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纸钵培育高粱苗,9—10片叶时移栽入不同茬口地块,发现无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由0提高到10.8%;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从4.6%提高到14.2%。以后又做两年重复试验,结果相似。说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在高粱长至9—10片叶以后仍可通过根系侵染造成发病。侵染期长达45天以上,这是造成该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玉米丝黑穗菌,对玉米幼根、幼芽都能侵染,但以幼芽侵染较多。在幼芽的芽鞘和根茎部位,侵染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高粱、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旱粮作物,而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众所周知,轮作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因此,二者能否相互侵染,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两种作物能否轮种,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据1927年.1940年.E 研究结果,认为高粱、玉米上的丝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条件与栽培防病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寄主的适宜土壤温度范围为20~30℃,最高限点为35℃,最低为10℃左右。播种期与发病关系决定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速度与病菌侵染机会的多少。在吉林省的气象条件下,适期播种发病率高,早播和晚播的病株率较低。催芽播种和育苗移栽能减轻为害。种子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不高。土壤带菌是主要传病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三年。土壤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是病菌丧失致病力的原因之一。此外,植物幼芽与幼根的渗出物促进厚垣孢子萌发,如遇不到寄主则丧失生命力。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及连续拔除病株是有效的栽培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6.
取高粱幼苗切去根部,削去外部叶鞘,露出生长锥,放在乳酚油锥蓝染剂(或棉蓝里)煮染20分钟左右,至材料软化为止,取出夹在两片载玻片里压开,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病株生长锥和心叶细胞组织染成浅蓝色,丝黑穗菌菌丝染成深蓝色,呈一段段瘤节状分枝,易于识别。据两年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本法预测田间发病率比较准确、简易、快速,适用于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预测药剂效果。田间高粱出苗后,分期取病株以徒手切片染色观察,侵染菌丝先集中于生长锥基部,后移向生长点里,花芽分化后移进花穗里。成株的高粱病株的每节组织里,均有丝黑穗菌丝存在。丝黑穗菌从高粱幼芽芽鞘侵入,侵入时期从种子发茅到芽长1.5厘米。在高粱幼苗生长锥里的散黑穗菌和坚黑穗菌的菌丝与丝黑穗菌菌丝,在形态上不易区别。  相似文献   

7.
高粱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穗病是两种土传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目前认为仅有10余天,用萎锈灵、多菌灵等药剂拌种,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可长达50余天,因此用一般杀菌剂防治只有20—50%的效果,由于温度、湿度对致病力的影响,使之防治效果低而不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区高粱丝黑穗病菌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做好抗二化螟水稻的鉴定工作,作者于近年探索了二化螟饲养及大量保存技术。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抗性表现在3级以上的品种,需进行室内、室外多次重复的人工接虫鉴定才能肯定抗性。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虫源。作者采取的办法是天然饲料饲养幼虫加上低温保卵、幼虫和蛹。研究表明:前、后期卵均比中期卵耐低温。  相似文献   

9.
许文英 《植物保护》1984,10(3):38-38
高粱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全县粮播面积的11.6%、粮食总产的15%、1976年以来,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现已成为高粱增产的主要障碍。1982年发病率平均达23%,严重田发病达50%。 1983年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县有6个公社25000多户使用25%粉锈宁0.3%拌  相似文献   

10.
幼苗扒土晒根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幼苗扒土晒根可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经过三年的小区重复试验,证实对供试的五个品种均有效果,但抗病性强的品种效果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扒土的最适时期为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最适的深度为扒至芽鞘节下1~1.5厘米处;晒根最适的天数为10~15天。处理得当,防病效果可达50~70%,增产效果可达10%左右。苗期扒土晒根由于蹲前促后,也使成株期的株形形成下粗上矮细长的长相,适于密植,可由适当增株而达到再增产7%左右。此外,苗期扒土晒根还可汰除自交苗,减少此项减产所造成的5%左右的损失。上述各项效果总加起来,增产效果可达20%以上。本项措施的缺点是比较费工,每人一日只能完成1.5亩左右,但代替了一次铲地,节省了一次耥地,其工耗基本可以相抵。因此适当运用,仍不失为综合防治开创一个新环节。扒土晒报的防病机理初步证明以抗扩展为主,为光线对该病害的抗扩展作用提供理论研究的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