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HRP法,逆行追踪了54例北京鸭下行投射到脊髓的神经纤维的起始部位。用乌拉坦麻醉,分别在脊髓的C_7、颈膨大或腰膨大部注射30~50%HRP,灌流固定,取脑做冰冻连续切片。蓝色反应显色,中性红复染,镜检。实验结果,各脑区出现的标记细胞主要位于同侧,对侧较少。而红核内的标记细胞绝大多数分布于对侧,同侧极少。在其它部位,同侧前庭外侧核中,标记细胞较多,双侧的前庭内侧核和对侧的前庭降核中标记细胞极少。对侧小脑内侧核中有较多的标记细胞,对侧小脑皮质的蒲金野细胞层也有少量标记细胞。脑桥和延髓的外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及延髓中央核均有标记细胞。中缝核有大量标记细胞。另外,下丘脑室旁核及其腹侧和腹外侧的内细胞层和外细胞层,也有标记。在迷走背核、疑核、孤束核、蓝斑及蓝斑下核都有直接到脊髓的投射。在大脑各部和中脑顶盖内未见到标记细胞。本文结合哺乳类和某些禽类的资料与北京鸭的下行传导通路的起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京鸭具有与哺乳类相似的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小脑脊髓束、中缝脊髓束及孤束核脊髓束,而没有大脑皮质脊髓束和顶盖脊髓束。本文中的发现,迷走背核、疑核和小脑皮质向脊髓的直接投射,尚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肉眼观察10例北京鸭小脑。6例小脑连续切片,Nissl染色,光镜下观察小脑核。25例在北京鸭小脑皮层及小脑内、外侧核内注HRP,10例在脊髓注入HRP,追踪脑干和小脑的标记细胞。明确小脑皮层及核的脑干传入神经元及小脑向脊髓投射的神经元。北京鸭小脑较小,占全脑长的40%。仅蚓部发达,没有小脑半球,而有一对小脑耳。小脑的分叶与鸡的相似。首裂前有舌,中央小叶,山顶三个部分;首裂与锥前裂间有山坡、蚓小叶与蚓结节;锥前裂后方有蚓锥,蚓垂和小结。蚓锥与蚓垂不十分后凸。用HRP追踪实验,在小脑皮层、蚓结节及蚓锥部注HRP,在桥核,F橄榄,螺旋内侧核,内侧网状核,中缝核等出现标记细胞。小脑耳部注HRP则在左右前庭核,被盖背侧核,F橄榄及内侧纵束核出现标记细胞。用HRP注入小脑内侧核在前庭各核,桥核,双侧螺旋内侧核,外侧网状核及F橄榄,Ⅵ、Ⅶ、Ⅷ内侧1/3蒲金野氏细胞出现标记。在外侧核注HRP则在前庭各核,双侧螺旋内侧核,桥核,双侧蓝斑,F橄榄及三叉神经脊束核,Ⅳ,Ⅴ,Ⅵ,Ⅶ叶小脑外侧部皮层出现标记。在颈中段脊髓注入HRP,在小脑皮层蒲金野氏细胞及小脑内侧核出现标记。本文讨论了视觉与小脑联系的结构,明确桥核在禽类是视顶盖传向小脑的中继站。小脑耳不仅有前庭的传入,还有视觉的通路。明确北京鸭小脑的皮层  相似文献   

3.
采用HRP逆行追踪法,对25例北京鸭迷走背核直接投射到脊髓的传导通路的起始部位进行了研究。乌拉坦(Urethane)静脉注射麻醉动物,分别在脊髓的颈中部(C7)、颈膨大部和腰膨大部注时30~50%HRP,灌流固定,取脑做冰冻连续切片,蓝色反应显色,中性红复染,镜检。实验结果:单侧脊髓注射HRP后,在延髓的闩后部分,双侧的迷走背核内发现了标记细胞,对侧的标记细胞数量多于同侧。此外,双侧的疑核和孤束核也有一些标记细胞。在颈中部脊髓引入HRP后,出现的标记细胞较多;在颈膨大部引入HRP后,出现的标记细胞较少;在腰膨大部引入HRP后,迷走背核内不出现标记细胞,而疑核和孤束核仍有少量标记细胞。本文对禽类迷走背核和疑核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结合哺乳类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将HRP注射于猪脊髓颈膨大(第一组),或腰膨大(第二组)一侧灰质,逆行追踪了延脑和脑桥网状结构向脊髓投射的起源部位。在延脑、脑桥网状结构中第一组出现的标记细胞数GC>CV>Poo>Poc>Pmv>Cd>Pc,第二组GC>Poc>CV>Poo>Pmv>Cd,两组各核团标记细胞数同侧多于对侧。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网状结构内侧大细胞部,外侧小细胞部也发现了标记细胞。两组的延脑网状结构中出现的标记细胞皆多于脑桥。  相似文献   

