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玉米(Zea mays L.)沈综基础群体和TC2实施了化回选择遗传改良,第一轮以半姊妹选择方案完成,获得了沈综(330)C1群体,而后对它进行两轮全姊妹轮回选择改良,选择性状主要以籽粒产量为主,兼顾抗病性和部分植株性状,然后将得到的FC2、FC3群体和C0、CK置于同一环境种植,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获得了7.5%的遗传增益。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得到明显的改良。群体中优良个体频率增加,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九体产量的提高是由于农艺性状获得到了改善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沈综”群体实施了三轮次改良。结果表明,两种改良方案对“沈综”群体改良皆有显著效果,半姊妹方案取得产量每轮遗传增益为12.91%,明显大于全姊妹方案对农艺性状所取得的遗传进度也较大。三轮选择后,群体大多数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没有下降。半姊妹方案实施过程中,更换测验种可扩大对被改良群体不同基因位点的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3.
为对玉米群体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限制性选择的株型改良以及确定合理的选择指数是群体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选择强度,有效群体和环境条件均一致的条件下,对玉米(Zea mayL.)沈综基础群体和(S1)C1群体实施两种方案的轮回选择,得到半同胞家系HC2群体和全同胞家系FC3群体,同时对产量组成性状,植株性状及抗病性进行表型选择,结果表明,在HC2群体中,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的通径系数总效应分别为:0.579,0.415,0.363,0.311,0.293,在FC3群体中,分别为0.511,0.317,0.578,0.014,0.368。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群体植株性状获得的遗传增益不尽相同,营养体的生长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经3轮不同方法的轮回选择,使沈综C0玉米群体产量获得了平均每轮8.67%的遗传增益。3种改良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性状,以全姊妹选择最显著。S1选择或半姊妹选择有增加茎粗的作用,全姊妹选择有使植株向高发展的趋势。经1轮S1选择和半姊妹选择后,大多数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及植株性状的变异系数增加;经1轮全姊妹选择后,绝大多数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和植株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穗上第1叶叶面积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在3轮群体中均为第1位,并逐轮增加,偏回归系数除在HC2绿叶数显著外,3个群体均为株高和茎粗显著。雄穗分枝数在HC2有所减少,与产量的相关性也相应加强。叶面积、茎粗和株型是沈综群体今后需要同时改良的主要植株性状。  相似文献   

5.
对玉米沈综(330)C_1群体分别完成了一轮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经半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M_(17))C_2(HC_2)群体和经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FS)C_2(FC_2)群体的产量分别比沈综C_0群体提高了12.15%和10.40%,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两种改良方法的C_2群体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FC_2群体主要产量性状比HC_2群体保持了较大的变异范围改良前后群体的变化趋势是:穗部和植株各性状基本上向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方向进展;群体内优良个体频率逐轮增加;各性状变异系数有逐轮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间如行粒数与百粒重,行粒数与穗长间等的关系得到改善,各性状在改良后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和全姊妹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玉米沈综(旅)C_1群体进行改良,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及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对群体的改良是有效的,半姊妹、全姊妹改良群体分别比沈综C_0群体产量提高28.7%和23.7%,达到极显著(0.01)和显著(0.05)差异水平,HC_2、FC_2两群体间产量差异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半姊妹改良方案较全姊妹改良方案的实际遗传增益大,二者分别是11.72%和7.37%,其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3.42%和4.27%。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其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尤其是半姊妹轮回选择导致群体的遗传变异更趋狭窄。  相似文献   

