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4月24日,浙江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桐坑茶叶有限公司王加山基地组织召开了2015年茶叶机采机制现场交流会。临海市各茶叶生产企业及茶产业协会成员参加会议。"茶叶机采机制技术示范推广"是浙江省农业厅列为今年全省重点推广的四项茶叶生产技术之一,也是2015年度全省种植业五大主推技术之一。本次会议分析了机采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讨论了机采技术在临海推广的可行性。与会期间,代表们观摩了王加山机采茶生产基地鲜叶机械  相似文献   

2.
提高机采茶叶质量及产量的途径方华春(广东省茶叶研究所·英德·513042)1990年1月由农业部农业司牵头和组织,成立了由6省1市参加的全国机械化采茶协作组,在我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机采试验与推广热潮,机采工作从此跃上一个新台阶。几年来,各地在试验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提高机采茶叶加工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紧张和采摘成本的上升,机械采茶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少茶叶科研部门和茶叶生产单位都在致力于开展茶叶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但目前所研究的多是采茶机械的应用技术及机采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而对机采茶叶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机械适应性的研究却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机采技术的推广。由于机械采茶是一次性采摘,无选择性,采摘批次比手采大大减少,茶叶  相似文献   

4.
机采机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攻方向。本文根据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特点,重点介绍了毛峰形、卷曲形、扁形绿茶,以及优质炒青等几类适合机采鲜叶加工的名优绿茶加工连续生化产线,为相关企业的机采叶加工,乃至今后我国茶叶全程机械化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场是以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营茶场,共有茶园面积2000亩。因茶园面积大,所需劳力多,特别是因采工紧张,粗采滥采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茶叶产量与质量,1995年采用机采,使当年毛茶产量达250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1994年130吨增长92.3%,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高茶场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一、推广机采益处多1.机采可节省劳力,提高功效,降低成本。茶叶生产季节性强,采茶用工多,引进机采后,原来需200多人才可完成的采摘任务,现只需25人左右就可完成,可节省87.5%劳力。机采平均台时产量达400公斤…  相似文献   

6.
针对茶叶行业中存在机采鲜叶加工难的问题,分别从鲜叶分级分类加工和在制品分级分类加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次提出提档加工、分级加工和组合加工3种机采鲜叶加工模式;并结合名优绿茶的特性和茶叶机械的特点,以机采鲜叶为原料,创制出4种不同外形的典型名优绿茶配套生产工艺及参数。  相似文献   

7.
机采茶树采摘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机采茶树开采时期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所以,研究其采摘适期,是机采茶树栽培技术中一项重要内容。六十年代初期,日本簗赖好充等人曾作过机采适期的研究,提出驻芽率达80%时开采最好,我国尚无这方面的资料报道。茶叶  相似文献   

8.
机采茶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机械化采摘是解决"采工荒"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但机采茶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对机采茶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机采试验的开展新昌县是浙江省重点产茶县之一,早在70年代后期,全县就有条植新茶园6万亩,产量接近2500吨(5万担),且每年以300吨的幅度递增,采茶劳力的供需矛盾开始暴露,实行机械采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那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厅要选择机采的试点,由于该县在70年代全面推广了春茶留大叶采的采摘方法,茶园面貌较好,于是,1978年春  相似文献   

10.
鲜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占用劳动力最多的环节。当前,我国名优茶的生产发展因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而受到制约,名优茶实施机采成为必然趋势。培育适宜机采的良好树冠对鲜叶质量的提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茶树树冠形成规律、机采茶园树冠特征及品种筛选、树型修剪、采摘制度与施肥水平等机采树冠培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机采树冠培育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机采是茶叶生产的根本出路,如何培育出高产优质并适宜机采的茶园已成为现阶段茶叶工作者的中心工作之一。本试验就是根据叶面肥能促进芽叶生长等特点,将它应用于机采茶园,探讨其对机采茶园的效果。试验地设在浙江省金华县孝顺农场,土壤为红壤土,试验地为1981年3月种植的三行条栽密植茶园,茶树品种为本地群体种,树高70cm,树幅125cm,常年产量在250kg/亩以上。试验面积为1.08亩,共设4个处理:喷施宝区,每  相似文献   

