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竹种子育苗可以在短期内提供量急需的造林苗木,且实生苗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运输方便等优点。本文对毛竹种子育苗期的选择、浸种催芽、穿苗移栽、田间管理、竹苗出圃及包装运输等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毛竹种子育苗可以在短期内提供大量急需的造林苗木,且实生苗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运输方便等优点。本文对毛竹种子育苗期的选择、浸种催芽、芽苗移栽、田间管理、竹苗出圃及包装运输等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广西柳州地区林科所于1963年开始进行毛竹(楠竹)种子育苗和造林试验,近几年已获得显著进展。他们的实践证明,毛竹实生苗可塑性大,起苗、运苗和种植都很方便,成活率高,种后5~6年便可成材(胸径6厘米以上),同时成本可降低90%以上。毛竹实生苗地下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要求土壤疏松湿润。幼苗怕涝、怕冻、怕旱,宜选择半阴半阳、坐西向东的坡地作圃地,并要求排灌方便,土壤以酸  相似文献   

4.
毛竹造林的成功与否,不但与该造林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因子有关,最关键的是苗木质量决定了造林成活率。下面谈谈毛竹移竹造林母竹苗在苗地的几点选苗起苗要点:  相似文献   

5.
毛竹不同种苗类型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以母竹无性苗和Ⅰ级、Ⅱ级毛竹实生苗为试材,探讨不同竹苗类型的造林效果。造林第3年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林分在新竹数、地径、冠幅、枝盘数和单株叶片数等5个性状,与母竹无性苗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Ⅰ级、Ⅱ级实生苗当年新竹数均显著优于母竹无性苗7.2~9.4倍,冠幅较母竹无性苗大90.6%~107.2%。林分郁闭度高达O.77~O.82,为毛竹实生苗林分的26.9%~28.7%。地径、枝盘数和单株叶片数3项指标均为母竹无性苗优于实生苗,枝盘数显著大于Ⅰ级、Ⅱ级实生苗;单株叶片数显著大于Ⅱ级实生苗,与Ⅰ级实生苗比较并不显著。地径与Ⅰ级、Ⅱ级实生苗比较均不显著。母竹无性苗虽然胸径、全高、枝下高大于实生苗,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立竹密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3项指标差异巨大,Ⅰ级、Ⅱ级实生苗立竹密度分别比母竹无性苗大7.4倍和9.2倍;叶面积指数分别大4.49倍和3.06倍;生物量分别大5.5倍和8.8倍。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毛竹实生苗造林苗木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规格毛竹实生苗造林3年生试验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毛竹实生竹苗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地区性、苗木优质性、生产可行性、经济许可性、综合代表性等因素,制订了安徽省毛竹实生苗标准。生产实践表明,该标准对促进和提高毛竹育苗技术水平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促进了毛竹实生苗造林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比较黎蒴扦插苗与实生苗苗期和造林后7个月及31个月的生长情况,发现黎蒴扦插苗多个性状优于实生苗;造林初期,实生苗生长较快,生长明显优于扦插苗,扦插苗蹲苗期较长,但后期扦插苗生长可以超过实生苗。从目前情况来看,黎蒴扦插苗造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区自60年代后期以来推广毛竹实生苗造林的实践证明,用实生苗造林种苗来源丰富,挖苗、包装、运苗、种植省工方便.成活率高,成本低。该技术推广范围逐年扩大,不仅在原有毛竹分布的地方发展,而且已扩大到原来没有毛竹分布的地、市,如河池、钦州等。在母竹缺乏的地区,用实生苗造林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途径。但由于毛竹种粒较少,幼苗纤细,一般苗高30-50厘米,地径0.2-0.3厘米左右,造林后径粗增长缓慢,要八九年甚至十多年才能成材,影响了一些群众用毛竹实生苗造林的积极性。怎样促进实生毛竹林径粗生长呢21.选用良种壮苗:…  相似文献   

9.
依据相同立地条件下同龄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实生苗造林保存率比扦插苗高,但两者均高于90%;2)扦插苗的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苗大;3)扦插苗及实生苗高生长和径生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扦插苗表现出“高胖”的形态特征,而实生苗倾向于“矮胖”。  相似文献   

10.
1970年冬,我们引进了毛竹种子和毛竹实生苗,进行毛竹种子育苗和实生苗造林。三年来,原育的实生苗和栽植的实生竹都生长良好。实践证明,毛竹采取实生育苗和实生造林的办法,不仅繁殖快,成本低,挖、运、栽植方便,而且生命力及适应性强,寿命长,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毛竹生产的新途径。育苗一、苗圃选择和整地苗圃应选择近水源、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沙壤土。黄粘土、杂草多的地方不  相似文献   

