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剔除特定节位分蘖的方法研究水稻不同节位的生产能力、生长冗余现象以及产量的补偿能力.结果如下:不同处理水稻单株的有效穗数与单株产量、抽穗期单株叶面积及单株生物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穗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早发的低节位分蘖(1,2,3)是增加有效穗数、抽穗期叶面积及生物量的主要节位,但低节位分蘖同时也是导致水稻生长冗余,加剧资源消耗的主要节位;当低节位分蘖空位时,中节位(4,5,6)或高节位的分蘖(7,8,9)将会发挥其补偿潜力,虽有效穗减少,但平均穗重变大.  相似文献   

2.
水稻分蘖生长冗余和补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水稻生长阶段,首次将水稻冗余分为营养生长冗余(主要研究分蘖),生殖生长冗余(主要研究结实率),四川稻区和重庆市稻区(万州)多年试验表明:汕优63营养阶段分蘖的平均冗余分别为36.6%、39.1%,生殖阶段平均冗余分别为17.7%、14.6%;四川稻区、重庆稻区(万州)试验中,最佳有效穗、实粒数分别为16.25万穗/667m2、125.1粒/穗;四川稻区分蘖最佳冗余度为36.0%。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节人闰分蘖穗与产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用不同经验模型分析比较,y=114.02-20.72x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相关关系为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产生的分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上具有蘖位优势现象,一是具有营养优势,二是具有生殖优势,因两种优势的存在,使主茎中部出现几个优势蘖位,其上着生的分蘖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合理利用蘖位优势进行水稻栽培,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6.
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数型品种分蘖力强,高肥栽培时单茎增多、叶面积增大、茎秆细弱、倒伏、结实率降低,不适于高产再高产的要求;2)高肥栽培时,分蘖力偏弱但有效分蘖期长,在较长分蘖期内逐渐产生分蘖的品种类型,可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矛盾,从而获得高产;3)具有矮秆、中等分蘖能力、有效分蘖期长、有效分蘖率高、叶长而直立的穗重型品种,可协调高肥栽培时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有望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群体基数的分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资源匮乏和劳动成本的增加,旱直播已成为目前宁夏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为选择引黄灌区适宜的旱直播模式,试验以宁粳47号为材料,设置了条播、穴播(行20 cm×穴8 cm)、穴播(行20 cm×穴12.5 cm)和匀播4种模式,采用10.4 kg/667 m~2、14.6 kg/667 m~2和18.8 kg/667 m~23种播量,比较分析了4种旱直播模式、不同播量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条播模式播量14.6 kg/667 m~2的苗、茎比例较小,为24%、30%,而穗的比例较高,为46%,从而可以确定条播模式下水稻有一个适宜的群体结构。条播模式的量18.8 kg/667 m~2在出苗后79 d总茎数达到最高,为72.0万株,其他3种模式在出苗后72 d总茎数达到最高。穴播(20 cm×12.5 cm)模式的播量10.4 kg/667 m~2在出苗后72 d总茎数最高,达到176.44万株,而匀播模式的播量14.6 kg/667 m~2的总茎数最低,仅为82.17万株。条播模式的分蘖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旱直播模式,其中播量10.4kg/667m~2的分蘖成穗率最高,达到85.17%,穴播(20 cm×8 cm)模式的成穗率最低,其中播量10.4 kg/667 m~2的分蘖成穗率最低,仅为22.95%。匀播模式的播量10.4 kg/667 m~2的干物质量在出苗后121 d最高,为116.62 kg/667 m~2,穴播(20 cm×12.5 cm)模式的干物质量较低,播量14.6 kg/667 m~2的干物质量在出苗后135 d达到最高,但只达到50.16 kg/667 m~2。产量以匀播模式的产量高于其他3种模式,但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匀播播量14.6 kg/667 m~2的产量最高,为938.1 kg/667 m~2。不同播量下,低播量14.6 kg/667 m~2的产量高于高播量18.8 kg/667 m~2,3种播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穴播(20 cm×8 cm)模式播量10.4 kg/667 m~2的穗长最长,为18.3 cm。产量要素中,穴播(20 cm×8 cm)模式播量18.8 kg/667 m~2的穗数最高41.25万穗,条播模式播量14.6 kg/667 m~2和18.8 kg/667 m~2的穗实粒数最多117.5粒,匀播模式播量10.4 kg/667 m~2的千粒质量最高为25.06 g。  相似文献   

