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LT—110型汽车的驱动型式为6×4。有双后桥驱动的汽车,当汽车转弯或在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行驶的距离是不等的。也就是各驱动轮的旋转角速度不同,如没有桥间差速器,势必造成轮胎在路面上滑移,致使轮胎和传动机件过早磨损。LT—110型汽车的双后桥装有单排双行星齿  相似文献   

2.
集运材转弯索道新型转弯导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林用转弯索道的新型转弯结构。这种转弯结构由于能够自动调节转弯偏角,从而降低了配套设备的成本并可大幅度降低架设工程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路弧线卸料站的特点,为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设计了弧线胶带机替代铁路专用线运输方案。介绍了弧线给料胶送机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和实际应用,用工程实例验证了平面转弯相关理论设计计算,该设备的成功运行可拓宽平面转弯胶带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实现集材索道转弯,是我省林区广大职工多年来的迫切愿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林业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在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高举“鞍钢宪法”的旗帜,组成了以工人为主体,有革命干部和科技人员参加的三结合林区机械化试验小组,开展了林区集材转弯索道的研究和试制。经过反复实践,终于试制成功了适合我国林区特点的大载量、半自动、增力式、二索系的岷山集材转弯索道。  相似文献   

5.
架空索道转弯结构及其应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此介绍又一种造价更为低兼,但对目前研究新型架空索道转弯结构很有参考价值的林用无支架绷拉鞍座转弯集运材索道的转弯结构,供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多转弯台车上山的地面集材索道,是在工业学大庆精神鼓舞下,根据高山坡林区特点,铁力、美溪林业局的广大职工与东北林学院的革命师生相结合,共同奋战的技术革新成果。它解决了摘山帽、高坡、多转弯、长距离台车上山集材,适应于森铁运材型式。根据坡度大小分有两种型式:有动力装置和无动力装置。有动力装置多槽双磨擦卷筒,可与40M或集材50拖拉机搭配使用,它适用于坡度60‰-140‰以上、运距在2-3公里的多曲线森铁岔线上。无动力的卷筒与有动力相同,它是安装在  相似文献   