11.
毛竹育苗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采用种子繁育毛竹苗,利用实生苗造林,不受造林季节限制,成活率高,节约劳力和投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毛竹造林方法,是以母竹移植为主的造林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卷荚相思实生苗和扦插苗造林的生长情况,经2年调查,结果表明:卷荚相思的实生苗和扦插苗的造林保存率均达到91%以上,2年生的扦插苗平均树高和胸径、单株蓄积量、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比实生苗提高10.4%、13.8%、38.9%、38.3%,没有发现寒害、风害和病虫害,说明卷荚相思适应晋江市的气候和土壤,可以在晋江市种植。2年生的实生苗与扦插苗的优势木树高和胸径分别比平均木提高16.7%、45.2%与17.7%、41.4%,说明林分生长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通过筛选优树的方式,采用扦插繁殖技术培育卷荚相思优良无性系来促进林木的速生丰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迅速发展毛竹生产,我县从1978年起,从广西柳州引进毛竹种子进行育苗,共培育实生苗十四万株(其中实生苗八万、分殖苗四万、小母竹二万)。1980年选择了四个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场,营造了122亩毛竹试验林,除在李枚山区因造林工作粗放,成活率较低外,其他三地造林成活率均在96%以上。据调查,造林当年新竹高100Cm。第二年每棵发新竹22株,最多41株;竹高172Cm,最高255Cm,地径1.2Cm,最粗1.8Cm;竹鞭长176Cm,且四出横生,遍布林地,长势旺盛。现将其造林及管理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交趾黄檀不同家系扦插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4 a苗龄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平均造林保存率较高,为94.37%,大部分参试家系扦插苗适应性较强,比实生苗生长更快;不同家系扦插苗树高、胸径、冠幅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地径存在显著性差异;树高重复力最高,地径重复力最低。通过综合评价,选择出了遗传稳定性最优的2号、13号家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广东毛竹实生苗造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主要针对毛竹实生苗造林中普遍存在的造林成林成材率偏低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提高毛竹实生苗造林成林成材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实生毛竹造林的竹苗,当前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着一年生春播实生苗、二年生的分株移植分蘖苗、单株的鞭生小竹苗等多种形式。它们各有利弊,只要根据与当地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相应的栽培措施,灵活运用,都能达到满意的造林效果。 一年生春播实生苗,在广西等南方温暧多雨的地区应用最多,但在我省因竹苗生长不高,分率不多,苗株幼嫩,即使原丛造林亦往往因造林地水土条件差和管理措施不能紧紧跟上而生育不好,甚至不断死亡。而一年生冬季温床播种春移的毛竹苗,竹苗生长高大,分蘖旺盛,原丛栽植后,成活率高,繁殖率强,能在竹林生长初期就充分发挥了竹丛群体的作用,使竹林生育良好而弥补上述的缺陷。基于此目的,我们于一九七六年春进行了一年生冬播春移毛竹实生苗原丛栽植的造林试验,现将初步效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7.
毛竹传统的造林方法是移母竹,60年代柳州地区林科所采用种子育苗造林试验获得成功,显示其很多优点:竹苗来源多,挖掘、包装、运输、种植方便,成活率高,用工少,成本低。近年来,毛竹造林发展很快,采用实生苗造林越来越多。实生苗造林技术与移母竹造林有所不同,主要应注意:竹苗处理若为一年生实生幼苗,起苗时可用锄头从畦的一端挖起,注意避免伤根荒,幼苗成丛挖起后,轻轻抖去根部的泥土,然后进行分苗,如需运到外地,可待运到造林地后再分苗,分苗可用剪刀将幼苗根蔸部分成小竹丛,每小丛苗3~4株,剪去三分之一的枝叶,过长的根…  相似文献   

18.
魏莉 《安徽林业》2015,(2):25-26
本文对毛竹实生苗采用营养钵和大田芽苗移栽方式,并且对它们进行90%、80%、60%、40%、0%遮阳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遮阳率对毛竹芽苗移栽后成活率、苗高、分蘖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杉木无性苗与实生苗造林对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经连续三年的观测,无性苗造林平均成活率83.8%,比实生苗高7.43个百分点,平均树高3.98m,比实生苗高13.71%;平均地径8.18cm,比实生苗高14.73%。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不同坡向的两种苗木生长的高低顺序是南坡>东坡>北坡>西坡。  相似文献   

20.
2007~2009年在普洱景谷进行了不同类型思茅松苗木造林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山地栽培的生长情况,分析了扦插苗留圃时间长短对造林初期思茅松生长的影响及不同育苗基质培育的扦插苗对造林初期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思茅松扦插苗与实生苗山地栽培2年3个月后,在树高生长方面差异显著,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林木生长量是扦插苗好于实生苗;思茅松扦插苗在生根良好的前提下,扦插留圃时间长短对幼树生长无明显影响;林下表土与树皮碎片(1?1)混合的育苗基质所培育的扦插苗,造林后其地径、树高生长明显好于育苗基质为林下土的扦插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