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口地区从1976年开始试种粳型杂交稻,经1977~1978年多点试验、示范,1979年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309236亩,1980年种植327000亩,占全市水田面积近20%,平均亩产超千斤,多数田块亩产1000~1200斤。推广的杂交水稻中,黎明 A×C_(57)约占80%左右,其余为丰锦 A×C_(57)。为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夺取大面积高产稳产,根据地区的自然特点,就几年来栽培中摸索的经验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荣兴农场1978年制黎明 A×C_(57)、丰锦 A×C_(57),杂交种1040亩,平均亩产杂交种子402.4斤。1979年又制杂交种746亩,总产320400斤,平均亩产429.5斤,其中,黎明 A×C_(54)制种601亩,总产272700斤,平均亩产453.7斤;丰锦 A×C_(57)145亩,总产47700斤,平均亩产329斤。现将两年大面积制种采取的措施介绍如下:一、根据父母本生育期安排好父母本的播种期。根据恢复系 C_(57)生育期长,抽穗慢,花粉量大的特点,采取早播、早插,促进早生快发。两年来,C_(57)育苗,第一期为4月1日播  相似文献   

3.
营口市在前两年试种示范的基础上,1979年推广杂交粳稻种植31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18.6%。所用组合主要是黎明 A×C_(57),约占80%,其余为丰锦 A×C_(57)。1979年的自然条件,对于杂交稻来说,还是不利的,除春季严重缺水外,气温和日照时数,均较常年为低。据大洼气象资料统计,1979年4~9月的正积温或大于10℃的活动积温值,分别较常年少94℃和113.8℃。从温度  相似文献   

4.
我区自1976年开始试种黎优57杂交水稻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2年种植17.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4.6%。单产1100斤(表1)。八一公社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1981年占水稻面积的65%,1982年增加到80%,连续两年5万亩水稻单产保持1100斤以上。黎优57增产潜力很大,1981年三洪四队种植22.8亩,每亩平均实产1620斤,1982年丰收五队种植40.72亩,每亩平均实产1543斤,还有很多单产1300~1400斤的高产实例。生产实践证明,多种杂交稻,种好杂交稻,是继续提高我区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根据黎优57的品种特性和我区无霜期较短,热量资源较少的特点,制定了以抗寒防低  相似文献   

5.
辽阳市郊区东京陵公社新城大队,1979年搞杂交粳稻黎明 A×C_(57)制种9.76亩,平均亩产杂交种647.5斤,杂交种纯度为98.7%。杂交种与恢复系混合亩产1017.7斤。主要措施如下:一、严格选地、隔离、精细整地。选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地块。制种田三面利用自然隔离,一面采取父本隔离,宽42米。为搞好水稻制种,地块规划成方,精细整平土地,达到寸水不漏泥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在我县大东公社南严大队已试种了两年.1977年在中心生产队试种90亩,平均亩产1158.7斤,比常规水稻每亩增产308.7斤,其中40亩高产田,亩产达1386.5斤.1978年在不同劳力、茬口、肥力水平的10个生产队试种646亩,平均亩产1081斤,比常规稻每亩增产309—322斤,其中中心生产队166亩杂交稻平均亩产1208斤.两年试种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无论早茬晚茬、肥茬薄茬,杂交稻都比常规稻显著增产.现就高产栽培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一年北京郊区在以往旱种水稻经验的基础上,25000亩旱种杂交水稻获得成功。大兴县芦城公社康庄子旱种黎优57杂交稻150亩,平均每亩实产750斤,旱种越富品种60亩,平均每亩240斤;佟场大队80亩杂交稻旱种,亩产750多斤。旱种丰锦亩产240斤;大洼大队30亩旱种杂交稻亩产450斤,旱种京引47亩产350斤。西芦四队旱种地在收割前30厘米土层无潮土,常规稻失收,杂交稻亩产  相似文献   

