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内部的分工细化、市场的扩大,可以使农业能有效地吸纳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增长。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分工和发展的纬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内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业机械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并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同时指出,为保证社会稳定,需要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机械服务外包现象入手,基于相关理论分析,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广义矩估计(GMM)等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女性化对农业机械服务外包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农业女性化程度加深会明显促进农户选择农业机械服务外包.(2)当户主...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6):1392-1401
Even today, academics continue to debate the effect of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on agricultural output. By considering the dimensions of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production, this study divides the var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ls into three types:(i)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decisions made either jointly by men and women or by men alone while both genders participate in production,(ii) complet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decision-making and the production labor force, and(iii) femi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bor force on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combining or separating decision-making and production in regard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femi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Using follow-up data collected from 2004–2008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we built a comprehensive panel data model to test our hypothese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and fully feminize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s, partially feminized production resulted in lower grain yield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output, especially since heavy manual labor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outsourcing of tasks. The degree of feminiza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when evaluating the purporte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表现出速度快、未富先老、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巨大,不仅造成农业劳动力不足,还限制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同时加剧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对农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应尽力保障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要素的作用力,鼓励农民回乡务农,加强对农业适龄劳动人员的能力培养,充分开发老年农业劳动力资源,加大农业资本投入;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发挥新生产要素——技术、信息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推广农业科技与先进耕种工具,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