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稻瘟病菌产生的粗毒素处理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研究水稻品种间对稻瘟病菌毒素的抗性差异的结果表明:用粗毒素浸泡处理发芽后的稻种,不同品种(系)的根、芽生长受抑制程度无显著差异。而稻种根、芽受毒素抑制的程度与处理时间、毒素浓度成正比.不同品种(系)的稻苗心叶与稻穗部对稻瘟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与其对产毒菌株的抗性反应基本一致.抗产毒菌株的品种(系)受毒素的毒害较轻,感产毒菌株的品种(系)受毒素的毒害较重.分别用同一菌株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及其产生的粗毒素测定,以粗毒素作选择压力所得水稻突变体后代与其亲本的抗性存在差异,其苗叶或稻穗对粗毒素及产毒菌株的抗性明显比其亲本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根冠细胞法测定稻瘟病菌粗毒素的致病性及其离体筛选水稻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致病毒素对水稻根冠细胞死亡率的影响,不同小种之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外源激素和外植体基因型是影响水稻成熟胚离体培养力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效率以全程筛选法优于继代筛选法。建立了一个新的筛选体系,它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避免丧失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能力,再生植株育性较好,并应用于水稻改良,获得了一批抗稻瘟病株系。同时对如何完善试验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稻瘟病变异体离体筛选及在育种中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水稻成熟胚、花药等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在继代和分化阶段附加5种不同浓度的稻瘟病菌粗毒素进行胁迫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在诱导过程中诱翕率差异显著:在继代和分化阶段,毒素浓度的变化对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影响很大,处理差异显著;粗毒素浓度在30%和40%之间,达到或接近愈伤组织最大耐受范围,选择效果好;利用筛选的抗稻瘟病变异体材料进行常规选育,获得了抗性得到提高的两个稳定品系辽农2号和辽农7号,抗病性较原品种提高了1-3个等级,水稻抗稻瘟病变异体筛选技术在育种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Hm—毒素——根冠细胞测定法中,处理的温度,离体根冠细胞的浓度,毒素制剂的pH值和光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和Hm—毒素诱致根冠细胞死亡的结果。试验证明:在低温,有光照和偏酸性的基质下获得的测定结果不理想,而黑暗25℃下处理12个小时,离体根冠细胞浓度为1000个/ml,毒素制剂的pH值为7.0左右时测定最宜。试验还发现,虽然改良Fries培养基中的酒石酸铵,NH_4NO_3和NaCl诸组分会影响玉米根冠细胞的存活,但用这种培养基制备的培养物滤液诱致的玉米根冠细胞死亡仍比病叶提取液强。此外,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根冠细胞其自然存活率的差异也很大;测定的时间须控制在12小时以内。可见,进行定量的Hm—毒素生物测定,严格地控制上述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稻瘟菌粗毒素对冈优725离体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水稻在不同稻瘟菌毒素处理下的生理反应,探索快速、简便地检测水稻材料稻瘟病抗性的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稻瘟菌的粗毒素对冈优725离体水稻叶片进行处理,分析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可溶性蛋白(SP)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毒素浓度对水稻离体叶片的防御酶系有明显的影响,SOD和POD在毒素处理下均表...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细胞微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知稻瘟病菌也能产生致病毒素,稻瘟病菌90-2菌株产生的毒素,对"野败型(W)"雄性不育细胞质具专化致病作用.本文用此毒素对水稻根冠细胞处理后,进行微丝标记,对毒素与微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将玉米同核异质体不育细胞质CB37及其正常保持系NB37的离体根冠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质量浓度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诱导,1组用pH6.5PBS诱导作为对照,诱导时间分别为1h、4h和7h。然后采用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复染和Hoechst33258染色3种方法检测玉米根冠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HMC毒素诱导玉米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只能检测出活细胞和死细胞,且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CB37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NB37;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CB37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值70.2%,而NB37仅为36.7%;经Hoechst33258染色后,CB37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达到最大凋亡率为74.5%,而NB37为30.7%。专效性HMC毒素对C细胞质敏感,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且其凋亡率随...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稻瘟病菌对杂交水稻光系统的毒害机制。【方法】采用ZA10、ZA14、ZA18、ZC11 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粗毒液浇灌水稻植株,探讨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素对不同生育时期冈优725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流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o)、叶片表观量子效率(α))的影响。【结果】稻瘟病菌毒素处理后,冈优725叶片的光系统受到破坏,Fv/Fm、Fv/Fo、ΦPSⅡ、ETR、qP、qN、α显著降低,而Fo显著升高。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素的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毒素对水稻光系统的影响作用增强,其中ZA10毒力最强。【结论】稻瘟病菌毒素能引起水稻叶片类囊体膜受损和反应中心破坏,光合电子传递效率降低,光保护能力削弱;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水稻生育时期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孕穗期对毒素最敏感,在拔节期最耐受。  相似文献   

