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菌液体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珍稀药用真菌桑黄菌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分相对简单的1号液体培养基有利于桑黄菌的生长,pH值以6.50为宜或采用自然pH,培养基装量以摇瓶体积的60%-65%为宜,一级种菌龄以7d为宜,还可以向摇瓶中添加玻璃殊等使菌丝分散,促进菌丝断裂和增殖。  相似文献   

2.
吴锦文 《食用菌》2007,29(5):51-51
贝叶多孔菌(Grifola frondosa)又名灰树花,它的子实体中含有多种有益的生物(生理)活性物质,是一种蕈菌类"健康食品"。Mizuno等(1995)报道了从贝叶多孔菌获得的葡聚糖具  相似文献   

3.
尤雅  贺新生  姚珂 《食用菌》2014,(4):10-12
试验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对开裂轮层炭壳菌菌丝体生长条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C源、N源、无机盐、pH、装液量分别为葡萄糖、酵母粉、磷酸二氢钠、5、50 mL/250 mL。该菌菌丝在发酵第14天时达到发酵终点。  相似文献   

4.
冬虫夏草菌液体发酵培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及培养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所分高培养的菌种和选出的液体培养基S31、a,在pH5.5、装量40%、温度18-20℃,转速100-12r/min,培养时间96h的适宜条件下,菌丝产量最高,菌丝于重达到0.028g/mL左右。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天然的资源极为有限。为了满足需要 ,进行虫草的菌丝培养是目前工厂化制约的首选。笔者从 1993年从福州洪山制药厂引进了中国拟青霉 PaecilomycessinensisChen,XiaoetShi (spnov) ,即一种冬虫夏草的无性型[2 ] 。通过液体培养 ,进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的原料生产[3 ] ,干燥后即可用于制药。现将液体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菌种生产1.1 培养基配方 ①常规PDA培养基 ;②蚕蛹 2 % ,葡萄糖2 % ,磷酸二氢钾 0 .1% ,硫酸镁 0 .0 5 % ,酵母粉 0 .3% ,琼脂2 % ;③马铃薯 2 0 % ,…  相似文献   

6.
桑黄菌液体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桑黄菌液体发酵过程中不同培养条件对桑黄菌丝生长量的影响,筛选出桑黄菌液体发酵的最适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适液体发酵条件为初始pH6.5,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100mL/300mL三角瓶,旋转频率为150r/min,摆振幅度Φ26mm,28℃恒温培养7d。10L发酵罐发酵7d后,平均菌丝体干重达到12.20g/L。  相似文献   

7.
中国冬虫夏草菌液体发酵工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对冬虫夏草菌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研究.以中国被毛孢YS-08-4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筛选出中国被毛孢菌YS-08-4菌株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并建立了回归数学模型.中国被毛孢YS-08-4菌株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氮源A 60%,KH2PO4 0.23%,氮源B 2%,葡萄糖2.71%的组合为本项试验中最佳组合.冬虫夏草菌丝产量的优化数学回归方程为:Y=10.81121+1.72692X1+0.96675X3+0.68242X4-0.32857X42+0.53412X2X4-0.46237X3X4  相似文献   

9.
以发酵液的多糖含量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液体发酵的接种量、培养基装量及培养基初始pH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桦剥管孔菌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5%、500mL三角瓶装200mL液体发酵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自然条件下,发酵6d时,发酵液中多糖含量最高(28.75%).  相似文献   