7.
阿萨姆娑罗双分布于中国的海拔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升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166-166
云南省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的科技人员在近期的珍贵树种调查中发现,东南亚热带雨林主要树种之一阿萨姆娑罗双(Shorea assamicaDyer)在云南省勐乃河流域海拔为1 160m的阳坡、半阴坡有零星分布,比此前分布于中国的记录值升高了近300m。阿萨姆娑罗双,又称云南娑罗双,是龙脑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丘陵地区林果快速集运系统,降低运输成本和鲜果褐变几率,实现节能减排、顺应车辆轻量化发展趋势,设计了一种基于摩擦驱动的轻质电动林业单轨车。该单轨车兼容轮毂电机直接驱动和调隙转向装置,省去了变速箱、离合器等装置,配装72V20Ah的锂电池供电,使得单轨车车体结构简单轻巧,轨道不需设置齿条,使得轨道部署方便且节约成本,在车体转弯时车轮受到轨道的压力能自由调节间隙。根据所设计的单轨车结构,建立车体转弯的接触模型,分析车体动力学模型和ADAMS仿真模型以验证该设计方案。结合设计参数及仿真试验结果研制样机,所得样机中单轨车车体质量减少50.54%、轨道质量减少22.46%。试验得出样机能通过20°坡道和最小转弯半径6 m的弯道,并通过电机自带的适配器将电机限速至30%和线性调速部件组合控制行驶速度在0.5~1.5 m/s范围内,提高了单轨车的运行效率。本研究所设计的轻质电动林业单轨车为实现丘陵山区的快速运输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持,为后续自巡航无人遥感电动单轨车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航线,即航空器预定的飞行路线。航线起点、终点和若干个转弯点及高度、长度等要素构成。航空护林航线,是指执行航空护林任务的飞机在一定区域的林区上空预定的飞行路线。它一般是以航空护林站为起点和终点,以该航站巡护区内若干山峰、河流等明显地物标为转弯点,并规定了最低飞行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双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动物蛋白发泡剂母液制备了导热系数优良的超高性能泡沫混凝土。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干密度为700 kg/m 3的泡沫混凝土,双掺LAS和K12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都为1.0 g/L时,制取的泡沫稳定性最佳,制备的泡沫混凝土试件导热系数平均值为0.1583 W/(m·K),此时的保温隔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观测,莱芜红香椿在秋末冬初,挖1m ×0.8m 宽深的栽植沟栽植,密度1m ×1.5m 或1m ×(1+ 2)m 的株行距,栽时每株树施TC0.1kg,栽后埋土防寒,N、P、K、Ca 和有机肥配合使用,并适当进行叶面追肥,各侧枝30cm 摘心,并应用抽技宝点取芽体,在嫩芽长到10cm ~20cm 左右采收,可显著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在山区与黄花菜或金银花等矮杆作物进行立体种植,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雷州林业局是我国第一个以桉树为主营树种的林业单位,50余年来一直以桉树的种植、加工、利用和出口为核心业务。依靠桉树新品种培育等成果,雷州林业局的桉树生长量由1990年代初的10m3·hm-2提高到2002年的20m3·hm-2,在同行业中保持强的竞争力。本文从桉树种质资源的收集、矮化杂交圃的建立、人工杂交技术等方面简述了雷州林业局以杂交育种为主的桉树育种资源研究、利用工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2008~ 2010年间在贵州省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分别设置试验地,开展了不同改造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改措施的应用,撑绿竹的胸径、竹高、竹材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到2010年,处理A最有利于撑绿竹新竹生长,平均胸径达5.38 cm,平均竹高8.81 m,竹材产量15.02 t·hm-2.砍灌割草间伐、竹丛施肥、竹蔸培土相结合的低产林改造措施,可明显提高竹材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在陆良县高海拔地带开展核桃杂交新品种云新 85 2 2 7引种试验。 4年的试验证实 ,云新 85 2 2 7核桃在陆良高海拔地带适应性较强 ,具有结果早、丰产和抗寒等特性 ,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依据引种经验 ,从种植技术、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介绍了云新 85 2 2 7核桃的栽培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李鹏初 《广东园林》2012,34(3):74-77
近年广州市绿化公司在亚哥花园景观升级工程中,应用了许多新、优品种植物材料以及大树移植新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效果明显。文章整理总结了部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日后公共绿地的景观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NewForestryNewForestisaconceptdeveIopedbyagroupofforestecologists(Franklin1989)inOregonandW8shingtonaswaybywhichtomanageforestlandtoconservearangeofoId-growthvaIueswhiIeatthesametimeallowingfortheextractionofcommoditiessuchastimber(Kimmins1992).ThemajorconceptsinNewForestrycanbedividedintotWogroups;newapproachestostand-Ievelman-agementandnewpatternsoflandscape-leveIman-agernent.TheideasincIudelongerrotations,partiaIcutsratherthanclearcuttingwherethisisecologicaIIyappropriate,andavariet…  相似文献   

17.
天然色素提取和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物理技术辅助提取、分子蒸馏、双水相萃取等;分析新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联用等。论述了各种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这些提取、分析新技术在天然色素提取上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甘肃防沙治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沙区地处大陆腹地,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固沙植被大面积衰亡,荒漠化蔓延速度加快,因而将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引入防沙治沙显得十分必要。实践应用证明,应用滴灌、喷灌、渗灌等技术可在极端干旱地区建立有效的防沙治沙体系,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绿洲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扩大投入、提高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和加强科学研究去解决。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problem of vessel length determination in hardwood trees has been approached in many ways by various workers. The paint infusion technique was utilized in a research programme investigating the subject of vessels of New Zealand beech (Nothofagus) stem sapwood.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stainless steel paint applicator were used: (a) the horizontal T shaped applicator and (b) the new vertical Y joint applicator. Applicator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The techniques are modifications of the Zimmermann and Jeje (1981) latex paint infuction method.The author gratefully acknowledges Dr. B. G. Butterfield, Dr. B. A. Meylan and L. A. Donaldson for advice and Dr. L. M. H. Middleton for field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项新技术(2005)在内容上较以往作了大幅调整,扩大了覆盖面,内容包括了10大项、44个小项共94项技术,涉及的新技术主要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主,突出施工技术,同时考虑与材料、设计必要的衔接,突出节能环保监测等新兴领域的技术,也总结了传统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