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牛肉组织中玉米赤霉醇(又名α-玉米赤霉醇)及3种相关物(β-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样品均质后,用甲醇提取样品中的待测物,浓缩,用水稀释后,乙酸乙酯萃取,浓缩。用氢氧化钾溶液溶解,正己烷去脂,乙醚萃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线性范围均为0.5-10.0 ng/mL,检测限均为1.0 ng/g,在添加5.0 ng/g时,回收率为71.5%-81.4%,变异系数为1.4%-5.0%。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玉米赤霉醇 (α- zearalanol,ZER)琥珀酰化得到 ZER- 7-半琥珀酸酯 ,再利用混合酸酐法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偶联得到免疫原 ,以此免疫原免疫 BAL B/c小鼠 ,利用杂交瘤技术得到两株稳定分泌 ZE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1C1 2 和 9B4 ,经鉴定两株单抗亚型均为 Ig G1 ,间接 EL ISA测定腹水效价为 1∶ 3.2× 10 5。该抗体与同系物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玉米赤霉烯酮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36 .2 5 % ,5 2 .73% ,0 .6 7% ,74 .36 % ,5 3.70 % ;与己烯雌酚、雌二醇、睾酮、克伦特罗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 0 .1%。该细胞株体外传代和冻存复苏后抗体分泌稳定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ZEA)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于受污染的谷物中,例如玉米和豆粕等。尽管ZEA是非甾体化合物,但是能够活化雌激素受体而引起生殖器官功能性和形态学变化。自然界中的动物以猪最为敏感,临床表现包括卵巢萎缩、发情期间隔变长、黄体持久、生殖力减弱和死胚。对比试验表明这些症状的强度取决于生殖系统状态,在动物性成熟之前症状更加显著。ZEA不仅交互作用于两种类型的雌激素受体,而且可以作用于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这种酶可以将ZEA转化成两种异构体,即: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并进一步还原产生α-玉米赤霉烯酮和β-玉米赤霉烯酮。ZEA被α-羟基化后,类雌激素作用显著提高,玉米赤霉烯酮在猪体内α-羟基化的比例较高,因此,猪成为对玉米赤霉烯酮最敏感的动物。另一个影响种类特征敏感性可能的因素是导致ZEA糖脂化而失活的能力。与其他动物相比,猪具有较低的糖脂化能力,因此对ZEA中毒反应更为敏感。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ZEA及其代谢产物是参与甾类代谢有关的各种酶的底物。因此,鉴于上述玉米赤霉烯酮对雌激素受体的交互作用和酶动力学的调节作用,ZEA被称作是内分泌干扰物。此分类证实,母体摄食ZEA会影响后代(F1代)的发育和生殖能力。生物学多样性似乎也可以解释不同日龄的猪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同时也可表明日粮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所产生的危害不会产生显著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醇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使家禽和家畜的雌激素水平提高,同时对雄性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使动物突然死亡。本文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醇,经试验:玉米赤霉烯醇在5~500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检测限能达到10μg/kg,定量限能达到20μg/kg;回收率均在60%~110%范围内;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15%。  相似文献   

5.
玉米赤霉烯醇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造成家禽和家畜的雌激素水平提高,同时对雄性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使动物突然死亡。本文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醇,经试验:玉米赤霉烯醇在5~500 ng/m 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检测限能达到10μg/kg,定量限能达到20μg/kg;回收率均在60%~110%范围内;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15%。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该毒素的解毒与去毒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论文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去除玉米赤霉烯酮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转化玉米赤霉烯酮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4,(10):96-99
用豆腐渣、酱渣、米酒糟、橙皮、茶叶渣等非常规饲料配制奶牛全混合日粮(TMR),藉UHPLC/UHPLC-MS/MS法检测其中的38种霉菌毒素。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G2(28.66±8.87)μg/kg,呕吐毒素(264.68±128.82)μg/kg,HT-2(37.80±21.15)μg/kg,伏马菌素B2(16.71±5.14)μg/kg,神经毒素C(0.47±0.13)μg/kg,青霉酸(56.80±5.20)μg/kg;麦角新素(麦角酯醇)2.57±0.84μg/kg,均未超出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其他31种霉菌毒素未检出,它们分别是:黄曲霉毒素类的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赭曲霉毒素类的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单端孢霉烯毒素B类的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去氧瓜萎镰菌醇-3-葡萄糖苷、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X;单端孢霉烯毒素A类的T-2毒素、二醋酸麃草镰刀菌烯醇(蛇形菌素)、Diacetoxyscirpenol、新茄病镰刀菌烯醇;伏马菌素类(烟曲霉毒素)的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3;玉米赤霉烯酮类的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醇;青贮(青霉菌属)毒素类的展青霉毒素、霉酚酸、杂色曲霉毒素、胶粘毒素、渥曼青霉素、交链孢霉酚、疣孢漆斑菌;麦角碱毒素类的2-溴基-a-麦角新碱、麦角胺、麦角醇、甲基麦角新碱。用本日粮饲喂泌乳牛,在上海及江苏境内17个牧场采集牛奶样品109件,检测其中残留的黄曲霉毒素M1(AFM1)含量,结果显示,其平均值为(81.75±87.28)ng/kg,变动范围为0367.27 ng/kg,都低于国家标准500 ng/kg的上限,说明本试验配制的TMR所生产的牛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能降解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高效、安全的生物脱毒方法,试验选择6种饲料中允许添加的益生菌(迟缓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罗伊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嗜热链球菌、米曲霉)分别与ZEN和DON共培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检测两种毒素的残留量和降解产物。结果表明:迟缓芽孢杆菌对DON和ZEN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分别为79.59%和46.93%,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菌(P0.05);迟缓芽孢杆菌降解ZEN的降解产物中不含玉米赤霉醇和玉米赤霉烯醇,降解DON的降解产物中含有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Glu)。说明迟缓芽孢杆菌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降解饲料中的DON和ZEN。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α-玉米赤霉醇在萨福克杂种羔羊肥育中的应用张永和王新平何成武张发祥张谋斌(新疆昌吉州牧科所831100)(昌吉州畜牧局)(昌吉州科委前言使用α-玉米赤霉醇来提高肉用牛羊的生产水平,增加牛羊肉产量的技术已在美国等普遍应用。本试验旨在通过埋植α-玉米赤霉...  相似文献   

