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解石灰岩风化成土过程中镉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从浙西地区同时采集3类石灰土表层和剖面分层土样,开展石灰岩丘陵及其附近沟谷地带土壤镉的富集及土壤剖面中镉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以稳定元素锆为参照,采用物质质量平衡法分析成土过程中土壤镉的淋失特征,并与当地泥页岩发育的黄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石灰岩成土过程中土壤镉同时发生了明显淋失与强烈富集现象。由于石灰岩成土过程比较特殊,土壤中锆和镉呈现明显的富集;石灰岩丘陵及其附近沟谷地带土壤镉的富集量明显高于同一地区泥页岩发育的土壤。3种石灰土剖面土壤镉的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不同石灰土镉的化学形态也有差异。石灰岩风化过程中土壤镉的高淋失特征及含镉较高的石灰土的地表侵蚀可能是石灰岩分布区及附近地区土壤镉积累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地区灰岩风化成土速度慢,石灰土土层浅薄,理化性质分异不明显,但在岩溶动力系统的作用下,石灰土对环境变化有着同样的敏感性,而土壤水恰能反映石灰土的这种敏感性。所以,对石灰土-土壤剖面化学组成的研究应同时将土壤和土壤水加以考虑。为阐述岩溶区石灰土及其土壤水化学组成在剖面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地质、环境意义,以及这两个载体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对广西桂林会仙试验基地的石灰土壤剖面及其土壤水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地石灰土物理化学性质尚未产生分层分异,成壤改造进行缓慢,土壤成熟度低 土壤水化学组成垂直变异系数远远大于土壤,岩溶作用、生命活动、降水等多变因素对土壤水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水的长期作用下,土壤元素分布呈现出和土壤水相同的整体性质。即洼地土壤和土壤水的Ca、Mg含量较坡地低,而K、Na、Fe、Zn、Mn、Cu、B等含量较坡地高,这是地貌条件控制下元素迁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董彦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0):68-72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取样分析袁集中典型土壤剖面数据袁分析柳江流域石灰岩土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石灰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认识流域内岩溶区土壤剖面的形成及演化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结果表明:(1)石灰 土土壤富集Si、Al元素,Na、Mg、Ca元素含量较少,呈弱碱性;Mg、Ca含量与pH值呈正相关关系;Zn、Pb、Cd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2)有机碳、N含量随土壤加深而降低,K、K2O、pH值含量则相反。(3)土中微量元素Zn、Pb、Cd含量显著高于全国土壤含量平均值袁但没有超标。(4)不同群落类型的植物影响石灰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和pH值。  相似文献   

4.
大化县石灰岩山区土壤基本性质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集剖面样和耕层样分析中日大化科技扶贫项目两个中心试验基地的土壤基本性质,北景试验区为发育于砂页岩母质的红壤,土体风化淋溶强烈,属强酸性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低,质地粘重,改良的根本措施是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增施有机肥。七百弄试验区土壤是由石灰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棕色石灰土,属中性至微碱性,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差异大,钾含量低,土壤结构松散,改良的主要措施是砌墙保土,防止土壤流失,合理施用有机肥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棕色石灰土剖面特征及理化性质,并将其作为石灰岩土类的棕色石灰土亚类从地带性棕壤及黄棕壤中划出。棕色石灰土没有明显的层次分化,呈较强的石灰反应;粘粒硅铝率及硅铝铁率高于地带性土壤,其数值主要受土壤发育程度的影响,元素淋失顺序为Fe>Si>Al,明显不同于地带性土壤,矿物组成以水云母及蛭石为主;腐殖质性质及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烙印。  相似文献   

6.
广东阳山石坳乡黑色石灰土命名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阳山石坳颖黑色石灰土地带3个剖面采取土壤,进行矿物分析。结果说明这些土壤含有大量轻度接触变质矿物,如硅灰石,透闪石和红柱石;还有不少有机粘土矿物复合体,则是轻度主质黑色粘土页岩风化产物,并非由石灰岩风化发育而成。因而应称之为黑色石灰土,建议暂时称之为黑色土。  相似文献   

7.
