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与麦后复播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实现了对地区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培肥地力和轮作倒茬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随着一年两熟栽培技术的日益进步,两熟作物单产也逐年增多。文章在分析山西晋中地区冬小麦种植特点、优势和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探讨了麦后复播玉米的经济效益,以便为麦后复播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在黑土区实施免耕的可行性,探讨了免耕下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用连续1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评价免耕、秋翻和垄作3种耕作方式以及玉米连作(C-C-C)、玉米—大豆轮作(C-S)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C-C-S)3种种植方式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轮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明显,3种耕作方式下C-S轮作均显著高于C-C-S和C-C-C。C-S轮作方式下,免耕的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秋翻和垄作的接近或略微偏高;免耕玉米的经济效益比秋翻和垄作分别提高了18.7%和3.2%,免耕大豆的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秋翻和垄作(P0.05)。在干旱年份,免耕方式下的C-S轮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比C-C-S和C-C-C明显提高。C-C-S和C-C-C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耕作和种植方式相比,免耕和C-S轮作相结合是黑土作物高产和经济高效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3.
<正> 胶州市位于青岛市区的西北部,属缓坡丘陵区,缓坡岭地和微斜坡地面积大,适于种植小麦、玉米、甘薯和花生.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于1984~1986年对不同作物的轮作方式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证明麦薯油轮作在当地旱作中具有优势.现将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两种方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江稻田三熟种植方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1991~1994年连续3年的试验资料,对沿江稻田多熟制不同的同种植方式的产量,能量平衡,养分和有机质平衡,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栽培技术后的麦/玉-稻三熟制,即新型麦/玉-稻种植方式,较常规麦/玉-稻三熟制和常规麦-稻两熟制在生态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产量高、作物收获种类多、复种指数高等特点,多元多熟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的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围绕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农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沼气作物的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拓展沼气工程物料来源。以能源玉米(先玉335)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地甲烷产量的情况,探索能源玉米土地高效利用的最适种植模式。结果表明:①能源玉米的收获期不同,其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不同,且蜡熟期收获的比乳熟期收获的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②能源玉米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的与一年两季播种乳熟期收获的两季累计相比较,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③能源玉米生长期内的气候条件对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有较大影响;④从种植及相关成本分析以及结合土地甲烷产量,该地区用于沼气物料的能源玉米种植模式采用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更适宜,从而可获得较高的收益。⑤能源玉米(先玉335)作为产业沼气作物其最适收获时期为植株干物质含量35%~40%。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福稻99、华夏香丝和黄华占)和4种栽培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研究了栽培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福稻99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比华夏香丝与黄华占高,分别为10 957.09、8 315.82 kg/hm2,适合在咸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飞机直播和人工直播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比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高,且与人工直播相比,飞机直播省时省工,因此,从轻简化栽培来看,飞机直播方式可在咸宁市推广。  相似文献   