10.
广叶绣球菌是近年来实现工厂化栽培的一种珍稀食药用菌,液体培养可缩短其制种时间。试验通过测定菌球密度、菌丝生物量等指标,研究脂肪酸、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外源添加物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的作用,结果表明:加入2g/L的油酸和体积分数为0.2%的甲醇对菌球直径、菌球密度和菌丝体生物量均有一定促进作用;0.5 g/L橄榄油和0.4 g/L花生油能显著提高菌球直径和菌丝体生物量;添加4 g/L Tween 80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菌丝生长,在培养初期(3天)添加能获得较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猪苓生长土壤与自然土壤(非猪苓生长土壤)中微生物区系,从猪苓生长土壤和自然土壤中各自分离得到6种主要类型的菌,猪苓生长土壤中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的菌落数较多,霉菌次之,放线菌、酵母菌较少。自然土壤中细菌的菌落数较多,放线菌、酵母菌、霉菌次之,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较少。猪苓生长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数比自然土壤高3个数量级,固氮菌高2个数量级,霉菌高1个数量级,而放线菌、酵母菌和细菌则低1个数量级。而后又从2种土壤中各自分离纯化出5种已知的霉菌,分别为青霉属、交链孢霉属、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以及未鉴定出的其他霉菌,并且猪苓生长土壤中各霉菌数量都高于自然土壤,青霉属最为明显。猪苓生长土壤中合理的微生物比例,对猪苓人工种植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猪苓菌丝液体培养及富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Fr.)菌丝进行了液体培养及富集锌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22℃,PH7.0,振荡速度150r/min。培养基中锌添加量为40mg/kg时,猪苓菌丝的生物转化量及菌丝体富锌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灰树花总糖提取和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不同浓度及温度的NaOH浓液对灰树花总糖提取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灰树花总糖的成分,为今后灰树花总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香菇液体培养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单因素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香菇液体培养基的碳、氮营养源以及最佳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筛选出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麸皮,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80%、麦芽糖3%、MgSO40.15%、KH2PO40.1%;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5.5,摇瓶装液量100 mL/250 mL,接种量15%,摇瓶转速160 r/min。该研究为香菇液体发酵生产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猪苓是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系统地讲述了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栽培的注意事项及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灰树花深层发酵及菌丝体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灰树花菌丝体的深层发酵及有效成分提取和分析。分别从菌丝体及发酵清液中提取得到了灰树花多糖和胞外多糖 ,同时还测定了菌丝体成分 :灰树花多糖 7 82 % ,蛋白质 2 1 7% ,总糖 5 7 2 % ,灰分6 0 5 % ,其中菌丝体灰树花多糖及总糖含量明显多于子实体。  相似文献   

17.
设施油桃根系生长及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根窖法研究了设施栽培条件下曙光油桃根系与地上部生长之间的相关性。升温后30d,地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出现新根,升温后40~50d出现一次小的发根高峰,此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停滞期。新根大量发生是在升温后70~100d,地温在13~15℃之间,此期的发根量约占整个扣棚期间发根总量的2/3。根系集中分布于20~60cm的深度区域内,各个土层的新根生长呈交替现象。根系生长与地上部新梢和果实生长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前期主要争夺贮藏营养,而后期则主要争夺光合产物。  相似文献   

18.
设施栽培对油桃营养生长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志强  牛良  刘淑娥 《果树学报》2002,19(2):98-103
设施内油桃的树体生物量(未含果实)较露地增加66.2%。单株全年新梢总长度增加1.0倍,总叶面积增加87.1%,比叶重(SLW)减小,根冠比下降。设施栽培加剧了新梢生长和果实生长对光合产物的竞争。果实生长对设施栽培的反应主要表现在Ⅰ期、Ⅲ期延长,Ⅱ期缩短,果实整个发育期延长10~15d,各期平均长度(天数)与夜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0.9150)。设施栽培使果实普遍增大,主要原因是果实生长Ⅰ期设施内夜温较低,促进果肉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19.
半免耕栽培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半免耕栽培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试验选用富贵6号为材料,通过测定传统栽培和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株高、茎鲜质量、叶片数及叶鲜质量等地上部营养生长和根系生物量、根的分布情况、根冠比等7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定植至摘心期间,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株高、茎鲜质量、叶片数及叶鲜质量在各阶段均优于传统栽培番茄相应阶段的表现;摘心后,半免耕栽培番茄的茎鲜质量、叶片数及叶鲜质量与传统栽培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半免耕栽培优于传统栽培。(2)半免耕栽培番茄的根系生物量以及0~20 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均高于传统栽培,根系分布明显偏于浅层。  相似文献   

20.
为创新生姜栽培技术模式,以传统遮光栽培和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弥雾栽培对姜田小气候及生姜生长、产量和叶片水气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弥雾栽培可通过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植株冠层气温及叶温,增大叶片气孔导度,显著增强叶片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弥雾栽培生姜植株地上部生长量虽不及传统遮光栽培,但根茎生长量较大,产量可达2688.68kg·(667m2)-1,较裸地栽培增产31.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