8.
我区种植杂交稻已有四年,1979年已发展到250万亩。四年来,收成两丰两欠,1976年试种单季杂交稻350亩,平均亩产1100斤;1977年扩至41.7万亩,单产降到758斤;1978年气候条件有利,195万亩平均亩产850斤;1979年受灾单产又降到785.7斤。从目前生产条件来看,约有60%的面积已经具备了亩产千斤左右的条件,但实际产量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9.
在粳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三系配套成果后,自1976年以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对所选配出的第一批优良杂交组合,在省内各稻区,进行了生产试种,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初步总结如下: 一、试种情况及增产效果 1975年粳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选出黎明A×C_(57)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增产显著的优良组合,从1976年起对第一批优良组合在省内进行了生产试种。  相似文献   

10.
汕优63     
汕优S3(珍汕97A×明恢63)是一个杂交籼稻新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83年在全省杂交籼稻新组合联合鉴定试验中,产量名列前矛。我市小区试种表现突出。1984年在全市40多个乡试种,测产面积536亩,平均单产1135斤,高产田块单产1362斤。一般比汕优3号增产2~3%,比汕优6号增产7~10%。该组合亩产11OO斤左右的穗粒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600多亩扩大到1979年的1097.1万亩,占单季中稻面积的55.4%。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与常规中稻相比增产显著。以1978年为例,全省种植杂交稻626万亩,平均单产853斤,常规中稻945.37万亩,平均单产617.5斤,每亩增产235.5斤。国际稻(IR24,IR661等)虽先于杂交稻引入我省,但由于引入时间短加之杂交稻的迅速推广,尚未能在生产上扩大利用,仅作为杂交制种的父本应用。对国际稻的生产性能和高产栽培规律也缺乏研究。但从一些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位的经验看,同样表现出高产稳产我院自1973年种植国际稻IR24及IR661以来,历年平均产量达到1000~1200斤左右,与杂交稻相比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合理控制基本结构的发展,科学地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的过程。生育过程中正确地统一足穗、穗大、粒多、粒饱的关系是争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因此,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施肥和灌溉,是创造水稻高产更重要的环节。过去我们曾进行了以肥、水为中心的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在1978年的试验中,6.66亩黎明A×C_(57)杂交稻,平均亩产为1460.2斤,其中2.66亩创造了亩产1505.8斤的成绩;二亩丰锦品种也达到亩产1369.9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建湖县建阳公社建东大队是稻麦两熟地区.1977年开始试种杂交稻,1978年全大队共种杂交稻1016亩,平均亩产1202斤,比常规稻南京11号每亩增产200多斤,全大队水稻总产比1977年多收31.74万斤,增长17.1%.这个大队1978年杂交稻的栽培方法,主要是采用温室无土秧小苗直栽和小苗寄秧移栽,同时也搞了10%的露地秧.现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和所做的有关试验,对大面积杂交中稻亩产1200斤的栽培技术,作如下分析.一、产量构成因素杂交水稻同常规水稻一样,产量都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所组成.我们调查的亩产1200斤以上田块的平均产量结构如下(表1):  相似文献   

15.
20285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从复虹3号×(辛尼斯×南粳15)的配组中选育出的早熟晚粳糯稻品种.练湖农场1980年引进品比试种,1981年扩种繁殖.(一)产量表现1980年在本场的省区试中折合亩产1130斤,占第一位,比对照筑紫晴1020斤增产10.8%.在省组织的16个优良品系联合鉴定试点中,实收亩产1114斤,居首位.1981年在本场的省区试点中,实收亩产1071.6斤,比对照筑紫晴756.7斤增产29.4%.在本场组织的新品系产量鉴定中,实收亩产1057斤,比对照复虹糯增产18.78%,两个试验产量都名列第一,均达到极显著增产标准.1981年我站示范繁殖21.1亩,实收亩产982斤,比筑紫晴增产20.6%.两年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高产稳产,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较高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6.
1980、1981年在无锡东亭公社春雷二、五队进行日本引进水田农机具试验。两年的总产和单产都超过1979年,且远远超过太湖地区单季稻平均单产水平。试验方面积为390.6亩。1980年水稻总产400,602斤,1981年418,681斤,分别比1979年增产21,013斤,39,092斤即增长5.54%和10.29%;1980年单产1025.61斤1981年单产1071.89斤分别比1979年增加90.11斤和136.39斤,增长9.63%和14.58%,1980年高产田块有42.67亩,平均单产1136.12斤,最高田块单产1240.75斤,1981年亩产1100~1200斤的高产田块有90.63亩,最高田块单产1282.3斤。  相似文献   

