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军  裘凌沧 《中国茶叶》1990,12(4):30-31
无机元素与茶树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乃至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关系密切,近年来,对茶叶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竹尾忠一(1980)测定了日本和国外一些茶叶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指出各元素之间及其与茶叶滋味、品质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戴寰  相似文献   

2.
茶树铜的研究:Ⅰ,茶树根系含铜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硝酸——高氯酸消煮湿灰法制样,使用日本岛津 AA—630—12分析仪测定了槠叶齐、湘波绿、福鼎大白茶三个无性系良种茶树根系含铜量;用0.1N HCI 浸提,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有效铜,结果如下:(1)茶树根系含铜量,吸收根占71.9%,侧根占18.7%,主根占9.4%;(2)根系含铜量品种间有差异,但吸收根>侧根>主根的分布趋势相同;(3)根系含铜量,吸收根9月最多,侧根、主根3、4月较多;(4)根系含铜量,以3龄茶树为基数,16龄高80%,21龄高117%;(5)根系类型含铜量分配率与树龄有关。3龄茶树,吸收根占53.3%,侧根占27.3%,主根占19.4%;21龄茶树,吸收根占65.5%,侧根占24.5%,主根占10.0%;(6)茶园土壤有效铜与植茶前比,3龄茶园高3.4%~3.9%,21龄茶园高53.9%~62.1%。  相似文献   

3.
余振旭,广东梅州人,1937年出生,1993年逝世,1962年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他在职时协助英强教授创建“华南农大茶叶专业”、组建“广东省茶叶学会”、创办《广东茶叶》刊物,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为广东茶业,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发展生产,献出了毕生精力,成绩显著.他英年早逝,广东茶人无不痛惜.现我刊发表他一篇遗著,作为他六十诞辰纪念,并供广大茶人参研.  相似文献   

4.
《茶叶》1989,(4):11-13
茶树矿质元素研究得比较早和比较多的是一些大量元素,尤其是 N、P、K 三要素。近十几年来,随着测试手段及方法研究的拓宽和提高,开展了一些茶叶微量元素的探讨。目前,已探明茶叶中的矿质元素有30余种。但是,有关茶树不同品种间的矿质元素研究报道不多见。本文主要对八个品种(品系)的17种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潘健 《福建茶叶》2014,(3):53-56
正福建得风土之宜,所产茶叶不仅量大,而且品质优越,早在唐朝时期闽茶就已成为皇家贡品。1853年之后,受福州茶叶出口大兴影响,福建的茶叶生产更是日益繁荣,远销欧美俄等国。1880年达到了顶峰,年出口达80余万担[1]。但随着印度、锡兰、爪哇以及日本茶叶相继兴起,中国茶叶在海外的销路遇到了极大的竞争,年出口量逐年下降,1918、1920年通过海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的叶片和花组织的某些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测定,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两品种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叶片和花粉表面电镜扫描结果,两品种间亦无明显的形态学上的差异。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在形态学上似乎是同一个类群。因此,假如我们推测日本的皋芦种是从中国引进的,那么中国福建种很可能是日本种的原种。具有各种史料记载的中国皋芦种,证明它在形态学上不同于日本皋芦种,但要确定其更精确的差异性,则需对两品种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的叶片和花组织的某些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测定,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两品种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叶片和花粉表面电镜扫描结果,两品种间亦无明显的形态学上的差异。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在形态学上似乎是同一个类群。因此,假如我们推测日本的皋芦种是从中国引进的,那么中国福建种很可能是日本种的原种。具有各种史料记载的中国皋芦种,证明它在形态学上不同于日本皋芦种,但要确定其更精确的差异性,则需对两品种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茶叶     
李荣林 《茶报》2004,(3):29-30
日本在8世纪从中国引进茶叶,最初茶叶种植在京都附近,以后逐渐扩展到静冈、九州、鹿儿岛等地,现在静冈茶叶的面积约为日本全国的40%。而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京都附近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茶叶种植日益减少。到目前为止,日本全国47个都郡县中有44个种茶,全国现有  相似文献   

9.
中日水稻品种的食味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日本稻米品质和食味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稻米食味研究逐渐展开,为了给中国优质食味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从1998年开始对中日品种进行食味比较研究,以食味理化特性及品尝鉴定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了中国水稻品种食味特性,即低直链淀粉含量和低蛋白质含量兼备的品种很少,结果导致食味品尝试验各项目的平衡性不好,综合评价不如日本优良食味品种。  相似文献   

10.
虞富莲 《中国茶叶》2005,27(3):26-26
本刊讯 2005年3月20日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日茶起源研讨会"上,日本茶业界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云南的南部,并断然否认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Sadiya)是茶树的原产地.理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他先后5次去过印度的阿萨姆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陈昌来 《茶叶》1989,(4):31-31
灭扫利是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一种新型合成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学名为α—氰基—3—苯氧基苯甲基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酯。该药剂1987年由浙江省植保站提供,1988年笔者进行了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黑毒蛾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2.
陈亮 《中国茶叶》2001,23(3):11-11
日本是世界上绿茶主产国之一,1999年共有茶园56000hm2,产茶9万t,其中静冈县茶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4%,鹿儿岛县约占20%,三重县约占8%.日本共有48个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其中红茶品种10个占20.8%,绿茶品种38个占79.2%(表1).另外,还有一些县级无性系良种.  相似文献   

