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鹅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鹅的生长速度快,性合群,疫病少,易管理,除了幼龄期外,饲料以青草为主,是一项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的农村致富项目。我国是鹅生产大国,尤其是近两年来,养鹅业在全国迅猛发展。2002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2%,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全,有12个品种之多。鹅病在禽病中是最少的,仅有小鹅瘟、蛋子瘟等几种传染病,但自1997年以来,先后暴发流行了几种新的烈性传染病,如鹅副粘病毒病、鹅禽流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以及几年来流行的鹅浆膜炎。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水禽生产大国,尤其是养鹅业,2002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鹅肉总产量92.16%,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全,有12个品种之多。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13省饲养鹅出栏数在6亿以上,2004年存栏数为2.3亿只以上。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养鹅业发展的速度更快,但疾病也不断增加。原来仅有小鹅瘟、蛋子瘟等几种传染病,自1996年之后增加鹅禽流感、鹅副黏病毒病、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鹅呼肠孤病毒感染)、鹅浆膜炎等烈性传染病。在多种鹅传染病中,小鹅瘟、鹅禽流感、鹅副黏病毒病、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鹅浆膜炎等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从过去鹅病少、好养鹅的格局,改变为鹅病多、生物防预制剂少、病死率高、难养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水禽生产大国,尤其是养鹅业,2002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鹅肉总产量的92.16%,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全,有12个品种之多。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13省饲养鹅出栏数在6亿以上,2004年存栏数为2.3亿只以上。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养鹅业发展的速度更快,但疫病也不断增加。原来仅有小鹅瘟、蛋子瘟等几种传染病,自1996年之后增加鹅禽流感、鹅副黏病毒病、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鸺呼肠孤病毒感釉、鹅浆膜炎等烈性传染病。在多种鹅传染病中,小鹅瘟、鹅禽流感、鹅副黏病毒病、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相似文献   

4.
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江苏、浙江等地养鹅地区新发现的一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其病原为副粘病毒。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但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5.
鹅的主要传染病在1997年以前常见的仅有小鹅瘟、鸭瘟病毒感染,蛋子瘟、出败、副伤寒、曲霉菌病等几种,为禽类中最少传染病,有利于养鹅业的发展。但自从1997年以来,在短短5年中,先后发现了鹅副粘病毒病、鹅疫、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病毒性和细菌性烈性传染病。目前可以认为老的传染病不但没有消灭,继续危害,新的传染病也有发生,造成新的危害,改变以往鹅病少,鹅好养的局面,已成为鹅难养的格局,严重地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建业 《中国家禽》2006,28(5):44-47
近几年来,几种新出现的鹅的疫病,严重威胁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中鹅副黏病毒病,继1997年报道发生以来,已成为困扰我国养鹅业的一个重要疫病。本文现对这一疾病发生的历史做一回顾。1鹅副黏病毒病发生的历史1997年7月开始,在江苏扬州附近的郊县养殖户鹅群中  相似文献   

7.
以动态观点防治鹅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鹅业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鹅的生长速度快,性合群,疾病少,易管理,除了幼年期外,饲料以草料为主,是一项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的农村致富项目。我国是养鹅生产大国,尤其是近10年来,养鹅业在全国东西南北中迅猛发展。2002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2.1%,不但产量高,而且鹅品种全,有12个品种之多。  相似文献   

8.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流行于春季和夏季,各个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粘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发病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暴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0.
鹅的传染病在1997年以前常见的仅有小鹅瘟、鸭瘟病毒感染、蛋子瘟、出败、副伤寒、曲霉病等几种,是禽类中患传染病最少的,对养鹅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自从1997年以来,在短短几年中,先后发现了鹅副粘病毒病、鹅疫、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病毒性和细菌性烈性传染病。目前可以认为是老的传染病仍在继续,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所造成的危害不但改变了以往鹅病少、鹅好养的局面,而且严重影响了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暴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2.
鹅的副粘病毒病又叫“鹅的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幼龄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1956年我国发现本病后,先后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流行,造成了巨大损失,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大疾病。近几年,我县养鹅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饲养数量和规模  相似文献   

14.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国内最早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和扬州大学王永昆等发现.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小鹅瘟是一种由病毒所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本病在所有的养鹅国家都有暴发,有的区域呈毁灭性流行。1956年我国首先详细描述了已出现的一种小鹅严重的传染性疾病,1981年方定一和王永坤证明本病是由一种细小病毒引起的,定名为小鹅瘟病毒(GPV)。 由于养鹅业的迅速发展,1986年黑龙江省从南方引入大量鹅雏,致使小鹅瘟在我省较大范围流行。因此,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在我省首次分  相似文献   

16.
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近年来,我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我省已有二十余个鹅场发生副粘病毒病,而且逐渐呈流行趋势。2005年5月2日,兰西县星火乡羊场村刘忠孝养鹅场,从远大禽业公司购…  相似文献   

17.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一种禽鸟共患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以呼吸困难、肿头、流泪、喜卧、下痢、脾脏和胰腺肿大、散布大小不一坏死灶,肠道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结痂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97年7月在我国江苏、广东等地的部分县市雏鹅中首次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夏季,泰安某养鹅场暴发了类似传染病,引起鹅大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鹅副粘病毒病是20世纪末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鹅的烈性传染病。目前,本病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本文着重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制等方面对我国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水禽生产大国,尤其是养鹅业,2002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鹅肉总产量92.16%,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全,有12个品种之多。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养鹅业发展的速度更快。原来仅有小鹅瘟、蛋子瘟等几种烈性传染病,现又增加鹅副粘病毒病、鹅疫(鹅流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等烈性病毒性传染病.在多种鹅病中,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鹅流感对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长期研究鹅病的经验及根据几种疫病的研究结果和几年来临床反馈信息,提供如下免疫程序,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鹅的副粘病毒病又叫“鹅的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I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并且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感染,此病一旦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