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武胜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有耕地53万多亩,农业人口70万,人平占有耕地0.7亩多,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县。近几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中,根据武胜实际,狠抓桑树管理,提高单株产叶量,提高栽桑效益,走内涵发展蚕桑生产的路子,保持蚕桑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从1984年到1990年,桑树总株数基本保持在7000—8000万株,但养蚕量逐年增加。1984年全县发种12万多张产茧5万多担。1990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10.2万担,实现了300—400株桑养一张蚕。全县5个区,42个乡(镇)中,3个区产茧过双万担,两个区产茧超过万担;产茧3千担的乡达到10个,2千担以上的乡达到31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我省蚕区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蚕桑生产。79年全省产茧4.6万担;8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30多万亩,产茧5.8万担,比79年增长二成多,是建国来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出现了一批高速度发展蚕桑生产的县社队,安康县80年蚕茧达到220万斤,石泉县80年比79  相似文献   

3.
我们大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蚕桑畜牧并举的大队。专业桑园740亩,就今春止已改好矮干密植桑450亩。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1972年以来,蚕桑生产不断发展,1976年春期产茧719.13担,亩产春茧97.2斤;夏期产茧173.87担,亩产夏茧23.4斤;早秋产茧238.68担,亩产早秋茧32.2斤;中秋产茧67.88担,亩产晚秋茧9.2斤;  相似文献   

4.
<正> 我省蚕桑生产发展较快,栽桑已达49万亩,比80年24万亩翻一番还多;产茧也由80年的4.7万担上升到82年的8.7万担。但以80年桑园做为基数供叶,即不算新栽零用  相似文献   

5.
林天秀 《四川蚕业》2005,33(2):43-46
蚕桑生产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在历史最高水平的1995年,全县有桑树5000多万株,全年养蚕6万多张,产茧3万多担(1担=50kg,下同),农民茧款总收人1400多万元。但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急剧萎缩,到2004年底全县仅有桑树400多万株,年养蚕1万多张,产茧7000多担。为探讨我县蚕桑生产急剧萎缩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笔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正> 盐边县惠民乡经过几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发展快、经济效益好。1990年发种1500张,产茧723.8担,产值37.6万元;1993年发种5774张,产茧3009担,产值145万元。1993年发种、产茧、产值分别比1990年净增2.71倍、3.15倍、2.86倍。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蚕桑生产,成为攀枝花市产茧量最多的乡镇。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县委县府工作会议已明文提出,蚕桑生产是振兴我县农村经济的第四根支柱产业。我县蚕桑生产1990年发种79459张,产茧1985875公斤,蚕农收入茧款1820万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与江津的地理、气候、劳动力、社会经济等资源很不相称。因此,县委、县府要求,到1995年,发种16万张,产茧8万担,2000年,发种25万张,产茧  相似文献   

8.
<正> 武隆县长坝镇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发展快,经济效益好。1993年发种888张,产茧525担,蚕农收入30.56万元,1994年发种1465张,产茧924担,蚕农收入53.83万元,1995年发种2344张,产茧1500担,蚕农收入80万元。1995年发种、产茧、蚕农收入分别比93年增长163.9%,185.7%和162.3%,保持了全区蚕桑生产增长第一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在市场疲软,丝绸行业困难,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1996年春发种比95年同期增长25%,蚕茧产量增长24.8%,蚕农增收23%,养蚕单产超30公斤,全镇蚕桑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9.
我县的蚕茧商品生产,继1983年增产丰收的基础上,1984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产.蚕桑生产发展迅速,83年全县桑园5987.8亩,产茧9079担,84年桑园面积发展到6870.6亩,养蚕35870张,产茧13930担.比83年增长53.4%,实现了产茧超万担,并且涌现了许多高产典型,全县蚕桑收入超千元的有41户,收入万元的有4个村.蚕桑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我们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一) 我县种桑养蚕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合江、那务、林尘等地的农民就利用地界种桑,农民养蚕生产的蚕茧只是作加工丝被或织造士丝布。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的种桑面积达2.8万亩,产茧4.15万担,这一年,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茧款840多万元,地方财政从缫丝工业获税利100多万元。尔后两年,由于桑青枯病的严重危害和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到1987年我县桑园面积仅剩下0.87万亩,产茧1.45万担,只有1985年产茧量的34.93%。从1985年  相似文献   