13.
茶树新梢枯死病从1973年最早在日本静冈县被发现以来,现已扩散到日本16个府县的14700公顷茶园中,成为日本全国性的主要茶树病害。近年来,我国湖南等地也发现了此病。为便于开展对此病的调查研究,现将日本对此病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症状新梢枯死病的症状是在新梢成熟时,其基部鳞片或鱼叶脱落部周皮发生坏死,上部失水而枯死。病斑很小时,病梢无异状,随看病斑扩大,叶片褪绿失活,数日后落叶枯死。发生消长对剪采茶园调查发现(表1),在气温  相似文献   

14.
周继长 《茶叶》1992,18(3):40-41
为提高茶叶质量,对病虫害的防治是不可缺少的。最近日本因农药昂贵,对茶园病虫害防治,采取了一些适时,合理的措施,在喷雾机具等方面因病虫害种类不同、生息、感染场所不同,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方面考虑,现介绍如下。一、喷液量日本茶园对病虫害防治的喷液量一般以0.1公顷为单位喷200升为标  相似文献   

15.
茶树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缺乏症状及调节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茶树矿质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总是有规律地从土壤中不断吸收矿质营养元素,以保持茶树有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在茶树备组织中,目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30多种,除了碳、氢、氧主要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之外,其它的各种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及有机物。茶叶中矿质元素一般含量如表1所示[1][2]。在这些元素中,茶树必需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硫、镁、锰、钠、铜、铁、硼、硅、锌、铝等;茶树非必需的有益元素有铝、氟、硒、砷、镍、碘、钴、澳等;对茶树作用尚不明确的元素…  相似文献   

16.
嫁接茶树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吴姗  骆耀平 《茶叶》2000,26(2):75-77
对4种不同嫁接组合茶树(乌牛早/鸠坑,龙井43/鸠坑,浙农113/鸠坑,福建水仙/鸠坑)及相应的嫁穗,砧木品种新梢一芽二叶的氨基酸作了HPLC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茶样都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嫁接茶树中茶氨酸含量都较对应接品种有增高,这是导致氨基酸总量较对应接、砧木品种高一个主要原因,但乌牛早/鸠坑的氨基酸总量较乌牛早品种低,其中ARG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3个嫁接组合ARG含量也较各自接品种降  相似文献   

17.
茶挥发性成分中的萜烯醇类具有生物合成的遗传特性。根据萜烯指数(即: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十香叶醇)比值,TI〕所作的化学分类表明,云南省茶的 TI 值接近于1.0,而分布于其他产茶省区的茶树 TI 值均低于上述值,并伴随有由西南向东和东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云南引入的日本山茶,具有与云南相近的 TI 值,而日本当地茶树品种的 TI 值与中国浙江相近似,因而推测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为云南,然后沿长江和沿海逐渐向东和南方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中、韩两国主要茶树品种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RAPD技术结合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研究了中国、韩国和日本茶树品种资源共 4 6个样品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19个有效随机引物对 4 6个样品共扩增出 2 0 0条RAPD带 ,平均每个引物 10 5条带 ,每个品种 4 4条带。在得到的 2 0 0条谱带中 ,多态性带达到 84 3 %。中国和韩国茶树品种DNA多态性分别为 86 2 %和 78 2 %。 4 6个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79~ 0 65 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4 6个供试品种可分成 4个类群 ;韩国茶树品种和日本的薮  相似文献   

19.
茶新梢枯死症是鳞片、鱼叶脱落后的叶痕及其他伤口感染轮斑病菌(Pestalotialongiseta)形成小病斑,再由云纹叶枯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为主的其他病菌共同侵染,使病斑扩大,在新梢成熟期出现嫩茎基部局部坏死,而导致整个新梢缺水枯死的一种茶树病症。日本1973年开始在静冈县中西部茶园发现此病,到八十年代中期大为流行。据资料介绍静冈县1985年调查19717公顷茶园,有9432公顷发病,发病面积占48%,而感病品种薮北的发病面积竟达67%。爱知县1978年发现此病,1986年的  相似文献   

20.
王义平 《茶叶通讯》2007,34(4):26-27
"茶尖旺"是采用美国诺艾思技术萃取生物胰苷、氨基酸、维肽等原料制成的新一代有机高浓度、高活性叶面肥.含有茶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能迅速补充营养,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浓绿,促进光合作用;从而增强茶树的抗病、抗寒等性能,具有使茶芽生长整齐、有效提高百芽重、持嫩性好等特点,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为探索其效果,2006年春茶期间特设本试验,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