11.
正雌激素症多指镰刀菌雌激素中毒。玉米赤霉烯酮引起的雌激素中毒,表现为发情前后备母猪采食霉玉米后发生外阴阴道炎。临床表现不易与雌激素过多症相区别,诊断主要依据畜群的繁殖力、临床症状和饲喂史。防控措施包括停止摄入玉米赤霉烯酮、使用前列腺素F2α,或饲喂能促进排泄玉米赤霉烯酮的饲粮。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强,主体饲料中很常见,生产中常利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来降低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免疫功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阐述了吸附法去除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是饲料中危害较大的6种毒素。近年来呕吐毒素、烟曲霉素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3种毒素污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些毒素的损害具有普遍性、蓄积性、协同性和隐蔽性。主要损害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造成呕吐及严重的免疫抑制反应,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在食品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安全隐患。文章对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造成畜禽免疫的损伤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养殖生产提供更有效控制霉菌毒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科技     
正蜜蜂所揭示蜜蜂群体行为与病毒(原)互作新机制1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病虫害生物学创新团队通过对蜜蜂分蜂行为与蜜蜂病害的生物学、病原的发生及增殖规律研究,揭示了蜜蜂分蜂行为是一种重要的蜜蜂群体免疫性行为,进一步明确了蜜蜂的行为,尤其是群体性行为在蜜蜂抵抗病害过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ens)》上。  相似文献   

15.
《饲料工业》2017,(3):58-60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及其结构中的污染分布规律。试验收集全国10个省(市)玉米共180批次,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初筛和液质联用仪验证两种方法测定胶质玉米和粉质玉米完善粒(种皮、胚、胚乳)、霉变粒和不完善粒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玉米结构中胚的毒素含量最多,种皮其次,胚乳较少;霉变程度与毒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不完善粒的筛下物毒素含量明显高于筛上物。因此去除玉米中胚芽或过筛能有效降低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制备伏马毒素B_1(FB_1)单克隆抗体,建立针对FB_1快速、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试验用戊二醛一步法分别偶联FB_1与BSA和OVA作为免疫原和检测原,5次免疫后取脾细胞与SP2/0融合。结果表明:共筛选出2株能稳定分泌抗FB_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选取其中1株5F5杂交瘤细胞制备小鼠腹水,所制腹水效价达到1∶256 000,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1 ng/m L,检测下限(LOD)低于0.05 ng/m L。回收率在84.20%~102.60%之间,变异系数为2.48%~8.79%。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FB_1抑制率为100%,与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N)、黄曲霉毒素B_1(AFB_1)、α-玉米赤霉烯醇(α-ZOL)等基本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 β-兴奋剂类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及其盐、酯及制剂。性激素类己烯雌酚及其盐、酯及制剂: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及制剂。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及制剂。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氨苯砜及制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猪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参数及玉米赤霉烯酮在猪各组织中的组织-血浆分配系数,之后利用这些参数建立了一个包含14个隔室在内的血流限速型生理药动学模型。模型中包含了玉米赤霉烯酮的口服暴露模块、吸收模块和肝肠循环模块及玉米赤霉烯酮的肝脏代谢模块。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玉米赤霉烯酮经口多次(1 mg/d,连续7 d)暴露后,各组织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浓度。预测结果显示,玉米赤霉烯酮经口暴露后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在脂肪和小肠中消除缓慢,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技     
《中国畜牧业》2023,(4):12-13
<正>蜜蜂所研究揭示蜜蜂病毒流行与进化规律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创新团队徐书法研究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教授合作研究在线发表题为“Nationwide genomic surveillance reveals the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honeybee viruse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对我国蜜蜂病毒的流行及进化规律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JCR一区TOP期刊,IF 16.837)上。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龙淼  李鹏  朱连勤  王哲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11):116-119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是世界上污染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强烈的雌激素样效应及致癌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健康.为了清除玉米赤霉烯酮对粮食及其副产品的污染,避免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需不断的研究玉米赤霉烯酮脱毒的方法,但传统的脱毒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具有无残留及特异性的生物脱毒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论文主要就降解玉米赤霉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