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疆甘草属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中药之一,素称“十方九草”,由此可见甘草在中药中的重要性。同时,叶、茎为多种牲畜所喜食,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饲用植物,另外,甘草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该属植物在新疆南北广泛分布,是我区的一种重要资源植物。对于甘草的研究记载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以后的多部中药专  相似文献   

2.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环境资源问题的技术规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不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使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更广泛外,还表现出诸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日趋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经济需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科技进步是关键,为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规范化运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法制建设中应制定治理环境资源问题的技术规范,包括生态技术规范、生产技术规范、节水技术规范、预测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半荒漠地区位于内蒙中部,其东与锡林郭勒干草原相连,西面毗接阿拉善荒漠。阴山山脉将本地区分隔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北部在蒙古高原中段。该地区是半干旱的草原植被向极干旱的荒漠植被过渡带。动物栖息环境主要是小禾草、小灌木荒漠化草原。近年来笔者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调查,现将其啮齿动物的区系与数量分布特点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韩学俭 《植物医生》2007,20(1):24-25
甘草药材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和根茎。甘草资源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内蒙古、甘  相似文献   

5.
新疆甘草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甘草资源概况及其用途甘草是我国荒漠地区的重要资源植物之一,属多年生豆科草本随物,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5—17种,我国有9—10个种,在新疆有5个种,它们是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黄甘草(G.karsshinskyi)和粗毛甘草(G.aspera)。它是一个广布种,分布于北纬30°—55°之间,特别  相似文献   

6.
<正> 1.盐池县自然经济条件及其评价盐池县北接毛乌素沙地、南靠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于典型的过渡地带:自南向北地貌是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气候是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植被是干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资源利用和农业类型是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带来自然条件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50s—2010年中国756个标准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数据,以年降水量为200、400、800 mm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选取代表农业气候资源的关键气象因子,采用GIS技术揭示1981—2010年气候态下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的分布现状;并与1950s—1980年气候态相比较,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30年的光照资源总体减小,太阳辐射资源较前30年总体减小458.07 MJ·m-2,日照时数总体减小126h;热量资源总体增加,无霜期除华南地区南部减小其余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5℃积温较前30年增幅大多在1%~2%之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热量资源增幅明显大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除干旱区生长季降水增加外(+10.33%),其余三个地区的生长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半湿润地区的生长季降水减少最为明显(-3.01%)。农业生产和作物种植布局应参考不同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进行合理配置,并根据其增减趋势适时开展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宁夏地区乌拉尔甘草的根、茎、叶中分离内生菌,依据形态进行初步鉴定;以甜瓜采后病害病原菌为供试菌株,测定甘草内生细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宁夏地区乌拉尔甘草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出内生菌287株,根中分离出142株,茎中分离出78株,叶中分离出67株,136株属内生真菌,151株属内生细菌.对产孢的53株内...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资源的坝上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植被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根本。本文根据坝上各县水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水资源在坝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光温资源的耦合程度;探讨了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植被生长与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坝上应以自然恢复为主,林草植被恢复建设则应以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为依据,以水定草、定林,实现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疏干水资源化利用是将煤矿开采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煤化工生产,其不仅可以缓解旱区煤炭及化工企业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目前疏干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在蒙陕地区部分煤化工企业实施,但其具体效益尚未明了,文中以已实施该项目的煤化工企业为典型,采用静态和动态评价分析企业实施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定义并计算各评价指标,同时定性定量描述其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构建完整综合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阐释该项目各方效益,结果显示疏干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建议在行业及区域推广以促进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 ,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 ,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 ,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 流域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它是地表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流域及其管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决策者的极大关注(K.W.Easter et al,1986)。本世纪,世界各地进行了许多流域开发工作,田纳西流域开发便是流域开发成功的典范。我国广泛开展了大小流域的整治,但对于大河流的综合开发,虽有一些学者作过理论研究(张思平等,1989;张文合,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下的绿洲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了绿洲的定义,绿洲分布于干旱区,强烈依赖于水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以中生、旱中生植物为优势类群所构成的隐域性绿色景观;提出了绿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认为绿洲生态学应以景观以上水平的生态学过程的研究为重点,将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绿洲水文过程和土壤盐分运移变化对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馈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还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下绿洲生态学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全球变化与绿洲荒漠化;全球变化与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全球变化与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全球变化与绿洲生态系统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Water shortage is one bottleneck that lim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A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disturbance intensify across time,uncertainties in both water resource supplies and demands increas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aking a typical arid region in China,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as an example,water yield depth(WYD)and water utilization depth(WUD)from 2002 to 2018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and socioeconomic data.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s of water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 indices including water supply-demand difference(WSDD)and water supply rate(WSR).The internal factors in changes of WYD and WUD were explored using the controlled variable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s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were in a slight deficit,but the deficit was alleviated due to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decreased WUD of irrigation.WYD generally experienced an increasing trend,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oasis areas surrounding both the Junggar Basin and Tarim Basin.WUD had a downward trend with a decline of 20.70%,especially in oasis areas.Water resources in most areas of Xinjiang were fully utilized and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increased.The water yield module in the InVEST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using gauging station data in Xinjiang,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use of satellite-based water storage data helped to decrease the bias error of the InVEST model by 0.69×108m3.This study analyzed water resource supplies and demands from a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services,which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creas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f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spatial allocation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相似文献   

16.
发展和建设绿洲是实现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抑制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在绿洲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绿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造成绿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文中分析了南湖绿洲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阳关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例,研究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减缓...  相似文献   

17.
优化管理就是指合理开发和利用。干旱区环境的脆弱性是人所共知的,在我们目前的现状下,绿洲尤其是绿洲与荒漠之间的交错带,各类系统的共同开发,类似于单一被捕食者与若干捕食者种类关系的情况。本文具体分析了干旱区种群的合理开发和管理,结论得出政府调控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的水文效应及其利用模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对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分析了水资源利用后对西北干旱区环境的变化及其水文效应,进而使整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发生变化。作者指出了流域统一规划的重要性与合理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55年来黄土高原边缘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的大同市耕地现状和1949—2003年间耕地总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得出55年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具有2—3年和6年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并预测未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得出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人口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所得结论有利于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措施稳定耕地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