7.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应用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ZeamaysL.)基础群体C0及SC1实施轮回选择.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对各群体的产量及植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强度为30%的条件下,FC2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25.93%,FC3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35.38%.单株粒重、穗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分别获得了12.57、13.06、1.23、6.77、1.54和2.71的遗传增益,这些性状基本上是朝着对产量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今后的选择必须注意穗长、行粒数和植株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籽实产量主要目标,对沈综(长穗)C1群进行了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轮回选择。通过对诸群体的产量比较试验,分析和比较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产量和其它性状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轮回选择的效果是显著的,选择后的全姊妹群体(FC2)小区平均产量比C0群体增产16.79%,达1%显著水平,半姊妹群体(HC2)比C0群体增产13.59%,达5%显著水平。产量实际遗传增益,FC2,HC2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全姊妹轮回选择和S#-1家系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基础群体M#-4进行了改良;对基础群体M#-5只进行了全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结果表明:对同一群体用两种方案进行改良皆有显著效果。从遗传进展比较,全姊妹轮回选择方案所取得的产量遗传进展较大,但二方案未有显著差异,其它大部分农艺性状也以全姊妹方案的遗传进展较大。从群体变异程度变化的比较,S#-1家系方案要优于全姊妹方案。不同群体采用同一种轮回选择方案,表现出变异程度大的群体,选择的遗传进展也大。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改良群体和基础群体间在产量平均数向量上皆有显著差异,全姊妹方案使群体的多元方差变小,S#-1家系方案则使群体多元方差增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有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有差别,同时其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玉米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及其亲本群体的遗传变异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西地方玉米巫溪(W),美国硬粒坚杆玉米(B)及墨西哥耐热玉米墨黄九(M)3个开放分群体为主体,加另外8份材料经手配重组和3次隔离区混粉重组合成的用于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WBMCO等4个开放群体为试材,比较了单株粒重、穗重、株高等15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穗粒 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及用RAPD和RFLP分析技术,在DNA水平上进行跗多态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均值,在4个群体的  相似文献   

12.
用18个四川玉米地方品种合成的基础群体,通过四轮改良穗行选择,在群体产量和八个主要性状的提高上都是有效的。遗传增益有5个性状达1%显著平准。产量平均每轮增加5.43%。各性状的遗传变异,随改良轮次的提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变化较缓。各轮单株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直接作用分析、主要受行粒数、百粒重,行数和穗长的影响,在改良过程中,这些性状不断变化,但应注意协调均衡发展,才能达到群体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6个基础材料为选育对象,在自交2代之后,分别采用混粉法、自交法、姊妹交法选系.对各所得系进行生活力测定并用测验种测配,结果表明,混粉法和姊妹交法生活力显着高于自交法的选系,配合力无显着差异.在自交选系基础上,以S2或S3进行系内姊妹交法和混粉法,可增加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能大幅度提高自交系产量,降低单交种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进行两轮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后的遗传效益进行评估,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早4、掖478、丹340、M0174个测验种作母本,以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不同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U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田间鉴定,调查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度、出籽率和千粒重并分析配合力等。【结果】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益分别为83kg/ha(0.85%)、645kg/ha(12.45%)和390kg/ha(5.90%);群体间杂交组合超亲优势从5.7%提高N13.5%。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均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出籽率和干粒重朝逐轮增加方向发展,秃尖度呈逐轮减少趋势,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结论】桂综3号和桂苏综经两轮相互轮回选择后,群体问杂交组合产量和杂种优势都逐轮增加,易与掖478、丹340等Reid、旅大红骨种质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可继续进行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利于在玉米育种上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DPS软件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粒重、出籽率和千粒重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玉米小区产量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出籽率和千粒重对玉米小区产量有显著效应,它们对小区产量的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穗行数〉株高〉穗粗〉轴粗〉穗位高〉行粒数〉出籽率.玉米小区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进行两轮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后的遗传效益进行评估,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早4、掖478、丹340、M017 4个测验种作母本,以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不同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田间鉴定,调查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度、出籽率和千粒重并分析配合力等。【结果】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益分别为83 kg/ha(0.85%)、645 kg/ha(12.45%)和390 kg/ha(5.90%);群体间杂交组合超亲优势从5.7%提高到13.5%。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均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朝逐轮增加方向发展,秃尖度呈逐轮减少趋势,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结论】桂综3号和桂苏综经两轮相互轮回选择后,群体间杂交组合产量和杂种优势都逐轮增加,易与掖478、丹340等Reid、旅大红骨种质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可继续进行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利于在玉米育种上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