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但要想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强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摆脱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组建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是势在必行,但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要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文中笔者针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紧迫性、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戴辉 《吉林农业》2010,(9):31-31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接连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农业机械化无疑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完成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对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科技兴农与农业科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兴农是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抉择,也是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科技进步对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实践情况,充分显示了农业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从本世纪初到1950年这半个世纪,世界粮食单产(667m~2)由62kg提高到67kg,平均年增长0.1kg,农业处在资源农业时期。从1950年到1980年这30年间,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发展农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识.70年代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市场机制成为农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利益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科学技术日显重要.步入9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我国农业开始由"政策先导型"向"科技先导型"转轨,发展农村经济,更加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亟需农业科技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因此,对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调整与创新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振兴和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靠科学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逐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不断推广,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次科技上的变革,农业发展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息息相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业产业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人力的节省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状况,讨论了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使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就要求有一个推动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为此,必须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伟琴 《新农村》2001,(4):32-32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中,乡镇成校如何积极参与并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这是值得每一位成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1.架好农科之间的桥梁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技来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农业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如果劳动者不依靠科技的力量,农业同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旬阳县农业产业正处在一个由分散向专业、由粗放向集约,由随意向规范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缩短农业产业转型时限,尽快推动农业产业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农业龙头企业是科技生产力不断发展所催生的产物,对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起着积极主导作用,协调龙头企业与科技产业化之间关系,是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农业机械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近30个年头,在这期间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要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从长远看最重要的是科技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然而农业现代化却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就我国目前农业的现状来分析,必须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机化快速发展,农业装备农业生产力不断加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将不断提高,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机化的发展会受到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无污染环境,地理环境等制约和促进。一、环境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1.政策环境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2004年出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农业高效,毫无疑问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而农业科技体系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载体”,它是农业科技成果产生的“土壤”和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急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基于大庆市城市转型的需要及对农业的重视,大庆市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得益于不断依靠农业科技,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但依然面临着关键技术缺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等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优化政策支农制度、加强畜牧业发展力度、加大乡镇企业建设等加速大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对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的诸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新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冉平 《甘肃农业》2011,(12):60-61
定西市安定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当地“十年九旱”,抗旱生产是全区农业工作的重点。特别自2007年以来,安定区委、区政府抢抓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机遇,坚持“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产出”,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科技抗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全力来抓,极大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早、由粗放耕作型向综合技术集成型、由依靠传统种植向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转变,显著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彻底扭转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27-229
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从1800~1910年间的农业半机械化时期、从1910~1941年间的基本机械化时期、从二战后至今的综合机械化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靠劳动者数量增加和土地面积扩大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步向主要依靠先进技术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迈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分散经营向大农场经济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利润是推动美国农业生产向全面机械化快速迈进的根本动力,而政府政策支持、发展资金投入将成为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