17.
江苏上海县新苗农业社1955年曾试种"朝鲜"油菜11.31亩,平均产量126.3斤,比土种"枇杷黄"增产61%,其中2亩平均收215斤,比土种增产174%。当年秋种时"朝鲜’油菜迅速扩大,同时又引种了小面积"胜利"油菜进行对比。1956年夏收时,681.06亩"枇杷黄"油菜,由于毒素病和冻害造成严重缺棵,平均只收到25.8斤,而317.56亩"朝鲜"油菜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于1980~81年在无锡县东亭公社春雷大队第二、五耕作队进行。目的是研究、探讨引进日本农机具的合理工艺和农艺途径,并考核其技术经济效果。1980年在水稻生长期间,虽然遇上阴雨、寡照、低温和强台风等极为不利的条件,“试验方”栽培的390.6亩水稻,1980年仍获得平均亩产1025.6斤的好收成。比1979年单产935.5斤,增加90.11斤,增长9.63%;总产达400602.75斤,比1979年(双季稻约占35%)增长5.54%。其中 IR661和 IR24,142.2亩,单产1024.68斤,5.93亩最高单产达1242.73斤。东亭3号51.9亩,单产1059.19斤,昆稻2号78.2亩,单产1026.71斤,嘉农76—298亩,单产1011.68斤,小品种21.3亩,单产960.94斤。1981年试验方平均亩产1071.89斤,超过1980年,比1979年增产14.585。实践证明,从日本引进的水田农机具,只要机械工艺与栽培农艺相互适应,密切结合,应用于单季稻栽培是能达到高产要求的。  相似文献   

19.
偃师四号是偃师县农科所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的〔(郑引四号×郑州17)×6609〕早代材料中系统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经全省有关单位进行区域鉴定,被评为优良品种。我校从1977—1980年连续对该品种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产量表现三年来,我们在校农场(偃师)高肥水地试验,虽然经历了1977—1978年的干旱、冬暖,1978—1979年的倒春寒和1979—1980年的冬冷、春寒,由于良种良法配套,仍使亩产稳定在900斤以上,最高亩产(1.13亩)达1,030斤。其中1978年亩产966.2斤,1979年亩产937斤,1980年亩产913.5斤。三年共种8.45亩,平均亩产953.2斤,与对照郑引一号相比增产10—15%。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求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在北方粳稻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和增加效应,我们于1981年,在辽宁省营口市稻区进行92亩试验,取得平均增产8~12%的良好效果;1982年又利用飞机航喷和人力机械喷施,都普遍取得良好的增加效果。一、材料和方法试验和示范在统一领导、组织、试验方案下进行。参加单位有营口市、县科委、农业局,省、县科学研究所,省及各县(区)国营农场、公社农科站、农科队等32个单位,40余处,1982年试验示范达3843.7亩。试材以丰锦品种和杂交稻黎优57为主,还有丰锦 A×C_(57)和常规品种沈农1033、初胜、辽粳五号、19—2—1、E—368等。在不同地方、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水平亩产800、1000、1200斤以上田块和不同栽培技术水平条件下进行。分人工喷施和飞机航喷两种。浓度为100、200、300ppm,分孕穗期、开花灌浆期喷施。喷施次数1~3次。共12个处理,以同期喷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