5.
采用HRP法逆行追踪鸡海马结构向小脑各叶投射的起始神经元.将50%HRP溶液分别引入鸡小脑Ⅳ、Ⅴ、Ⅵ、Ⅶ、Ⅷ、Ⅸ各叶,对端脑及间脑、脑干及小脑进行冰冻切片,TMB呈色,观察脑内标记细胞出现的位置.结果发现,除第Ⅸ叶外,注射小脑各叶双侧端脑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出现大量标记细胞.在注射Ⅳ、Ⅴ、Ⅵ后偶尔在内侧隔核出现少量逆标细胞.随着注射点由Ⅳ叶到Ⅸ叶的后移,在APHm出现标记细胞的可能性渐小,而小脑前核,包括延髓大细胞网状核、下橄榄核、内外侧桥核、中脑的内侧螺旋核等标记的可能性相应地增大.隔核的标记细胞主要定位于外侧隔核.本研究结果表明,鸡存在海马向小脑的直接投射,这种投射主要终止于小脑的前叶、中叶.因为哺乳动物,鸡的隔核与海马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将HRP溶液注入鸡上纹状体,追踪投射至上纹状体的纤维来源,在丘脑背外侧前核、背外侧后核,丘脑背内侧前核、背内侧后核,中脑深核外侧部和腹侧部及顶盖背核出现标记细胞。外侧前脑束和隔中脑束出现标记纤维。结果表示.上述核团有纤维投射到上纹状体,且投射均限于同侧。  相似文献   

7.
用 HRP 法逆行追踪了到胃壁去的迷走神经节前纤维的起源。将7~10%HRP100~200微升分点注入仔猪的胃壁,将脑干连续冰冻切片用联大茴香胺绿色反应成色,置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了标记神经元的分布。1.不分注射部位,HRP 标记细胞在两侧背迷核中大致呈对称性分布,而无一侧优势的存在。2.HRP 注射于全胃壁,标记细胞分布于背迷核除前中区和后中区外侧缘以外的全长范围内,尾端可延伸到第一颈髓,幽门部注射的标记细胞分布状况基本同全胃组,但标记细胞主要沿着核的内侧部分布,且在核的尾端无标记。3.背迷核中标记细胞以前中区最多,后区最少。4.在各例胃壁注射 HRP 后,在延髓闩和闩以上的亚极后区有零星的标记细胞,这与胆碱酯酶法和电生理学方法的结果相一致,在闩以下的孤束内侧核尾侧半未见标记细胞。5.除3例幽门部注射外,在第一颈髓的中间外侧核出现成簇的标记细胞,有2例在灰质背连合核出现标记细胞,这个结果未见文献报道。以上结果表明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副交惑节前纤维起源于背迷核的全长,而以核的前中区最为集中。亚极后区、第一颈髓的中间外侧核、背连合核也发出少量迷走节前纤维支配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进一步阐明光照对鸡生产性能的神经调节机制,为养鸡生产科学利用光照和兽医神经外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用HRP追踪技术对鸡脑光信息通路的对侧联系进行了观察。方法:用脑立体定位仪向鸡脑圆核注射微量3%WGA-HRP,存活30小时后灌流固定,取脑并制作冰冻切片,用TMB法检测鸡脑光信息通路中投射向对侧的HRP标记神经细胞。结果:将WGA-HRP注入圆核后,除在同侧鸡离顶盖光信息通路的中央灰质层(SGC)和SP/IPS核见有大量HRP标记神经细胞外,在对侧SGC、SP/IPS核和圆核也观察到了一些HRP标记神经细胞体和纤维,但其数量较少,分布范围小,在对侧圆核的不同部位HRP标记细胞和纤维分布位置不同,标记范围呈前后小中间大的纺锤状。讨论:结果表明鸡离顶盖光信息通路主要是同侧投射,也有部分对侧投射。对侧投射可能通过对同侧投射辅助和抑制作用来整合信息,使特定单元结合和处理来自双眼的信息,有助于大脑获得更加精确而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鸡端脑向小脑投射的起始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0%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水溶液注入鸡小脑的Ⅵ、Ⅶ、Ⅷ叶,逆行追踪其端脑向小脑投射的起始核。结果发现,端脑的海马列、隔核、带核、旁嗅叶出现多量标记细胞;副高纹状体、嗅结节和古纹状体出现少量标记细胞。将CB-HRP引入古纹状体,于小脑皮层的分子层内出现顺行标记物,颗粒层内也有稀疏的顺行标记物出现。结果表明,鸡端脑-小脑投射的起源较为丰富而广泛,上世纪初提出的纹-小脑束可能起始于古纹状和带核。  相似文献   