贵州典型土壤-辣椒系统中镉的迁移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低富集Cd的辣椒品种在生产上应用,通过设置不同Cd浓度,采用黄壤和石灰土作为盆栽供试土壤,研究贵州典型土壤-辣椒系统中镉的迁移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Cd处理浓度为0~5 mg/kg时,辣椒同部位的Cd含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黄壤种植的辣椒中Cd含量比石灰土种植的低6.11%~11.84%,其根、地上部分Cd含量的增加量均较石灰土高,分别为4.1和1.4倍。22种类型土壤中,Cd从辣椒根部向果实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04~0.25和0.21~0.50,并且黄壤种植辣椒根部Cd向果实转运速度比石灰土低3倍。3辣椒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93~1.65和1.02~3.04,且石灰土种植辣椒对Cd的富集系数比黄壤的高1.10~1.84倍。辣椒种植在石灰土中的转运富集能力比黄壤高,试验品种属于易富集Cd品种。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棕色石灰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北京西部和西北部山地,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本文对大村和大工村山地石灰岩上发育的土壤,进行了剖面形态、理化性状以及土壤微形态的研究。经研究,与温带地区石灰岩上土壤的一般形成规律相似,石灰岩母质对土壤剖面持征和发育性状及其形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土壤所具有的特征,所研究的土壤应属于棕色石灰土;就现代欧洲土壤分类来看,应属于棕色石灰土,其发育系列处于黑色石灰土(Mllrendzina)和棕壤(Braunerde)或淋溶棕色石灰土(Terra fusca)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钙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方法】采取野外取样分析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共54个样品,检测了土壤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碳酸钙粉末(T2)和同时添加14C标记的稻草与碳酸钙粉末(T3)3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2释放量和4种形态钙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分析。【结果】土壤中4种形态的钙以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与有机碳关系更为密切。添加碳酸钙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机结合态钙含量的增量均值在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中依次为2.14%、4.66%、10.23%。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添加钙的激发效应在红壤中最强烈,其次为棕色石灰土,最后为黑色石灰土。【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因此,3种供试土壤中,黑色石灰土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11个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剖面研究表明,发育于酸性母岩的土壤富硅,钾,贫铁、镁,锰,而发育于基性及超基性母岩的土壤则是富铁、镁、锰,贫硅、钾、铁、铝、钛在剖面中相对聚集,硅、钙、钠、磷相对迁移,其中钠、钙几乎被淋失殆尽.钾、镁在大多数剖面中也是相对迁移的.地形条件与侵蚀—堆积过程的共同作用使位于坡地中、下部的土壤的盐基迁移程度较低.受古气候影响明显的剖面有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较高的脱硅富铝化程度,而其它剖面均处于中度脱硅富铝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等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特点,在浙江省选择玄武岩、花岗岩、泥页岩、石灰岩和碳质页岩这5类岩石发育的原位土壤剖面,按发生层采集分层土壤样品和基岩样品,分析主要元素全量组成,并以稳定元素Zr为参照,采用质量平衡法分析了成壤过程中土壤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淋失和积累明显不同于其他母岩,由石灰岩转变为土壤过程中重金属呈现明显的富集,同时成壤过程中发生了大量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重金属富集不明显,其重金属含量与母岩接近或低于母岩;但碳质页岩因母岩中重金属本底较高,其形成的土壤含较高的重金属。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风化程度高于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前者在成壤过程中Si、Ca、K、Cr、Cu、Zn、Hg、Ni、Co的淋失高于后者。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平均淋失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Hg>As>Cu>Zn>Cd>Ni>Co>Pb>Cr,Cr和Pb的稳定性最高。多数情况下,元素的淋失比例由表土向母质层降低。石灰岩成壤过程中镉的富集和高淋失特点可能是石灰岩分布区土壤镉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西南地区变性土、铁铝土及水稻土7个剖面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的结果表明:铁铝土在元素地球化学分类上可划为铝质富铝化类型,变性土也表现了一定的富铝化趋势,而水稻土最明显的特征是Fe、Mn及Ca均相对富集。变性土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铁铝土则以高岭石占优势,水稻土矿物组成取决于母质来源。根据主组元分析结果,可以探讨成土过程中不同剖面的元素分异和相关性,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富含铁锰结核背景下元素含量与迁移特征,为富含铁锰结核土的有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未受农业耕作影响的富含铁锰结核土为试验样地,其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以成土母岩为碎屑岩的土壤为对照,分层采集剖面A(0~35 cm)、B层(>35 cm)土壤及对应岩石样品,测定土壤、岩石氧化物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主要是Si、A1和Fe的氧化物,三者之和在土壤剖面A、B层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量的86.32%和86.30%;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的SiO2和Fe2O3含量均低于对照,而Al2O3、CaO和MgO含量高于对照.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Cd、Pb和Zn含量顺序为Zn>Pb>Cd,其中剖面A层Cd和Pb平均含量均超过B层,而Zn平均含量低于B层,剖面A、B层Cd、Pb和Zn平均含量均已超过广西土壤元素背景值及成土母岩为碎屑岩的土壤,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广西黎塘岩溶区土壤以高硅铝系数、低盐基总量淋溶系数为特征,土壤剖面B层风化淋溶强度高于A层,风化淋溶程度整体上高于碎屑岩成土.土壤烧失量(LOI)与SiO2含量、Al2O3含量、硅铝率、盐基总量淋溶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3、0.7091、-0.8570和-0.2923,土壤剖面A、B层Ca、Mg元素及B层的Cd元素发生了亏损,其他元素均表现为富集或强烈富集.[结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的土壤氧化物、重金属含量、风化淋溶强度、迁移特征等与成土母岩为碎屑岩的土壤具有差异,铁锰结核的存在已造成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并具有潜在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了解优质农作物生长与不同岩石背景土壤养分的关系,科学指导农业种植,对两种不同岩石背景土壤中矿物与土壤主要矿质养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背景区土壤粉粒矿物中长石、云母含量较碳酸盐岩背景区土壤中的高,土壤粘粒矿物中绿泥石含量较碳酸盐岩背景区土壤中的高,高岭石含量较低,土壤风化程度较低,持续释放矿质养分的能力较强,土壤养分相对充裕;而碳酸盐岩背景区土壤粉粒矿物中长石、云母含量较碎屑岩背景区土壤中的低,土壤粘粒矿物中绿泥石含量较碎屑岩背景区土壤中的低,高岭石含量较高,土壤风化程度较高,持续释放矿质养分的能力弱,土壤养分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5.
