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扎龙湿地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风速等生态效应。文章探讨了扎龙湿地植被类型、湿地火烧的产生及扎龙湿地芦苇对火烧产生的生态响应。调查和资料表明:在干旱缺水的湿地地表火烧对季节性积水或常年不积水地段芦苇影响严重,芦苇退化明显。火烧促使湿地植被演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滹沱河湿地假苇拂子茅群落生物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山西省滹沱河河漫滩湿地假苇拂子茅群落的结构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假苇拂子茅群落的总生物量为745.4kg/hm2,其中,地上部分(叶、茎等)为448.1kg/hm2,地下部分(根)为297.3kg/hm2。建群种假苇拂子茅的生物量为545.4kg/h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73.17%。此外,还讨论了生物量与群落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卧龙自然保护区拐棍竹地下茎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拐棍竹地下茎的数量特征、垂直分布结构、分岔习性和繁殖特点。结果表明,拐棍竹地下茎的密度大,193段.m-2,每段平均长为12.2 cm,地下茎总长2 169.8 cm.m-2,地下茎直径平均为1.1 cm,节间长平均为0.73 cm,平均每段地下茎具14节;随生长年龄递减,拐棍竹的地下茎直径、节间长、每段节数和每段长度递增,而地下茎段数和总长的变化则呈偏正态分布;拐棍竹地下茎主要分布在5~30 cm土层,并以"两侧单岔"为主要分岔类型,其次分别为"两侧多岔"和"一侧单岔","一侧多岔"很少;拐棍竹地下茎在土壤中延伸方向从坡面来看以"平行"方向延伸类型所占数量最多,为49.75%,从土壤剖面上来看拐棍竹地下茎在土壤中延伸方向则以"向上"类占优势,为53.19%,其次为"向下"类延伸方向,为39.1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将白洋淀芦苇以斜茎法栽种到宁夏平原,研究了不同引种环境对芦苇生长的影响作用,分别对比了其在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多度、盖度、株高、株径、节间数、展叶数和密度等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和生物量变化,以确定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引种的白洋淀芦苇已适应当地环境,室内和室外芦苇试验的生长指标年际变化规律一致。芦苇4月下旬开始萌发,5~7月芦苇进入快速生长期,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率最快(P0.01),7月20日左右芦苇开始抽穗、分蘖,8~9月进入第三生长期,芦苇株高、盖度等指标峰值出现在8月或9月,于9月下旬芦苇植株开始枯黄;第二年生芦苇的多度、盖度、株高、株径、节间数、展叶数和密度均大于第一年;高密度种植产量大于低密度种植;低密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总生物量大于高密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逐节取样"法,对1、3和7年生毛竹秆竹节和节间的碳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竹秆竹节和节间的碳密度(g/g)分别介于0.4506-0.4757、0.4522-0.4769,竹节和节间碳密度都随竹秆高度升高而增加。1年生竹秆基部碳密度增加较慢,梢部碳密度上升较快。3年生和7年生竹秆碳密度基部和中部上升较快,梢部上升慢。1年生竹秆梢部节间的碳密度高于节的碳密度,基部节碳密度低于节间碳密度。3年生竹秆节间的碳密度均略高于节碳密度,7年生毛竹竹秆中部和梢部节间碳密度明显高于节碳密度。2)竹秆基部和中部碳密度都随竹龄的增加而升高,竹秆碳密度从1年生到3年生阶段的变化较大,而从3年生到7年生阶段的变化较小。3)按相对节数的分段方法将竹秆分成5段能得到较精确的碳密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水湿地面积945万亩,从1975年开始进行水湿地改造,已造林面积19万亩,占水湿地应改造面积的4.3%。水湿地是分布在山脚河谷低洼地区,有常年积水和季节性积水的土地。这些土地由于地形的影响,排水不良,土壤通气性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河北省太行山刺槐种群乔木层生物量、各组分量及种群密度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刺槐种群自人工造林伊始,其种群总生物量、各组分量、种群密度(断面积表示)即表现出速增性,约至12a生达到峰值,基本符合Logistic规律。此后随个体间竞争的加剧,自疏作用加强,种群呈不稳定状态,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下降,由一个同龄纯林逐渐趋向于具有多代个体年龄结构稳定的群体,并使种群生物量回复到一个相对稳定水平。本文还建立了生物量及各组分量与种群年龄、密度的相关模型,及W~f(A,G,H)多元线性回归议程。  相似文献   

9.
马兰茎腐病病原为丝核菌属立枯丝菌,该病多发生在低温、高湿季节(环境)。在浙江丽水地区,马兰地上茎发病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地下茎发病时间在5月至10月初,并开展了多菌灵、百菌清、农用链霉素、注射用青霉素钠4种药物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多菌灵800倍液喷雾(连续3次、每次间隔6d)防治马兰茎腐病效果最好,有效率达到75.54%;百菌清防治效果次之,有效率为53.82%;农用链霉素和注射用青霉素钠防治效果极低,有效率仅为14.48%和11.96%。  相似文献   