10.
用微电泳和微量进样技术将HRP引入麻鸭、鹅、鸡、鸽子和鹌鹑脊髓的颈中部、颈膨大和腰膨大一侧灰质中,冰冻切片,BDHC法显色,中性红复染。结果,5种动物下丘脑的双侧室旁核内均发现大量标记细胞;同侧标记细胞数多于对侧;标记细胞密集于第3脑室两侧壁的背外侧,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胞体直径为20~35μm。本研究结果表明,禽类下丘脑的室旁核可向脊髓发出直接投射,这一直接传导通路呈双侧性投射,但以向同侧脊髓投射占优势,该通路投射的范围广泛分布于脊髓的颈、胸、腰段。  相似文献   

11.
以33%的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射于11头幼猪脊髓颈、腰膨大一侧灰质,联大茴香胺绿色反应呈色,逆行追踪了中脑网状结构向脊髓投射的起源部位,证明其起源部位为中脑楔形核,发出同侧投射纤维,达脊髓颈膨大。  相似文献   

12.
禽类中脑脊髓束的细胞构筑--HRP和SABC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RP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结合法,在脊髓的颈中部、颈膨大部和腰膨大部单侧引入HRP,逆行追踪了北京鸭、麻鸭、鸽子和鹌鹑,对中脑至脊髓传导通路的起始部位和细胞构筑进行了研究。脑干冰冻切片,DAB显色。结果发现大量标记细胞分布在中脑对侧的红核、双侧的Cajal中介核、中央灰质和Ew核内。此外,还发现一些标记细胞分布在中脑中缝核和双侧的中脑网状结构。而在顶盖内,没有任何部位出现标记细胞。结果表明:禽类除具有红核脊髓束外,还存在着Cajal中介核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EW核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以及中缝核和网状结构至脊髓的直接传导通路,而不存在与哺乳类相似的顶盖脊髓通路。SABC法研究结果表明:中脑的红核脊髓束和中缝核脊髓束的起始神经元是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部分网状眷髓柬的起始神经元也是5-HT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将CB-HRP溶液注入环颈雉泄殖腔的一侧壁内,逆行追踪其初级传入神经元及跨节追踪其中枢突在脊髓内的投射。试验结果表明:①标记细胞出现于双侧T4-S9脊神经节内和双侧迷走神经结状节内,以注射侧为主。②注射侧标记的初级传入纤维比对侧的粗。  相似文献   

14.
研究鸡海马结构的传入纤维在脑干及小脑内的起始核。将40%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水溶液注入鸡左端脑海马结构,逆行追踪投射到海马结构的纤维在脑干和小脑内的起始核。结果在脑干的浅小细胞核(SPC)、圆下核(SRt)、蔡氏区(AVT)和小脑的第Ⅰ~Ⅹ叶浦肯野细胞层内均出现被标记的神经元。初步表明上述部位为端脑海马结构的起始核。  相似文献   