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柑橘园土壤和叶片营养状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测定了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126片柑橘园的植株叶片和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柑橘园植株叶片营养状况整体较好,柑橘叶片N,P,Mg,Ca,Fe,Mn等元素含量适宜,K含量严重缺乏,Cu,Zn含量不同程度缺乏.柑橘园土壤存在酸性过强、有效Fe含量较高、交换性盐基(Ca,Mg,K)含量严重偏低的问题;土壤有机质,速效P,水解N含量适宜,而有效Cu,Zn含量缺乏.探讨了柑橘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土壤相应养分的质量分数很少存在显著相关,而叶片K,P,Ca,Fe,Mn,Zn质量分数与土壤多种养分质量分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土壤养分与叶片元素含量间关系的复杂性.土壤P与叶片P含量呈负相关,表明在生产中应讲究P肥施用,也表明土壤分析与叶片分析在营养诊断中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南岩溶坡地土壤流失的养分含量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南岩溶坡地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流失的响应特征。[方法]以重庆南川岩溶坡地为例,分析不同位置土壤剖面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Mg、Cu、Zn、Mg、Mo、Mn等6种营养元素的迁移特征。[结果]退耕还林坡地中,土壤基本养分与6种营养元素含量从坡顶到坡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坡体底部又不存在明显的堆积;Mg、Cu、Zn、Mg、Mo、Mn 6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整个坡体中存在明显的拐点,主要集中在15~25 m,表明岩溶坡地从坡体15 m处开始,土壤流失存在明显的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结论]该研究为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和大相岭为例,探讨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分异及其生产、生态意义。在山地迎风坡(WS),由于雨水充沛,植被繁茂,以土壤有机质和氮素为主要标志的生物积累旺盛,土壤盐基风化淋溶强烈,酸化明显。而在背风坡(LS),因雨水急剧减少,土壤生物积累和盐基淋溶及酸化作用明显减弱,基带土壤甚至出现有CaCO3聚积的钙化特征。山地土壤及其环境的这种坡向分异,导致了不同坡向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在迎风坡,耕地分布高度低,以水田为主,生态环境建设方式简单;背风坡则是耕地分布上限高,以旱地为主,生态环境建设方式相对复杂,难度也大。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15a生本地早(Citrus reticulata Blanco)为材料,研究了大、小年结果树无机营养的变化。大年结果树比小年结果树,非蛋白氮含量提高显著,蛋白氮和全氮含量降低,无机磷、有机磷和全磷含量降低,Ca显著提高而K,Mg及Fr,Mn,Cu含量处于偏低或缺乏的水平,表明大年结果树在无机营养上是贫乏的。  相似文献   

19.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土样分析法、编制TM遥感数据影像图法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与其他喀斯特地貌相比,峰丛洼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峰丛洼地石灰性土壤Ca、Mg的淋溶系数大,酸不溶物含量多,土壤缺乏C层,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生长受辐射逆温、日照少、温湿度时空分布不均的限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图、石漠化分布图和峰丛洼地分布图,对这3个图的空间叠加分析发现,石漠化和峰丛洼地分布区是纯灰岩集中出露的地区,峰丛洼地分布区又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恶化的典型表现。石漠化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培养,设磷处理浓度为0、0.1、0.3和0.5 g/kg,镉处理浓度为0、0.5和1.0 mg/kg,研究磷、镉单独处理及磷、镉共同处理对湖南省4种典型母质(第四纪红土、花岗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和板岩风化物)发育的耕型红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2~8周的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氮矿化量均值随磷添加量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且在添加0.1 g/kg 磷时土壤的氮矿化量最大,其余红壤氮矿化量均随磷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镉对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和耕型石灰岩红壤氮矿化有抑制作用,最大降幅分别为4.98 mg/kg 和6.53 mg/kg;磷、镉共同处理,除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外,对其余红壤氮矿化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不同红壤氮矿化量存在差异;添加0.3 g/kg 和0.5 g/kg 磷对轻度镉污染红壤的有机氮矿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