9.
用我区的稻瘟病菌株按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宁夏地区的水稻主栽品种.结果表明我区水稻主栽品种对来自我区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具有不同的抗感反应,且苗期与成株期抗性反应不同.不同品种苗期抗菌率变异范围较广,且总体上抗性不强;成株期抗菌率均较低,表明我区水稻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较弱.总体上来说,我区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不强.  相似文献   

10.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C、N细胞质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诱导同核异质体玉米的离体根冠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方法]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结果]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Mo17-C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Mo17-N.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7 h时,M017-C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68.7%,而Mo17-N仅为29%;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下,Mo17-C也于7 h时达最大凋亡率,为57.3%,而Mo17-N为27.7%.[结论]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的.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 33258染色相比,两者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温室人工接菌法探讨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程度因水稻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对水稻品种温室苗瘟抗性率与田间叶瘟抗性率、穗颈瘟抗性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表现正相关关系(r=0.5435),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穗颈瘟抗性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83**,p<0.01),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与穗颈瘟抗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22*,p<0.05)。因此,认为利用可控温室代替田间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是可行的,而且根据苗瘟、叶瘟的抗性鉴定结果推测穗颈瘟的抗性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致病力不同的3个水稻纹枯病菌株在改良的Richard培养基中培养能产生毒素,培养液过滤后经灭菌、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和浓缩得到粗毒素。用3种毒素处理不同类型的水稻种子,测定发芽率、对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致病力菌株产生的毒素毒性差异明显,3个菌株粗毒素对不同类型水稻种子的发芽率、胚根和胚芽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率越高能力越强。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在同种毒素相同浓度下受到的抑制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用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具有毒害作用,表现为降低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生存率.稻瘟病菌孢子能在不同抗性的水稻愈伤组织上萌发定殖并侵染细胞.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不论抗性如何,其愈伤组织与稻瘟病菌都呈亲和性,没有专化性表现.在愈伤组织水平上以稻瘟病菌粗毒素为选择压筛选抗病个体,可能无效.  相似文献   

14.
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不同稻瘟菌株粗毒素对杂交水稻生理影响的差异,以稻瘟菌XP、MY菌株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浸根处理水稻冈优725和B优827的幼苗,并对其防御酶POD和可溶性蛋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稻瘟菌2个菌株的不同毒素浓度均对水稻幼苗的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影响,POD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高浓度的毒素处理后,2个水稻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的推移明显降低,但是B优827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冈优725,其POD变化与冈优725相比较平缓;B优827对稻瘟菌粗毒素的耐受力强于冈优725。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对水稻幼穗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幼穗愈伤组织初始发生时间显著被延迟,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延迟作用更强,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各处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低于对照,但低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对植再生有促进作用,品种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成活率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降低愈伤组织的成活率。猪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愈伤组织的毒害作用,可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到,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害程度趋于严重。可引起水稻愈伤组织细胞质壁分离、线粒体双层膜与嵴模糊、线粒体空泡化、质膜断裂等受害情况。不同抗性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受害程度,感病品种较抗病品种对稻瘟菌毒素敏感,细胞结构受破坏较重。  相似文献   

17.
在吡虫啉胁迫下,探讨其对水稻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钾等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吡虫啉对水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浓度吡虫啉处理,丰优香占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不同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丰优香占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武粳15则显著低于对照.吡虫啉对水稻矿物元素的吸收有显著影响,施药后同一元素在不同品种中含量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稻瘟病突变体筛选初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稻瘟病病原菌粗毒毒提取液为选择压,对水稻进行抗病的筛选。结果表明:粗毒素提取液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毒素浓度提高而增强,且品种间差异显。采用诱导与分化培养基均含毒素的处理方法筛选效果较好,毒素筛选的愈伤组织与对照相比,PAL酶活,POD酶活显增强;POD同工酶酶谱中有新增谱带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半干旱地区如何节水种稻,试验以垦稻12和龙粳21两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湿润、间歇和常规灌溉),通过田间小区对比,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株高降低,有效分蘖茎数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其中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最高,垦稻12和龙粳21产量分别较常规灌溉增产22.8%和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粳稻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较感病主栽品种“辽粳454”作为研究材料,以稻瘟病病菌粗毒素为选择压,进行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筛选,以期获得优良粳稻品种的抗病系。试验结果表明:经粗毒素处理后,对粳稻种的胚根、胚芽、愈伤组织成活率及愈伤组织分化率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愈伤组织在生植株的抗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