12.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秀铿等主持的“机采茶树栽培技术研究”,经过12年的探索,提出了适应机械采茶的树冠形状、修剪制度、适采品种、采摘适期、机械选型等配套技术体系。1986年11月25日,省农科院组织了国内同行专家、教授对此进行了鉴定。专家教授们一致认为,该研究第一次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茶园管理与机械采茶的相应关系及其基本规律,是机械采茶研究上  相似文献   

13.
茶园机械化采茶的利用和推广,给茶叶生产带来又一次技术革新。但现在机采茶区的采制普遍还是按传统方法进行,使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质量下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实,机采的鲜叶综合质量比大批人工采摘的高,只要合理利用机采,杨长避短灵活掌握,就能更好发挥其优势。1.掌握适采期。这是保证鲜叶“匀度”的关键,因机采茶园芽梢抽发相对整齐,乌龙茶区春秋茶在芽消80%达到中开面,夏暑茶达60%时即可开采,避免因芽叶太嫩产量不高或太成熟影响品质。2.选择最佳时间。机采速度快,应利用一天当中的最佳时间内进行作业,…  相似文献   

14.
机采茶园是指大宗茶类使用机械采摘的茶园。实行机采是节约用工,降低采摘成本,保障大宗茶类品质,提高茶叶产量的高效低耗生产技术。但目前的采茶机只适合于采摘大宗茶类,名茶还是要用手工采摘。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名茶需求量增加,名茶的生产已成为部分茶场的重要项目。怎样处理好机采与名茶生产的关系,机采园能否采摘名茶、怎样实现机采茶园的名茶优质高产、采摘名茶后又怎样进行机采等等一些问题已成为当前许多茶场在生产上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依据试验结果与生  相似文献   

15.
周海东 《茶叶》2011,37(3):160-162
莲都区,茶叶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茶叶鲜叶遗留树上与采摘劳动力缺乏和生产成本攀高与经济收入降低等矛盾日益突出,改变山区高坡度山地茶园传统培管方法突显重要。笔者通过山区高坡度山地茶园机械采摘的栽培管理和适合机采的树冠培育,茶园机采时间和留养关系,第二年春名优茶采摘时间与秋季机采的关系等试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我场茶叶机采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园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是茶叶生产经营者不懈的追求目标。高产是基础,优质是前提,高效益是目的。从栽培管理技术的角度看,如何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鲜叶质量,以提高品质,为茶叶加工提供优良的原料。在当前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的情况下,增加机械化采茶的作业力度,培育高标准机采茶园具有普遍意义。我场自一九九三年起试行机械化采茶,由始初的2公顷扩大到一九九七年的70公顷,经过几年的推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积累了机采茶园管理的一定经验,为继续扩大机采面积打下了基础。现根据我场近几年的机采生产实…  相似文献   

17.
机械采茶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手工采茶质量下降,采摘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不少科研、生产单位在机采茶园栽培管理等方面研究甚多,而在机采鲜叶加工和适应机采鲜叶加工机械等方面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与机采鲜叶相适应的加工技术,是推广使用机械采茶的又一重要课题。笔者现将近两年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致使农村劳力日趋紧张,给茶叶生产带来了采茶难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机械化采摘。本试验主要探讨机采的质量问题,为采茶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林  曾红军 《中国棉花》2008,35(11):12-12
近年来新疆的机采棉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兵团地区发展尤为迅速.2005年新疆建设兵团种植机采棉13.3万hm2,其中,石河子垦区3.6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机采棉区.2006年新疆建设兵团机采棉播种面积已达17.3万hm2.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于2006年引入一个乌兹别克斯坦的机采棉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并对其生长发育特性进行观察、研究,为选育适合本区栽培的机采棉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工采制、劳动强度大。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采茶劳力紧缺矛盾日益突显,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茶叶无法采下的局面,采摘已成为影响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机械化采摘代替手工采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通过机采机制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毛峰茶、香茶、勾青绿茶以及乌龙茶等茶类逐渐开始尝试机采机制的加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对而言,扁形绿茶对鲜叶的要求较高,通常扁形茶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