10.
对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纯林和混交林2年生立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及枝、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林经营显著提高了竹子的全高和节间长度,增加了杆的生物量和分配比例,并使冠层上移以及叶片在冠层的分布上移,而对枝下节数和总节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宠 《林业科技》2019,(3):59-62
以抚顺社河湿地4种常见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模拟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不同湿地植被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能力,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都能较好的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磷含量,试验组的去除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去除率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4种湿地植物对总氮含量的去除率依次为:芦苇(68%)>扁秆藨草(65%)>香蒲(62%)>针蔺(60%)>CK。对氨氮的去除率依次为:芦苇>扁秆藨草>香蒲>针蔺>CK,试验组均能较好的去除氨氮含量,其中芦苇的效果最佳。扁秆藨草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最高,为77.64%,其次为:芦苇>香蒲>针蔺>CK,扁秆藨草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2.
芦苇和香蒲为辽宁省湿地1.0 m水深浅水区域优势物种,研究其共生关系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镇新立湖湿地内的芦苇和香蒲作为对象,通过对93个样方调查,分析不同水深对芦苇和香蒲生长及对其共生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深显著影响芦苇和香蒲的生长,且对芦苇的影响大于对香蒲的影响。两种水生植物在共生竞争时均采用逃避策略,芦苇趋于向浅水区扩展,香蒲趋于向深水区扩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淹条件下芦苇立枯体的分解及营养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太湖芦苇湿地的芦苇立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淹条件下芦苇立枯体的分解及营养动态。实验表明,在分解初期的30天内,水淹对于分解速率的影响并不明显,60天后差异性显著(p<0.01)。在分解过程中,C释放与总重量的消减基本同步。在完全水淹条件下,P元素出现了净释放,而N元素却有一定的积累。无水淹条件下,芦苇立枯体的分解速率与C/N和C/P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部分水淹条件下,分解速率只与C/N呈显著正相关(p<0.01);完全水淹条件下,分解速率与C/N和C/P也无显著相关。实验表明,一定的水淹对于枯落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水淹又会降低氧气的可利用性,抑制立枯体的分解。  相似文献   

14.
蒋雅 《绿色科技》2022,(2):79-82
将轻质材料(能浮于水)制成多孔蜂窝状,蜂窝状孔除了有助于植物根系的附着外,同时有利于微生物的挂膜,植物、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膜团形成一个综合生态场.先在轻质材料上钻孔(往往不钻穿),植物栽种前,在轻质材料浸水面上培养驯化微生物菌膜,后在其背水面栽培湘南典型的水生植物,通过微生物菌膜与栽种植物所形成的综合生态场的综合作用,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芦苇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是世界广布的重要湿地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及形态变异,并有极高的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价值。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中国各地对于芦苇研究的成果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芦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不同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北京地区芦苇、东方香蒲、水芹、睡菜和蒿柳5种湿地植物,设计6种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单种及其配置对水中pH值、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通过连续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对污染物有明显的净化效果,且9月份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植物的生长逐步提高,9月份后净化效果上升趋势趋于缓和或下降。单种湿地植物中,东方香蒲对pH值净化效果最好,睡菜对COD净化效果最好,芦苇对TN净化效果最好,蒿柳对TP净化效果最好,东方香蒲、蒿柳对上述污染物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好;从湿地植物单种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比较来看,植物配置对pH值、TN的净化效果高于单种,而对COD和TP的净化效果低于单种,芦苇和睡菜适合与其他植物配置使用,而东方香蒲、蒿柳和水芹单种使用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效果高于与其他植物配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夹竹桃等七种植物野外栽培灭螺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灭螺植物材料夹竹桃、枫杨、乌桕、益母草和对照植物材料杨树、芦苇、杂草开展野外栽培灭螺试验。结果表明:灭螺植物材料的钉螺死亡率高于对照植物材料,并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中夹竹桃灭螺效果最好,乌桕、益母草、枫杨相差不大且均大于杨树小于夹竹桃,对照植物杨树的灭螺效果好于芦苇和杂草。  相似文献   

18.
选取4种水生植物水葱、芦苇、微齿眼予菜、金鱼藻为试验材料,对初始水质TN浓度为16.20±0.41mg·L^-1,TP浓度为1.18±0.01mg·L^-1。的生活污水处理,分别在处理第30、60、90、120d时测定了其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研究了4种水生植物在污水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实验表明:植物在受到污水胁迫时通过调节渗透,抑制质膜过氧化以适应污水环境,但不同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存在差异。其中,水葱和芦苇在受到污水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迅速上升,有效抑制质膜过氧化,耐污染能力优于试验中的两种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  相似文献   

19.
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层覆盖、单层覆盖对毛竹林出笋时间、笋期、竹笋产量、竹林土壤温湿度、幼竹及幼鞭生长状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显著提高竹林土壤温度,但对土壤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双层覆盖竹林出笋时间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提前6 d和15 d,笋期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增加9 d和15 d;双层覆盖竹林相对于对照竹林在竹笋净产量和竹笋可食部分重量方面分别增加95%和102%;双层覆盖竹林幼鞭平均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竹林,跳鞭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竹林,表明覆盖措施对竹鞭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生物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河口主要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季节动态规律基本一致:4月下旬返青后,5月份植物体进行营养生长,生物量较小;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生物量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而后因植株衰老、枯死体量增加,生物量又开始下降。植物体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咸草群落的总生物量的最大值分别为40.96、41.30和31.17 t·hm^-2。从主要植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来看,互花米草群落(34.04 t·hm^-2)〉芦苇群落(27.21 ·hm^-2)〉咸草群落(20.21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