9.
氮肥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多点对水稻施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增长加大,增速加快,有效穗增多,但过量施氮有效穗反而降低而减产.杂交中稻在施一定基蘖肥时,再于抽穗前45d施一次接力肥,同时配合施促花肥和保花肥,能明显获得更多的有效穗和总颖花量,又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收获更高的产量.施氮研究初步结果为,每667m2基蘖肥各施4.6kg氮素,接力肥和促花肥各施1.61kg氮素,保花肥施3.45kg氮素时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蘖特性提高水稻产量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秧田期单位面积秧苗数与秧龄对秧田分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扁蒲秧,带蘖秧,多蘖秧,超多蘖秧和特多蘖秧的带蘖内涵,并指出“稀播或稀寄喷多效唑,长秧龄,提高秧田整地质量,提高秧田期的管理水平”是育成“特多蘖”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优 63和 951 6为材料 ,通过密肥措施 ,培育不同产量的群体 ,研究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 ( N-n)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高产群体 N-n期叶开角较大 ,叶长适中而稍长 ,叶片的松散度较大 ;叶片较厚 ,叶绿素含量高 ;叶面积增长缓慢 ,叶面积指数较小 ;叶鞘积累快 ,单位叶鞘重量承载的叶面积小等  相似文献   

12.
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育秧历来是水稻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都要求培育壮秧。但是壮秧的标准基本上从形态上衡量,不能形成1个量化的指标。秧苗分蘖结构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可以量化中、大秧苗素质。本试验的研究认为,中、大种苗情况下不同分蘖结构的秧田秧苗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差异,分蘖结构合理的秧苗移栽时植伤轻,栽后活棵快,早生快发,有效穗高,最终产量较高;而分蘖结构不合理的秧苗前期生长迟缓,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不足,因而产量难以提高。本试验的结果说明,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衡量水稻秧苗素质是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稻米品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1985~1087年的多点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探索了施氮量,施氮时期,氮、磷、钾三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基肥种类以及稀土微肥对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优质稻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迟熟中粳稻 951 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 )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粳稻 951 6适宜施氮量为 2 2 5kg/hm2 ,栽插行距为 2 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 1 50 kg/hm2 ,适宜栽插行距为 3 3 .3 cm。在此试验条件下 ,可获得适宜穗数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 ,提高蛋白质含量 ,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5.
洪涝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各生育期不同淹水处理对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对洪涝胁迫最敏感,减产最为严重;其次是灌浆期和幼穗分化期;而分蘖期和成熟期淹水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水稻在各生育期受淹,其减产程度与淹水深度、淹水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淹水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水稻结实率、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6.
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水培的方法,设计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出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与供氮水平及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关系密切,过高过低的供氮水平均不利,即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要求一个最适的供氮水平,在本试验中是70~50mg/L;过低的氮素供应水平,会使叶蘖同伸的n—3关系打破,出现叶蘖n—4同伸的滞后现象;分蘖的发生与发生分蘖的节位和上一节位的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此两叶的含氮率高则分蘖发生多,因此,这两叶含氮率的高低可作为分蘖发生与否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用 MET10~200ppm浸种,可提高发芽势,降低α-淀粉酶活性,抑制芽仲长,促进根仲长(10~100ppm),使单位长度根重和芽重增加,秧田期施用 MET30~60g/亩或10ppm 浸种,在较低播量下,苗高无明显抑制,而分蘖则显著增加。本田分蘖期或第一苞分化期施用 MET,株高叶片和节间均被抑制,增加了叶片含糖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水势,使根系活力提高。由于上3叶变短,叶角度变小,透光率增加,相对生长率(RGR)、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随之提高,但因叶面积指数下降,引起群体生长率(CGR)减少。MET 可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粒重,但结实粒效减少,中高秆易倒伏品种在高肥水平下有增产效果,矮抗秆倒伏品种则表现减产。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就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硫酸盐肥料能促使土壤有机质缓慢积累,能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能活化粘土矿物晶格中所固结的钾素,改善土壤钾素供应状况。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动态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早稻生育期间(5月底6月初)速效氮、磷、钾有一个高峰期。一般说,铵态氮的高峰期比较早,速效磷、钾的高峰期比铵态氮略迟。在晚稻生育期间,这些养分的动态变化与早稻生育期间不同,有效磷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钾直线下降。其原因及其对水稻生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也有影响,优化施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早稻比晚稻高;碱性氨基酸的含量,晚稻比早稻高。  相似文献   

19.
气候波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求得西南地区各代表点水稻的趋势产量,进而分解出相应地区的气候产量。再用气候产量与生长发育期内生物时段的光、热、水等气候要素进行积分回归分析,确立了产量预报的积分回归经验公式和各气候要素影响产量的时间函数a_j(t),从而揭示了水稻产量和各气候要素分布状况的定量关系,为异常气候影响水稻的对策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