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苜蓿产量高、品质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和再生能力,是畜牧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优质饲草。苜蓿历经上千年的进化,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研究对品种多样性、品种改良和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苜蓿种质资源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新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转录因子、功能性基因逐渐被挖掘。笔者从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抗逆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苜蓿种质资源评价工作,以期为苜蓿种质资源挖掘和鉴定奠定基础,为高产、优质、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期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高产优质品种改良岗位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和参与培育了家蚕新品种6对,其中春用高产优质家蚕品种2对,秋用高产优质家蚕品种2对.为了充分发挥家蚕新品种在优质丝绸原料茧生产中的优势,本研究团队一方面着力制定对试养推广家蚕新品种的优化和完善方案,另一方面主动向追求高品位生丝的丝绸企业推荐应用家蚕...  相似文献   

3.
中国苜蓿属植物与新疆苜蓿种质资源的优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调查了中国苜蓿属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情况,查阅和收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对每个种的地理分布进行描述,并着重探讨新疆苜蓿属植物的资源优势,以期为今后苜蓿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苜蓿属植物与新疆苜蓿资源的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捷  张清斌 《草地学报》1997,5(4):286-291
作者调查了中国苜蓿属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情况,查阅和收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对每个种的地理分布进行描述,并着重探讨了新疆苜蓿植物的资源优势,以期为今后苜蓿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国内外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在调查贵州各地近年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的基础上,根据贵州耕地资源不足、石漠化危害严重、种植业发展局限性明显的现状,结合全省中长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客观要求,阐述了发展苜蓿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贵州生态气候条件下苜蓿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贵州苜蓿产业科技工作重点,即加快苜蓿种质资源适应性鉴定、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等,以期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搜集、鉴定及文献检索统计,重新分析整理了中国苜蓿属种质资源野生种、引进种及人工培育新品种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苜蓿属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苜蓿属野生种达22种,包括亚种、变种共35种,由国外引进的遗传材料涉及到11个种,保存于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的苜蓿遗传材料共825份.利用这些种质材料培育的人工新品种共60个.提出了苜蓿属具有分类价值的10个形态学指标,统计了苜蓿属多年生种数占中国全部苜蓿资源的比例,提出了新疆是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的分布中心和变异中心,分析了苜蓿多年生种的进化与新疆中心形成的联系,建议应用紫花苜蓿复合体概念处理苜蓿属部分种的分类混杂问题,并加强对紫花苜蓿复合体的搜集和评价,推进苜蓿栽培品种的杂交培育和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7.
甘肃作为全国最适宜种植苜蓿的地区,苜蓿种植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大规模的苜蓿产业化生产,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广泛种植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甘农1号、2号、3号、中兰1号、陇东、陇中、天水、河西等优良苜蓿品种基础上,还应该培育和开发更多高产、早熟、抗逆、适应不同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苜蓿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科技     
正牧医所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进展近日,在科学技术部(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农村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相关科技项目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  相似文献   

9.
"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发展苜蓿产业解决高寒牧区蛋白质饲草资源缺乏问题和抗灾保畜,具有区位优势和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分析当地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苜蓿种子本土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确立符合"一江两河"地区实际的苜蓿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特点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系统地研究解决有关提高种子产量的技术难题,以种子生产为育种目标培育新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家禽》2019,(19):F0002-F0002
团队简介:科研团队以重庆地方家禽种业创新为出发点,以地方优质鸡、肉鹅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及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解析为主要方向,开展了重庆地方鸡遗传资源挖掘、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培育工作,鸡肉风味性状基因筛选和功能研究,优质肉鹅专门化品系选育、鹅繁殖及羽色等重要经济(特异)性状基因筛选和功能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发展苜蓿产业解决高寒牧区蛋白质饲草资源缺乏问题和抗灾保畜,具有区位优势和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分析当地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苜蓿种子本土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确立符合"一江两河"地区实际的苜蓿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特点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系统地研究解决有关提高种子产量的技术难题,以种子生产为育种目标培育新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抗蓟马苜蓿新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对抗蓟马苜蓿新品种的主要植物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搞清了株形、根、茎、叶、花、荚果、种子以及抗虫性机制,为抗蓟马苜蓿新品种的下一步试验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利用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好、品质好、利用方式多样等优点,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牧草之一。近年来我国苜蓿产业迅速发展,对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品质的苜蓿品种需求较大,也培育和引进了大批苜蓿品种。因此对苜蓿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鉴定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有关苜蓿品种的产量、营养品质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鉴定与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培育高产苜蓿(Medicago sativa L.)新品种,以110个苜蓿高产单株的半同胞后代为材料,研究其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及全年产草量一般配合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产草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植株共22株,一般配合力中等的植株共48株,一般配合力较低的植株共40株;淘汰40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低的单株,收到70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单株相互杂交的种子,完成了一次轮回选择。苜蓿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产草量广义遗传力分别为H2=34.95%,H2=50.42%,H2=29.52%,H2=1.9%;苜蓿全年产草量的广义遗传力为H2=25.58%。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肥田改土及护土作用、以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利用,并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作了简要介绍。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要加强适合我国南方种植的苜蓿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和苜蓿提取物及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与普通三叶型苜蓿相比,多叶型苜蓿具有高产优势及优质潜力,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口性好、多叶性状稳定的多叶型苜蓿,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多叶型苜蓿的多叶性状表达情况及影响因素、生产性能、光合特性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多叶型苜蓿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多叶型苜蓿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的生育期是决定品种种植地区与种植季节的重要农艺性状,选育早熟高产新品种一直是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早期阶段,"高产不早熟、早熟不高产"即所谓"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现象,是杂交稻品种培育上遇到的重大难题。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其带领的团队从国际水稻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苹果种质创新课题组新培育的晚熟苹果新品种“金钟”通过专家鉴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采用杂交实生选种手段,将立足冀中南、太行山区,面向黄淮海平原,培育优质、晚熟、耐贮的区域化苹果新品种为育种目标,先行引进和收集了418个  相似文献   

19.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作为优质豆科牧草在畜牧养殖业特别是草食家畜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苜蓿对肉兔生长发育、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便为大面积推广苜蓿种植、发展肉兔饲养业、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苜蓿饲喂肉兔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供试肉兔由山西省永济市某养兔场提供40只法国伊普吕肉兔。1.1.2苜蓿干草粉由本试验课题组收购提供。1.1.3称量用具由课题组提供。1.1.4日粮配方由课题组提供并指导养兔场将日粮制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苜蓿产业过去10年发展成就与未来10年发展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va)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阶段。近十几年,随着苜蓿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与增强,苜蓿科技驱动力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明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同时,苜蓿供需矛盾也在持续加剧,科技创新不足的压力与日俱增,资源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的压力明显增强,苜蓿界面耦合的压力日趋明显;今后应着力提升苜蓿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苜蓿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和种子产业发展,推进苜蓿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升苜蓿-奶牛一体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苜蓿生物技术及其生物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