11.
<正> 大竹县高穴区从实际出发,以“三高”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蚕桑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到1993年底,全区已建成蚕桑基地社27个,密植桑园8360亩,四边桑27万株,产茧达3800担。蚕桑生产连续三年居全县领先地位。今年初,该区又根据发展蚕桑生产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今年的“一三六六”工程计划,即新栽密植桑5300亩,使密植桑面积达到1.3万亩;新栽大行桑6000亩,产茧达到6000担。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喜看在祖国大花园中,蚕桑之花正在盛放异彩。我们丹阳县珥陵乡在解放初期仅有桑田460亩左右,所产蚕茧无几。六十年代开始,跨出发展步伐,至目前已有桑田41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8.7%。亩产茧已从当时的30斤左右提高到220斤;总产茧已由160余担发展到目前的9千多担,蚕桑收入达250万元左右,人均产茧22.15斤,人均蚕桑收入达61元。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县是建国后新发展的蚕区,1949年仅产茧160担,没有成片桑园,1971年突破万担,1982年超过5万担,今年桑园面积近10万亩,预计蚕茧产量可达到10万担左右。在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感到重视基地建设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县有30个乡镇,虽然大多数地方都有蚕桑生产,但是生产水平出入很大,说明各  相似文献   

14.
德庆县丝绸公司在县委的领导下,立足生产、扶持生产,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有力地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使蚕茧收购量逐年增加.七九年全县桑地4234亩,产茧6387担;八一年发展到10457亩,比七九年增加1.47倍,产茧10015担,增长63.8%,跨进省第六个产量万担县的行列.八二年随着农村实行"双包"之后,大力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种好桑,养好蚕,使蚕桑生  相似文献   

15.
<正> 自1988年以来,我区蚕茧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至今仍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1993年,全区桑树已发展到1.4亿株,发种3.14万张,产茧940吨(1.8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850万元(加蚕桑其它收入共1200万元),与大发展前的1987年全区有桑树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88年以来,我县蚕茧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至今仍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1996年,全县桑树已发展到了1亿株,发种10万张,产茧2500吨(5万担),蚕农茧款收入2500万元(加蚕桑其它收入共3200万元),与大发展前的1980年全县有桑树1780万株,发种50000张,产茧1250吨,蚕农茧款收入1200万元;桑树增长8.9倍,发种增长1  相似文献   

17.
<正> 海安县南屏乡有桑田692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4%。蚕桑生产是这个乡的一项传统骨干副业,在深化经济改革中,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推广应用蚕桑配套技术,建立蚕桑服务体系,促进了蚕桑生产稳步发展,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四年蚕茧超万担。1988年全乡共发种16693张,总产茧709.576吨,平均每亩桑园产茧102.4公斤。  相似文献   

18.
清远县的蚕桑生产近年来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在去年产茧(4891担)达建国以来最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的产茧比去年可望增产两倍以上。到10月15日止,上市蚕种27256.5张,收茧11326.69担,茧款238.9万元,平均单张产茧41.5斤、产值87.6元。仍有约10000张蚕种陆续上市,估计可收茧4000担、茧款80多万元。到年底,总产茧可达15000担,总产值320万元,将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据说清远县最高年产茧量是1922年  相似文献   

19.
宜宾市从1983年成立独立的茧丝绸行业管理部门以来,1994年最高产茧量达到22万担(1担=50kg,下同),排名四川省产茧第五位。经过十来年的恢复发展,产量稳步增长,达到17.5万担,排名四川省产茧第二位。丝绸工业从无到有,现拥有自动缫丝机14400绪,年产白厂丝1000吨,行业年产值3亿元。蚕桑生产稳步增长,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一批年产茧2000担、5000担、10000担镇乡已经形成,蚕业生产已成为我市部分区县的支柱产业,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20.
永康县的蚕桑生产是在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初期开终发展起来的,1960年已有桑园5000多亩,产茧850担,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蚕桑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1962年全县只剩下桑园369亩,产茧73担,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还只有在9个公社的41个单位种桑养蚕,桑园不到1000亩,产茧仅115但。文化大革命以来,不断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