8.
在种植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垄中单作一行玉米,设置玉米的株距为60、80、100、120、140 cm,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研究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与半夏间作时对两种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株距120 cm时半夏产量最高,为2 973.33 kg/hm2;玉米子粒产量随株距的增加而降低,最高为X60处理,子粒产量达2 690.91 kg/hm2;半夏-玉米两种作物经济效益最高为X120处理,达80 816.76元/hm2,比CK高8.06%。鄂北地区种植半夏时间作株距120 cm的玉米,半夏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棉花是南阳盆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万hm2,其中冬小麦套种移栽棉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马铃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又一高产、高效作物,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在原模式预留的棉花带采用地膜覆盖间作一茬菜用型马铃薯,5月中旬马铃薯收后移栽棉花,该模式比传统冬小麦套栽棉花模式,可多收一季马铃薯,变一年两收为三收,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现将麦、薯、棉一年三熟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产值、生产成本投入等统计数据,对间接碳排放(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部分计算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分析各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一熟模式中中稻碳足迹最高〔947.8 kg/hm2(CO2-eq)〕、早稻最低〔927.4 kg/hm2(CO2-eq)〕,各地区中稻碳足迹以浙江最高〔1 057.3 kg/hm2(CO2-eq)〕、海南最低〔747.8 kg/hm2(CO2-eq)〕;一熟、二熟、三熟种植模式平均碳足迹分别为939.0、2 910.1 和 3 961.8 kg/hm2(CO2-eq),农资投入中以肥料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 60.2%;不同种植模式中,三熟模式产值最高、为 13.0 万元 /hm2,早稻的成本利润率最低、为 -11.2%;各模式碳足迹和生产成本构成相似,但是各因子占比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是肥料和劳动力。【结论】三熟模式产值最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有较好作用,但其碳足迹也比一熟、二熟模式高。碳足迹和产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三熟模式平均单位净利润碳足迹最低。减少化肥使用量是降低南方双季稻区碳足迹的关键途径,而降低人工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在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建立春玉米为中心的多元多熟高产高效新型种植体系为目标 ,设置了玉 豆同钵苗两段覆膜、玉 豆同钵苗露地移栽、玉 豆分行两段膜间栽 3种玉 豆复合种植方式和纯种植玉米、毛豆 5个处理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对比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复合种植方式的条件下 ,春玉米、春毛豆两作物的收获产量 ,群体的光合面积效应 ,能量投入、产出及能量产投比 ,土壤有机质形成量及N、P2 O5 、K2 O等养分平衡 ,以及产值、成本、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边际成本报酬率等经济效益指标 ,结果表明 :在不降低现行春玉米种植密度 (82 5 0 0株 /hm2 )的前提下 ,通过两段膜技术 ,实现玉 豆同钵苗方式、玉 豆分行间栽方式 ,都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宁南半干旱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可使作物产量增加,水分利用 效率提高,特别是当季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而经济效益则在不同作物间存在较大差异。2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长、生产潜力大的作物产量增幅较大,且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5种作物产量增幅依次为玉米>谷子>小麦>豌豆>糜子,玉米为首选种植的作物,糜子、豌豆则不宜采用该方法种植。  相似文献   

13.
所谓套种就是把几种作物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播种。套种技术可以充分的利用空间,延长对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利用。小麦套种花生,能够提高两种作物的产量,增加作物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小麦套种花生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典型调查与统计分析表明,鲁西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方式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域顺序为高坡地>河滩高地>平、窪坡地>背河槽状窪地,在前者区域上种植作物,可比在后者区域上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各种作物中,小麦、棉花高产、稳产,对地形类型和土质适应性强,应扩大种植面积,突出其优势。小麦——玉米两熟方式产量高而不稳,但对土质的适应性较广.小麦——谷子产量虽略低,但稳定性较强,在土质较重的土壤上纯收入高于土质较轻的土壤。小麦——大豆在河滩高地的产量高,纯收入也高,对土质的适应性较广。  相似文献   

15.
研究广西山区玉米不同单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找出最佳单行种植模式,为广西山区玉米合理和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玉米主推品种正大999、正大619和宜单105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玉米产区进行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重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试验所用三个玉米品种产量之间的差异、品种和种植方式的互作差异和不同种植方式之间的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单行单株种植方式平均产出投入比最低,仅为6.18;单行三株种植方式平均产出投入比最高,其值为8.61;单行双株种植方式的平均产出投入比介于这两者之间,其值为7.64。单行三株的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河北农业》2011,(5):29-30
平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30133.33hm。,主体作物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种植面积16666.67hmz,玉米种植面积14666.67hm。,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90.59%。钾作为肥料三要素之一,对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方式下,如何合理施用钾肥已成为我们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玉米5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不同,玉米的产量、果穗性状、植株性状,根系分布范围和数量、叶面积大小和保绿期等不同。玉米实行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保证了玉米沿着最佳的生物学轨道生长发育,比其它几种移栽方式和直播增产显著,产量达620.9kg/667m^2。比玉米单行大窝直播(对照)增产59.3%。  相似文献   

18.
研究广西山区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找出最佳双行种植模式,为广西山区玉米合理和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玉米主推品种正大999、正大619和玉美头105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玉米产区进行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三个玉米品种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地点间产量差异显著,品种和种植方式的互作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极显著。双行双株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低,仅为5.84;双行三株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高。其值为6.23;双行单株种植方式的产出投入比介于这两者之间,其值为6.06,双行三株的种植方式产出投入比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玉米种植模式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2.7m带宽的麦玉玉模式两年平均产量为1258.1kg/667m^2,比麦玉一年两熟平作增产20.19%。突破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667m^2产吨粮的格局,并且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平原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对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原理及保护性耕作的历史与发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播种、出苗、田间杂草、作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的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