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盆景现行分为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这意味着用树桩盆景去包括其他植物盆景。植物是母项,树桩是子项,怎能把母项归纳到于项里边去?是纲目颠倒,不科学不可取的。“树”是万木之总名;“桩”乃树木之残余。它表明树桩盆景应有树景与桩景之区分。更有甚者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这是不妥的。山水盆景,有人称山石盆景,又有人称水石盆景。其实它们之间各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水石”与“山石”两词较实,比较而言,山水盆景这个名称为好,好在它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色中的山山水水之美。以我浅见,中国盆景分类按造景材料应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植物盆景,即使配有拳石之类,仅属烘托、陪衬;山水盆景,也有植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说起盆景艺术,大家马上会想到久负盛名的苏派盆景、海派盆景、川派盆景……众多的盆景流派及盆景成果遍布全国各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盆景业也呼唤一个共同交流、集中展示并进行贸易的空间,于是中国盆景艺术文化村(以下简称盆景村)应运而生。盆景村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它对盆景业有着怎样的作用?将怎样建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盆景村的品牌创始公司——上海朱家角盆景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俊先生。记者(以下简称记):盆景村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洪总(以下简称洪):盆景村的概念是2001年提出的,当时中国盆景艺术界的几位  相似文献   

4.
在一年一度的北京植物园月季文化节期间,由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举办的月季盆景展于2011年5月25日至27日亮相北京植物园科普馆。这是北京市盆景艺术研究会第二次参展,也是将月季盆景全面展示的第一年,参展的月季盆景形式多样,除普通的树桩盆景以外,还有山水盆景、造型盆景等。月季作为盆栽是比较普遍的,但是盆栽只是观花,  相似文献   

5.
盆景旧时也称盆玩或盆栽,它包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遗弃“盆玩”一词,无疑是明智的。因为“盆玩”总有点玩物丧志之嫌。不用“盆栽”一词,也有其一定道理,因为盆景栽培手法与盆栽花卉的栽培手法大相径庭,用盆景一词加以区别也合乎情理。随着盆景艺术的日益普及以及对盆景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盆景”一词不能很好地概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的艺术本质。一般认为,盆景是“活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园艺》2018,(23):15-15
2014年,吉林盆景销售80万盆,销售额3300万元。吉林省内销售的盆景90%以上是从外省购入,自产盆景很少。外购盆景75万盆,购置地主要是福建和广东两省,占总购置量的85%,少量的从浙江、辽宁、山东等地购人。购入的盆景主要有树木类盆景、花木类盆景、观果类盆景和微型盆景,其中树桩类盆景(主要是榕树)占购入量的60%,花木类(主要有杜鹃、菊花)占25%,微型盆景主要是多肉植物,从无到有,越来越受欢迎。  相似文献   

7.
宋德钧同志提出统一盆景术语的意见,是非常及时的。在盆景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及时统一盆景术语,将对盆景艺术制作和研究带来很多不便。笔者也想谈一点看法,供参考。Bonsai(盆栽)是日本的叫法,其本义是盆栽植物和盆景树木。它不符合我国的叫法,也不符合盆景的真正含义。就字面理解,盆栽只是将植物栽在盆中而已,没有人工艺术造型的含义;再者它只适应于“植物盆景”(或称“树木盆景”或“花木盆景”),而不适应于山水盆景。盆景既然起源于我国,就应该以中  相似文献   

8.
舒艺农老先生是川派重庆盆景的代表人物,是盆景艺术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舒老先生于1922年,于1991年病故,享年69岁。他生前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盆协副会长,重庆市盆协副理事长,重庆市花木公司盆景技师。舒老先生自幼喜爱盆景艺术,从青年时代就投身于盆景艺术创作,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为继承和创新重庆盆景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对川派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9.
沈冶民先生现年70岁,是我国盆景界知名度较高的老一辈盆景艺术家。1982年,他编写的《五针松盆景》一书,曾引导过无数盆景爱好者走上盆景艺术家的道路。沈冶民先生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10.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1.
纵观夏著华大作《究竟什么是盆景艺术品?》,从题目到内容归根结底是个盆景概念的定义问题。对于盆景的概念,夏先生从盆景史学上之盆景"异名"和哲学领域的盆景创作和欣赏即所谓"三个境界"以及作者素质培养、盆景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颇具启迪性。笔者读后亦有管见一二。一、从盆景史学角度分析。中国盆景源远流长,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盆景艺术品皆有不同称谓,夏先生文中只引了清代"小  相似文献   

12.
提起殷子敏,爱好盆景的同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盆景界的老前辈,海派盆景的代表者之一。殷老今年六十七岁。他自小从父学艺。早年偏重搞中小型树桩盆景。从七十年代开始,专门从事大型山水盆景的创作。他对各类盆景的制作和管理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对海派盆景的形成,殷老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上海地区盆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13.
正盆景改作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就有变化,这些变化或来源于植物自身的生长,或通过修剪、蟠扎、换盆等盆景造型技法来实现。对于已经成型,甚至获得过大奖的盆景重新造型,进行二度创作,谓之"改作"。这是盆景创作的继续,成功的改作能使盆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具有"凤凰涅槃,再获重生"的艺术效果。对于成型的盆景,看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盆,换种盆景造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对盆景的一种改作。如锦鸡儿盆景"野趣"、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14.
象形盆景是指造型形似某一物象的盆景作品,无固定制作模式,是山水盆景或树木盆景诸多款式中的一种,或者是盆景和根艺融合为一的一种形式。尽管人们对象形盆景褒贬不一,但作为一种形式早己客观存在。象形盆景多为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是很多盆景初学者所乐于追求和实践的,受到不少人喜爱。象形盆景的制作要求:一是物象要自然,不能过分依靠人工追求形似;二是象什么,一定要有其特有动态;三是组合要比例恰当,格调一致;四是物象富有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近日,郑州市盆景协会在郑州植物园举办了郑州市中州盆景精品展,展出盆景70余盆,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中州盆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此外,郑州植物园的优秀盆景作品也同时展出。河南盆景被称为中州盆景,而郑州则是中州盆景艺术风格的发源地。本次展览的作品以柽柳、  相似文献   

16.
所谓盆景的商品化,是指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组织盆景的生产和销售,把盆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都转移到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盆景的商品化,人们在几年前就提出过,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但未出现重大突破。总起来说,目前盆景生产与销售的状况是:造型上我行我素,生产上零星分散,销售上渠道不畅。要加快盆景商品化的进程,笔者认为要强化一种意识,转变两种观念,摆正三个关系,实现四项突破。一、强化市场意识中国的盆景历来是为少数人欣赏的,所以传统的盆景制作是属于非商品性的。再加上盆景材料种类多,绑扎技术复杂,成型过程长,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磨”成一盆盆景。盆景制作技术和风格往往是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盆景分类,让盆景爱好者走出思想误区,实践误区,很有必要。由于中国水旱盆景和山石盆景普及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传统盆景的概念,通常是指单一的树木造型,俗称“盆栽”“树木造型”“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8.
正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是我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岭南自清代就有种植盆景的传统,特别是广州人栽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家庭的天台、阳台、客厅、书房都栽种和摆设盆景,既舒眼目、怡心神,又美化环境、陶冶性情。  相似文献   

19.
<正>水旱盆景、山水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之树木盆景,更具有中国盆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诗情画意。但近几年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发展缓慢,有新意的作品不多,这一方面是受盆、石料和树木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少突破。艺术创作初期效仿别人的模式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被模式束缚了头脑。一旦被模式困住,跳不出它的框框,在选材、构  相似文献   

20.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