15.
北京鸭60例,分别在其脊髓一侧的外侧索、腹侧索或灰质中引入HRP,冰冻切片,蓝色反应法显色,中性红复染.结果发现,从延髓到脑桥这一范围的中缝核群内,出现了大量的标记细胞,而在脑桥吻侧以上的中缝核内出现的标记细胞很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鸭存在着比较发达的中缝脊髓下行传导通路,它主要起始于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而这一通路是位于脊髓的外侧索与腹侧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的研究历史,并着重概述了该系统近期的形态学研究进展。视上核分为主部和交叉后部,主要成自大的、致密排列的多极神经元,多为加压素(VAS)能。其纤维主要参予形成视上垂体束,部分则投射至室旁核和正中隆起外侧带。室旁核分为5个亚部。内侧室旁核主要成自催产素(OXY)能大细胞,外侧室旁核神经元较大,VAS能细胞居中,OXY能细胞围绕于外周;背内侧帽成自中、小细胞,乏垂体后叶素能神经元;室旁核后亚核居末端,成自疏松排列的棘形大细胞,多为OXY能;小细胞部中OXY能和VAS能神经元较少。室旁核有着广泛的纤维投射,除形成室旁垂体束投射至神经垂体外,还投射至正中隆起外侧带、脊髓、脑干等。副核包括前连合核、前后弯窿周核、环核和内侧束前脑核等。  相似文献   

17.
仔猪子宫角传入神经的起源—HR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研究了仔猪子宫角传入神经的起源,结果如下: 一、标记细胞出现于T_(10)—S_3背根节,主要集中在L_2、L_3及S_1、S_2背根节。在注射子宫角前半部组、后半部组及全子宫角组,标记细胞出现的背根节范围基本相同。 二、标记细胞出现于双侧背根节,注射侧出现的标记细胞数明显多于对侧。这表明仔猪子宫角的感觉经双侧背根节传入脊髓,以同侧传入占优势。 三、标记细胞以小型为主,大、中型较少。它们混杂散在分布于整个背根节内。 四、胸腰部背根节出现的标记细胞数约为骶部的四倍,结状节中未出现标记细胞,表明猪子宫角的感觉主要经交感途径传入,小部分经副交感途径传入,不经迷走神经传入。  相似文献   

18.
将CB-HRP溶液注入环颈雉泄殖腔的一侧壁内,逆行追踪其初级传入神经元及跨节追踪其中枢突在脊髓内的投射.试验结果表明①标记细胞出现于双侧T4~S9脊神经节内和双侧迷走神经结状节内,以注射侧为主.②注射侧标记的初级传入纤维比对侧的粗.  相似文献   

19.
乌鸡小脑的解剖学及神经肽Y神经元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乌鸡小脑的形态结构及其细胞构筑和神经肽Y免疫反应神经元在小脑内的分布情况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ABC染色技术 ,对 1 0只泰和乌鸡的小脑进行了研究 ,并与北京鸭、肉鸽、本地鸡及非洲鸵鸟等禽类的相关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①泰和乌鸡小脑皮质分 3层 ,由外至内依次为分子层、蒲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层 ;②小脑分 1 0叶 ,Ⅰ、Ⅱ和Ⅹ为单叶 ,其余都有2个~ 3个小叶 ;③小脑中央核的神经元数量稀少 ;④神经肽Y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小脑皮质的蒲肯野氏细胞层 ,分子层、颗粒层 ,在小脑中央核未见阳性反应细胞 ;⑤泰和乌鸡小脑的形态结构及其细胞构筑与其它家禽相似 ;⑥小脑内NPY阳性神经元在蒲肯野氏细胞层的分布与鸡、肉鸽、大鼠的大体相似 ,在小脑白质内与肉鸽的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禽类蓝斑和蓝斑下核至脊髓传导通路的起源与细胞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禽类蓝斑与蓝斑下核至脊髓传导通路的起源的细胞结构,采用HRP微量注射法和微电泳法对北京鸭、麻鸭、鸡、鸽、鹌鹑和鹅6种主要家禽进行了逆行追踪的综合性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在6种动物一侧脊髓的外侧索或背侧索的外侧,于颈中部、颈膨大部或腰膨大部分别引入HRP后,各种动物的同侧蓝斑核内出现了大量的标记细胞;而双侧的蓝斑下核中出现了一些散在性的标记细胞。两核团内的标记细胞胞体呈梭形或多角形。蓝斑核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